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正创新的低段阅读教学要义
作者: 王帅《比尾巴》是一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经典课文,它通过三问三答的儿歌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不同特点。文章句式整齐,富有节奏和韵律,深受师生喜爱。在2024年9月开始使用的教科书中,本课调到了第八单元,与《乌鸦喝水》《雨点儿》等组成了一个以“观察与想象”为主题的阅读单元。面对课文在修订版教材中的新定位,浙江的冯琛莉老师和江苏的沈艳艳老师践行2022年版课标理念,尊重儿童心理,呈现了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她们的课设计新颖,各有妙处,带给我们诸多关于低段阅读教学的启发与思考。
两位教师均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遵守儿童语文学习规律,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经历了一场愉快的学习之旅。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虽有不同,但都充满情境性、趣味性,重视基础性。在情境设置上,冯老师选择贴近杭州学生生活的野生动物园,创设了游园情境,真实生活场景转变为真实学习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沈老师则抓住一年级学生的好胜心,创设了“比学力挑战”的学习情境,学习动物比尾巴的同时,学生识字、读文、朗读、创编的学力也得到了提升。在趣味追求上,两位教师都巧用课堂游戏,不断变化知识的呈现方式,带给学生新奇的学习体验。例如在引导学生发现动物尾巴特点时,两位教师均采用了看尾巴猜动物的课堂游戏,用图片遮挡,只露出动物尾巴,让学生在猜一猜的游戏中确认了动物尾巴的特点。在夯实基础上,两位教师都重视识字与写字的指导,共同采用了字串识字,对“斜刀头、八字头”重点偏旁和“竖提”关键笔画进行指导。在学习过程中她们都注重知识巩固与迁移,通过专项训练,为课后题的问答游戏做足了准备。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冯老师设计中量词“把”的教学、反义词的教学等,均是对一年级语文园地知识的复习重现。旧知识在新场景中的再现令学生有老朋友见面式的亲切感,又进一步起到了巩固提升的作用。
当然,比较两位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在课程理念相近的基础上,仍能看出不同的风格追求。相比较而言,沈老师的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苏派语文”简约、求巧的特点,这种特点可能承自庄杏珍、薛法根、唐婉等前辈,她的课设计巧妙,扎实高效。例如在指导课题书写时,沈老师先引导学生从观察字形开始,然后找寻“比尾巴”三个字中的相同笔画——竖弯钩,最后比较观察发现相同笔画在不同字中占格比例、书写长短的不同,完成书写。三步设计自然流畅,既落实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书写习惯,同时,还为课尾“竖提”的书写指导做好了铺垫。在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结构的处理时,教师仅用“猜几人赛读”的小问题,就让学生在数字猜测中,感悟到了文章问答式的结构特点。冯老师的课有浙派语文的精致,设计风格承自王崧舟先生,设计细腻,充满情趣。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她课堂中先进信息技术的使用。她运用“讯飞”语音考查学生问句的朗读,让不可视的语调可视化,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本课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课文学习结束后,教师引入“豆包”人工智能解答学生学后的问题。这一设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引发学生由《比尾巴》想开去,开启生活中的类物观察,实现了由课堂到生活的延伸。
在学习两个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笔者也深刻体会到低段语文公开教学想要兼顾“识字”与“学文”时,在时间分配与内容容量上无法避免的困境。两节课都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主要教学内容都集中在课文的第1~2小节,有限的时间内既要落实识字、写字,又要拓展训练,第3~4小节或未处理,或简略带过,课文的整体感便难免受到损伤。
如前所述,《比尾巴》是一篇经典课文,老课文在修订版教材、2022年版课标、新时代的背景下要如何守正、如何创新,沈老师和冯老师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样例,也给我们进一步实践与思考以启迪。
责任编辑 张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