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光

作者: 张咏梅

2024年2月茶室搬迁,邀我做一期分享,第一时间就联想到茶室安静的灰色墙上斜斜的、窗棂式的一束光,那是主理人请设计者人为造出来的,第一次光顾,就被这束光感动。是的,生活不能没有光,条件有限,也可以自己造一束光。阅读,就是我们精神世界的那束光。我很笃定地确定了分享的主题 “如光——我读刘再复《文学慧悟十八点》”。我手写了一页纸的大纲,带着满是阅读痕迹的小书和这页纸,以墙上的那束光为背景,娓娓道来。

这本书怎么进入到我的视野里

去北京参会,四川的晓军老师一到北京就去了书店,见面时他带着一摞书,最上面一本就是《文学慧悟十八点》,刘再复这个名字一下子激活了我十多年前的记忆,那时候痴迷于李泽厚《美的历程》,然后延展读到李泽厚与刘再复的对谈,对刘再复这个名字很有印象,能与李泽厚对谈,还能谈得兴致盎然的一定不是一般人,于是“刘再复”三个字就成了一颗种子。十多年后,这颗种子发芽了,我第一时间就下单买了这本书,这一读,欲罢不能,又下单了他写的其他书。

由于工作原因,很多时候有人会找我要书单,早些时候还是很努力去做,这些年更多婉拒。阅读从本质上说是在建构自己的专业和精神世界,好的阅读者必须具备一种能力,顺着自己研究的问题或者内心好奇去寻找,这是个自主建构的过程,自己是源头,是动机。

我怎么读这本书

怎么才算把一本书读明白了,我的做法很笨,但很有效。费曼学习法被公认为是最有效的,核心就是把你学习到的东西清楚地讲出来。从读进去到讲出来,中间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段路的名字叫“慧悟”,就是《文学慧悟十八点》里的“慧悟”,这个词来自大学问家钱钟书,刘再复任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的时候,有机会经常见到这位大师,大师告诉他“‘慧悟’这个词可以多用”,慧悟就是用智慧去感悟。朱熹有过同理的表述叫“半日读书,半日静坐”,静坐的半日就是用来慧悟的, 他甚至都明示了读与悟在时间上的比例。

《文学慧悟十八点》是唯一一本读完第一遍就紧跟着读第二遍的书,因为内容极其精练,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文学体系,勾起我整个关于文学阅读的记忆,很多地方戳到原有模糊的认知,也有很多地方提升了对文学的认识。第二遍读的时候用了三色贴纸,红色是最核心的内容,蓝色、黄色次之,贴纸上写上关键词以便搜索。比如他说到“文学状态”,我分两个颜色批注——

2024 年 1 月 14 日:字字入心,相见恨晚。

2024 年 2 月 11 日:重读这一讲,看到骨子里的随大流与顺从。刘再复之敢说,能简洁且透彻地说,也是经历了很多独立思考,看过很多书与现实现象后。从这个角度上说,读这样的书是捷径,让自己朦胧的想法迅速澄清,认知瞬间提升, 当金耀基说“文学状态”一字千钧时,就是找到了一个原创的概念点破了他的已有感觉。这样的读书真是好啊!

再比如,他写到《西游记》了不起,它有一个“师徒结构”,这是一个自由与限定的哲学结构。我旁批:这就是大家的功力,几句大白话讲透人间理,一大早就提神醒脑。

人的认知是一个无限宽广的世界,阅读是通向广阔的桥梁,但如果不悟,不从别人的文字中回到自己,读得再多,提升也有限。在我看来,阅读会有两个阶段,年轻的时候是做加法,更多是“我注六经”,后期需要做减法和乘法,更有目的地精读,以“六经注我”。刘再复的书买了很多,我知道现在没有时间读,想的是退休后读起来。每每想到包里或者书柜里有自己喜欢的书,就欢喜而踏实。

我怎么分享这本书

接到分享邀请也正是读得最起劲时。如何跟一些不是老师的年轻人分享一本看起来还蛮专业的书,要轻松、要随意,但不能信马由缰,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要讲到他们心里去,认真想想,这个目标真的好高。

《文学慧悟十八点》中的“十八点”给我很大启发,这本书原本就是作者给香港科技大学的本科生开设的文学课程,他要求自己要点式呈现,点击式讲解,除了讲框架,我从十八点中选了文学的基点、制高点、焦虑点、回归点四点,因为它们分别对应的是人性、作品审美、作家自我突破以及生命的终极质地,文学是人学,我要关联的是伙伴们当下的生活,他们想要听的不是专业的文学知识,而是经由文学带来的人生思考甚至是当下个人具体的生命状态,我在讲书,要带入我这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来讲书,要传递的是有温度还有主题的阅读体验。

接下来,我在一张 A4 纸上列了一个大纲,用黑色、红色、紫色三种颜色标注逻辑层次和要点。最后要做的就是放轻松,把自己融入当下的场景,与伙伴们四目相对,心心相印。至于效果,初识我的小伙伴在群里留言:“我们每天的生活都需要有光。”“半日读书,半日静坐。”“人要多慧悟。”“阅读是一种美好的相遇,今日感觉自己又被深度滋养了。”

的确,阅读是美好的相遇,与先贤古哲,与各行各业,与整个人类和世界。这间茶室现在每周五是固定的阅读时间,我们把每周五晚的读书会取名为“自在悦读会”,是因为希望我们的读书会首先是让大家自在的。有了这份自在,不拘束,才能有发自内心的“悦”,也才能真正享受这段短暂、宁静但丰富的读书时光。

我们都向往苏东坡“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境界,阅读就是生命中那束光,安静、温暖、明亮,让人心安,谁不想要呢?那就读起来吧,一起做时间的朋友。

责任编辑 吴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