《伯牙鼓琴》(六上)教学设计及评析

作者: 江志伟 王林波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能说出文言文的大意;通过品析词句,深入领悟知音的深刻内涵。

2.通过反复朗读和故事讲述,体会知音之间的心心相印和浓浓情

谊,并能背会《伯牙鼓琴》。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古琴,初读课文

1.音乐是人类最美的语言,而音乐又离不开乐器。我们来认识一件古人常常演奏的乐器。这是一张古琴。(出示古琴图片)

2.古琴的历史悠久,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有四千余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我们常说“琴棋书画”,“琴”在四艺之首,可见琴的地位之高。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伯牙鼓琴》,就是一个有关“古琴”的故事,请大家打开书,自己读一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艺术之美。这里的导入,紧扣人文主题,从音乐和乐器导入,向学生简要介绍古琴的知识,渗透传统文化,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动力。)

二、朗读理解,整体感知

1.正读字音,把握停顿

(1)正读字音:这篇文章中有两个多音字,大家朗读时要注意一下。(出示)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教学“少”字的读音及“少选”的意思。

(2)把握节奏:(出示)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教学“为”字的读音;指导这句的停顿节奏。

(3)请同学们注意字音和停顿,再次读一读课文。

2.借助注释,理解大意

课文已经读了几遍,大家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理解文言文,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借助注释。请同学们自己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说一说这篇文言文的意思。

3.梳理内容,整体把握

(1)课文写了哪两个人?(板书:伯牙、子期)

(2)课文写了伯牙和子期之间的哪两件事?(出示)

伯牙(    )琴,子期(    )。

子期(    ),伯牙(    )琴。

交流并板书:鼓——→听

破←——死

4.阅读资料,初识知音

(1)学生阅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

(2)用一个词说说伯牙和子期的关系。(知音)

(3)什么叫知音?学生读“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正读字音、指导朗读节

奏,帮助学生扫除朗读关键障碍;引导学生自主借助文中注释,说说大意,意在引导学生尝试自主理解文言文。理出主要人物及事件,聚焦“知音”,既整体感知了文本,也为后文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三、品悟文字,深解知音

1.自读圈画,初悟知音

文中哪些词句让你体会到伯牙和子期是知音?请默读课文,圈画出相关的词句。

2.朗读交流,深悟知音

学生反馈相关词句。教师出示: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听得准——知得准。

①同学们,伯牙鼓琴志在太山,子期就能听出太山,而不是其他;志在流水,就能听出流水,而不是其他,说明子期听得怎样?(说明听得准确)

听得准,也就是知得准,知音知音,就要知得准。(板书:准)

②指导朗读。(课件突显“高山、流水”,体现心灵的呼应准确。)

(2)听得快——知得快。

①同学们,你关注到这两句开头的“方”与“少选”了吗?(课件标红这两个词)从这两个词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子期不仅听得准,还听得快,很快就能听懂伯牙的琴声。听得快,也就是知得快,知音知音,就要知得快。(板书:快)

②指导朗读。(课件突显“方”“少选”,体现两人之间心心相印、心有灵犀,呼应快速。)

③小结:简简单单、平平常常的“方”与“少选”,原来藏着知音之间呼应的“快”,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3)听得深——知得深。

①同学们,子期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到了太山。这是怎样的太山?听到了流水,这又是怎样的流水?

指导朗读,展开交流。重点体会叠词,巍巍的太山,让人感觉到太山的高大。汤汤的流水,让人感觉到流水的浩荡。指导学生紧扣“巍巍”“汤汤”朗读体会。

②子期借助琴声感受到了太山的巍巍,借助琴声感受到了流水的汤汤。想象一下这高山、这流水,描述一下你心中想象到的高山、流水。

预设:巍巍乎若太山,那太山(  )。如:巍峨高大、直耸云霄、连绵起伏等。汤汤乎若流水,那流水(  )。如:浩浩荡荡、奔流不息、勇往直前等。

③这样的高山,这样的流水,是那样的气势磅礴、宏伟开阔、充满力量,从伯牙的琴声中,与其说听到的是高山流水,不如说听到的是——

(预设:听到的是伯牙开阔的心、高远的志、饱满的情、高洁的德等。)

④小结:子期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如此丰富的内容,这就是“听得深”。听得深,也就是知得深,知音知音,就要知得深。(板书:深)

3.朗读背诵,再悟知音

(1)短短的文字,却藏有如此丰富、如此深刻的内容,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朗读,细细回味这段文字。

(出示课件,把有关伯牙的句子标注蓝色;有关子期的句子标注红色。)

(2)大家看,这里蓝字写伯牙,红字写子期,一句伯牙,一句子期,相互呼应,多么像伯牙、子期心灵间的呼应。

(3)朗读背诵。我们一组当伯牙,一组当子期,配合课件提示,朗读背诵。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紧扣“知音”展开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文字,层层剥笋般地不断发现知音的内涵,伯牙与子期之间“知得准、知得快、知得深”,随着学习的推进,学生对“知音”的领悟也在逐层深入、逐步丰富、逐渐具体。最后再通过朗读,整体感知知音之间的心心相印,并在反复的朗读体会中,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自然背会课文。)

