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程资源,创设交际语境

作者: 许涓 陈德兵

巧用课程资源,创设交际语境0

教学目标:

1.能够围绕有关书法的话题展开交流,分点说明,有条理地表达。

2.能对感兴趣的话题深入交谈。

3.通过互动交际,增长书法知识,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交际任务,入“聊聊”之门

1.同学们,你们最近在聊些什么?

(生自由发言,师相机对话。)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聊聊书

法。(毛笔板书:聊聊书法)书法是我国的国粹,博大精深。我们先从课本上找找可以聊的话题。(生默读后交流)

预设:可以聊我国古代著名书法家的故事;可以聊参观过书法作品展览和欣赏的作品;可以聊学习书法过程中的感受;可以聊练习书法的益处。

3.除了课本上提示的话题,你们还有什么感兴趣的话题?

预设:还可以聊聊文房四宝;

还可以聊一聊书法的字体。

4.教师小结:中华书法源远流长,可聊的话题还有很多很多。

(评析:用书法的形式板书课题“聊聊书法”,激发聊天兴趣,明确聊天主题;随后梳理聊天话题,打开聊天思路,为后续聊天做好准备。)

二、漫谈墨宝《兰亭集序》,习“聊聊”之法

1.我们先围绕课本中提供的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试着聊。请仔细观察后聊聊自己的发现或感受。

2.学生观察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复印件),大约一分钟后全班交流。

预设:

王羲之,山东琅琊人,书法世家,东晋名门。有苦学墨当饭、笔染墨池、写经换鹅、写字卖扇、入木三分等故事流传。

《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28行,300多字,作品文字和书法相得益彰。字形俊美且富于变化,连落款一共出现21个“之”字,字字不同,各具美态。

《兰亭集序》的来历,王羲之33岁时的得意之作,兰亭雅集活动及作品中的涂改来历。

3.引导自我评价:一起漫谈《兰亭集序》,大家觉得聊得怎么样?

预设:我们先聊了王羲之的

生平、为人,接着聊了他的书法造诣、故事,还聊了《兰亭集序》的价值、来历等;围绕《兰亭集序》,我们从多个角度聊了好多个小话题,一点一点地分着说,聊天有了条理,对《兰亭集序》的了解也越来越全面。

教师小结并板书:有条理、分点。

4.有同学注意到作品中有涂

改,为什么它还能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呢?围绕这个话题我们继续聊,不知道的可以猜一猜或请教他人。

(师生共聊)

预设:涂改是豪放的表达,是

内心感情的自然流露;涂改是点睛之笔,可以突出王羲之写这幅作品时的随意和自然;或许写的时候心情很激动,不小心写错了几个字,所以涂改;或许是认为这几个字不太好看,所以涂掉重写。

5.师讲述《兰亭集序》的故事。

追问:他为什么不重写一幅?

预设:心境会影响书写的质量和效果。

6.引导自我评价:刚才聚焦“涂改”这个话题深入交谈,大家觉得聚焦聊和漫谈相比,有什么新的收获?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深入谈;提问、追问、举例。

7.教师小结:聚焦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提问、追问、猜测、请教等,我们对《兰亭集序》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也愈发感受到“天下第一行书”的魅力所在。如果还有问题,可以先存疑,课后去查阅书籍和资料,再继续聊。

(评析:根据学生既有储备,立足教材资源,围绕《兰亭集序》,师生共聊,提供聊天的范例,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和习得聊天的方法。)

三、访谈小小书法家,入“聊聊”之境

1.下面进入“书法秀聊天吧”。请班级小书法家做嘉宾,老师做主持人。

主持采访:介绍自己及最喜欢的书法家或喜欢的字体,聊聊学书法的经历、感受或收获。

2.台下的同学做访谈嘉宾,仔细倾听小书法家聊天,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让聊天更深入。

预设:你为什么喜欢这种字体?在你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谁对你的影响最大?你有没有过放弃的念头,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

3.引导评价:他们聊得怎么样?请同学来夸一夸这几位小书法家。

4.教师小结:几位小书法家讲清楚了自己学习书法的经历,表达有条有理,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书法的热爱。对同学们的提问,他们能举例子来解答,让大家听得明白,听得有意思。

(评析:创设情境“书法秀聊天吧”,引导学生访谈班级小书法家,结合实际经验深入聊书法,既检测对聊天方法的掌握情况,又给同学示范聊天,为下面的畅谈书法与生活做铺垫。)

四、畅谈书法与生活,拓“聊聊”之道

1.书法,不仅是一幅作品,一位书法家,也不仅是几个学书法的人,它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播放短片《生活中的书法》)

2.下面请自由组合,找聊得来的伙伴一起畅谈书法与生活。自选感兴趣的话题,谈的时候尽量做到有条理,深入谈。

学生自由组合聊,时间3分钟。师巡视指导。请一组上台分享。

引导评价:他们聊得如何?

3.请用1~2句话说说这节课的学习收获或感受。

预设:关于书法:……

关于聊天:……

4.教师现场用行书书写:笔底无心成造化,言中有意连古今。

5.教师总结:希望大家去感受书法,阅读书法,欣赏书法,发现更多的书法之美,和身边更多的人去聊聊书法,把中华文化这具有独特魅力的国粹传承下去,在翰墨笔香中找到更多的快乐。

(评析:通过短片《生活中的书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发现书法和生活的关联,激发聊的兴趣,拓宽聊的思路。板书结合本课“聊聊书法”的话题,用毛笔书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书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书法和聊天的兴致。)

板书设计:

教学总评许涓老师的这份教学设计,具有如下几个优点:

一是有主题。聊天虽说不受拘束,比较随意,可以想谈什么就谈什么,但是,在一定时间内,要聊得有成效,那就必须有主题。不能你聊你的,我聊我的,最后啥也没聊出来。许老师引导学生就“书法”这个主题展开了聊天,在“书法”这个大主题下,又巧妙设置了几个小话题,学生围绕这些话题聊开去,既得到锻炼,又获得知识。这几个话题,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近,确保了学生能聊得起来。

二是有内容。聊天活动中,每个聊天的话题下,还应该有内容,也就是学生都应该有话可说。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许老师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课堂聚焦《兰亭集序》这幅传世佳作时,许老师特地为学生准备了《兰亭集序》复印件,这就让学生有了观察、欣赏的凭借,丰富了可聊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欣赏这件作品,许老师设计了讲述作品诞生的故事,学生对作品背后的故事一定很感兴趣,这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聊天的内容。后面更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书法经历展开口语交际,内容就更丰富了。

三是有方法。口语交际课,不同于平常的聊天,它带有自己的教学任务,帮助不会聊天的学生学会聊天,帮助会聊天的学生获得更多的快乐,这就涉及聊天的一些基本方法。许老师适时地帮助学生建立起“方法库”,比如:有条理地聊,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比如:在别人说话后适时地提问、追问,让对方说出更多自己想知道的信息;比如:遇到自己不太理解的内容,可以请教;……这些都是把聊天引向深入的实用的好办法。

四是有互动。聊天是在两个人甚至多个人之间开展的对话活动,所以,一定要有互动,一方说了,另一方(另几方)应该有恰当的回应,这样你来我往,聊天才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许老师十分注重引导学生之间展开互动,这样,聊天就不至于变成“单口相声”,更不会变成“一言堂”“独角戏”。通过积极互动,学生还可以在思想碰撞中产生新的认知。

许老师的设计,从教材出发,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巧妙创建交际语境,一定能取得教学上的成功。

责任编辑 张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