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学力:情境中识字读文

作者: 沈艳艳

教学目标:

1.认识“比、尾”等11个生字和提手旁、撇刀头、八字头3个偏旁,会写“长、比、巴、公”4个生字,掌握“竖提”笔画书写美观的要领。

2.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读好问句,会背诵课文,感受小动物比尾巴的乐趣。

教学过程:

任务一:创设情境,“想学”

1.出示课题,指名读课题,指导读好轻声“巴”。

2.观察课题中“比尾巴”三个字都有一个相同的笔画——竖弯钩,好像一个“小尾巴”。仔细比较观察,有什么不同?(师用红色粉笔描出“竖弯钩”)指导写好两个生字“比”和“巴”。

3.创设真实情境:小动物们都在比尾巴,这节课我们在比一比中去认字、读儿歌,看谁能发现藏着的秘密。

任务二:识字读文,“好学”

活动1:比识字

1.借助拼音先自己读儿歌,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多读几遍。

2.教师范读儿歌,学生边听边找,比一比谁最先发现:哪些小动物在比?又在比什么?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词串。

猴子   兔子   松鼠

公鸡   鸭子   孔雀

指导学生读准动物的名字,尤其指导读好轻声,再出示动物的图片验证,表扬学生读得正确,最后在文中圈出它们的名字。

(2)蓝线条里还有生字,大

家都会读了吗?指名读。已经会读的同学做小老师,带着大家读。

活动2:比读文

1.读通课文,发现儿歌的形式特点:有问有答。

(1)小动物比得怎么样?自己快去读一读儿歌。

(2)小动物比尾巴,我们来比读课文,猜一猜可以几个人比赛读呢。

预设1:猜4个小朋友分4小节读儿歌。

预设2:猜可以两个小朋友读,以一人问一人答的形式读儿歌。

(设计意图:猜一猜可以几个

人比赛读,4个人怎么读?两个人怎么读?看似一个简答的数字变化,实则让学生带着思考再去审视文本,发现这首儿歌“问答式”的结构特点。让学生在自主发现中进行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有问有答,读好对话第1~2节。

(1)我问你答。

认识问号,指导读好师问生答的疑问语气。

(2)你问我答。

师生对读、男女生问答读、同桌打着节拍一起读,读中了解小动物的尾巴特点。

3. 我看你猜,生自主学习第

3~4节。

(1)游戏“猜尾巴”:只出示小动物的尾巴,猜一猜是谁的尾巴。

(2)练习背诵。

(设计意图:学会第1~2节后,通过猜尾巴的游戏,引出第3~4节,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方式。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巧妙突破儿歌相似段落教学的难点,再一次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适当给予学习的支架,有读、有背、有说,学有所获。)

任务三:梳理探索,“会学”

活动1:对比问答,比朗读

1.出示儿歌“一问一答”和“连问连答”不同的形式,学生练读。

(1) 谁的尾巴长?猴子的尾巴长。

谁的尾巴短?兔子的尾巴短。

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2)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

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2.对比着读,再次梳理课文

(1)“一问一答”同桌合作读。

(2)“连问连答”师生合作读。

活动2:现学现用,比创编

1.我们再来比一比谁会自己

问、自己答,想想:还有哪些小动物们的尾巴很有意思呢?

2.创编《比尾巴》儿歌,在填空的基础上,尝试着口头编一编儿歌。

谁的尾巴                          的尾巴               

(设计意图:儿童是用问答的方式认识世界,问与答的朗读语气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去体会,建立了问答模式,并会运用到其他问答句的创编中,现学就能用,创造属于自己的《比尾巴》儿歌,在经历中学习的能力逐步提升,这就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

活动3:发现规律,比书写

本课共有4个要求会写的生字——“长、比、巴、公”,看看生字又在比什么?

1.学写生字“长、比、巴” 。

(1)回顾在课题中已经学会的相同笔画“竖弯钩”的写法。

(2)出示“长”和“比”,引导观察相同笔画——竖提,对比位置、高低和长短的不同,发现:“长”的竖提离竖中线近,起笔高,竖提长;“比”的竖提离竖中线远,起笔低,竖提短。

(3)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写好之后展示,教师点评,生生互评。

2.学写生字“公”。

(1)认识新偏旁八字头,指导写好撇和捺的起笔位置,撇低捺高。

(2)学生书写,自主评价,教师展示、点评。

(设计意图:写字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重点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的书写规律,课堂中一定要留有让学生自主写字练习的时间,并非每个字都要写很多遍,而是要下功夫写好关键笔画,练眼力写对、练笔力写美。)

责任编辑 张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