四、借助故事,体悟深情

1.补充故事,感知深情

文学家鲁迅先生曾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然而,天意弄人。(出示)

相传,两人约定来年的中秋再相会。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锺子期来赴约,原来锺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锺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2.反复朗读,体悟深情

(1)引导朗读。

同学们,这就是——(出示)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品悟朗读。

同学们,伯牙唯一的知音死了,他是何等的悲痛,句子中哪些字词浸透着他浓浓的悲痛?

(破、绝、终身)

指导学生紧扣这些词句,朗读体会。

伯牙唯一的知音死了,他又是何等的绝望,句子中哪些字词浸透着他深深的绝望?(破、绝、终身)指导学生紧扣这些词句,再读体会。

(3)体悟深情。

子期死了,伯牙不惜摔碎他心爱的瑶琴,破琴绝弦;伯牙不顾他钟情的音乐,终身不鼓。面对这样的行为,你读懂了什么?

伯牙对知音子期有一份深深的情谊。(板书:情深)

(4)小结升华。

同学们,此刻我们读懂了伯牙对子期的一份情,一份义,这是知音之间的情深义重。也正是因为知音难觅,伯牙、子期的动人故事,才能穿越千年岁月,依然激荡着我们的心灵。高山有义,流水有情,让我们怀着对千年知音情的深深敬重,再次诵读全文。

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后下课。

(设计意图:文本从子期听琴到子期死中间是留白的,而故事讲述恰好填补了这样的空白,为学生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的深情做了恰到好处的情感铺垫。借助故事,学生对“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中饱含的深情就会有更加感性的体悟。此时的朗读,学生也会把体会到的情感倾注到动人的字眼中,以声传情,诵读悟情。)

文言文不好教,容易教得枯燥,这是一线教师共有的困惑。文言文有没有可能摆脱枯燥的标签,展现出别样的课堂样态?江志伟老师执教的《伯牙鼓琴》一课,就带给了我们不少启示。

深入解读文本,精选教学内容,是上好课的前提

文言文的学习常常会显得枯燥,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师教文言文,大多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字词句的翻译上。教师会以翻译为主要教学内容,一方面是担心文言文言简义丰,不好理解,不做逐字逐句的翻译,学生很可能会读不懂意思;另一方面,也会觉得这样教更稳妥,毕竟,自己要去解读文言文,发现教学点是有困难,甚至有风险的。更多的一线教师,面对文言文都是一种仰望的姿态,远观的状态,不敢打开这个“暗箱”,去细细地品析。

文言文,不就是古人所写的文章吗,一定和现在的我们一样,写作是有目的的,表达是有方法的,当我们站得高一些,去平视,甚至俯视文言文,不仅能够读懂内容,而且还能发现表达的秘密。这一点,江老师做到了。

无疑,“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江老师在教学这段话时并没有停留在理解意思的层面,他解读到了“听得准”“听得快”“听得深”这三个要点,于是学生就读懂了“知得准”“知得快”“知得深”,对“知音”的理解就更加深入了。

江老师解读的秘密是什么,我想这三点很重要。首先,要学会对照着读。我们可以把伯牙鼓琴志在何处与子期所说的话对应着罗列出来,这样就很容易发现子期是懂伯牙的,只要伯牙有所表达,子期就有所领悟,如此精准地领会对方的心意,这不就是知音吗?其次,要学会关联着读。教学文言文,我们常常会线性推进教学流程,一句一句地理解意思,学到了下一句,很少能够关联前面的内容。其实,适当地回扣前文,会有别样的发现。当我们读到“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时,就可以关联前面的“方鼓琴而志在太山”,这样就很容易领会子期“听得快”。再次,要学会想象着读。小学阶段的文言文篇目大都短小,课文虽短,但凝练的文字背后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因此,教学时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想象着画面读。这一课的教学中,江老师就引导学生想象这高山、这流水,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想象到的高山、流水,这样文章的内容就变得丰富了。

领会编者意图,用好相关资料,是上好课的关键

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往往不是由课文内容本身决定的,而是由其所处的位置决定的。也就是说,同一篇课文,编排在不同的单元,其教学价值就不同。《伯牙鼓琴》这篇文言文选编在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为“艺术之美”,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因此在教学时,我们一定要从编者意图出发,设计教学活动。江老师深谙此理,在开课时,他就借助古琴的图片切入,让学生感受这一课与音乐的关系。教学中,他紧扣“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两个关键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太山的巍峨高大、直耸云霄,想象流水的浩浩荡荡、奔流不息,这样就让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有效落地课堂,这样的教学,应当说指向是清楚的,方向是正确的,学习活动的设计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