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识字教学更有文化

作者: 黄亢美

让识字教学更有文化0

汉字是表意文字,表意的汉字是有理据的。几千年过去了,汉字依然顽强地维护着表意文字的特点,绝大部分的汉字依然是可以进行字理解析的。2022年版课标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指出,要“综合运用随文识字、集中识字、注音识字、字理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逐步发展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按照汉字的特点进行识字教学是中国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但是在课标中如此明确地提出“字理识字”这一概念还是第一次,并强调指出,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实践证明,不讲字理的机械死记是当今学生错别字多的根本原因,而依据字理进行解析和识记,才能使我们的识字教学真正地蕴含文化和增效提质。如何施教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直接讲解,析形索义

课文中的不少字词,我们只要根据其本来的构字理据讲解,就能使学生形象地识记。例如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的“识字加油站”是通过车票上的地名让学生识字,“南昌”的“昌”是本课的生字。昌,从日(rì),从曰(yuē) ,会意为所说的话(曰)如升起的太阳(日)一样正大光明。所以《说文》析义为“美言也”,本义为光明正大的美善之言,引申为美好、兴盛等义。常用词语如:昌盛、昌隆、昌明等。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想象: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如此壮大明亮,使人不禁赞叹(曰):这情景太美好了!课文的词语是地名“南昌”,寓“南方昌盛” “昌大南疆”之意。因为“昌”含有美好、昌隆的意思,所以很多地名都含“昌”,如四川的西昌、山东的昌邑、海南的文昌、湖北的宜昌、江西的瑞昌等。“昌”字只要按照其本来的上日下曰的会意字构字理据解析,就既有文化意蕴,又能让学生明白其形义。遗憾的是某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解读》将“昌”字用字谜的方法识记为“两个太阳”,这样的识记方法是不利于学生对该字形义识记的,也歪曲损坏了该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再如李白的绝句《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川”字是本课要写的生字,某出版社的《教材解读》只是提示学生识记为“一撇两竖”,这样简单的识记方法也是没有文化的。我们知道,“川”是象形字,古今字形都是两边的“ ”指河岸,中间的“丨”是水流,如果看甲骨文的字形就更形象了,本义就是指河流。“遥看瀑布挂前川”意为远看瀑布就像倒挂着的一条河流。理解了“川”的本义,当我们学到二年级上册的北朝民歌《敕勒川》时,就能知道“敕勒川”的“川”就是从其河岸和水流之形引申来的,两边的山脉就像河岸,千百年的雨水冲刷,使得山脉中间的淤泥越积越厚,形成的宽厚平坦的平地就像平静的河面,由此,“敕勒川”的“川”指的是敕勒川平原草地。可见,只有理解了“川”字河流的本义,才能理解其平原、草地的引申义;理解了“川”字平原、草地的引申义后,才能真切地感悟“米粮川”“一马平川”“八百里秦川”中“川”字的内蕴,这样的字词学习才是真正有文化的。

二、引用比照,理解形义

1.引古识今

汉字隶变后,一些象形字变化较大,有的已看不出它原来的模样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适当地引出其古文字,以帮助学生了解其原字形。如“走”的字形变化较大,若引出金文的“ ”,可见下“止”表示脚,上部则像人跨腿并摆动双臂跑动之形,本义就是跑,这样学到“走狗”“奔走相告”“走马观花”等词语时就容易理解其字义了。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中雨水“在江河里奔跑”的“奔”是本课要学的生字,如果引出其金文“ ”,可见下面是三个“止”,真可谓三步并作两步跑。再将“ ”(奔)与“ ”(走)比较,明显可见“奔”要比“走”跑得更快了。

2.引繁识简

一些简化字形变太大,也可适当地引出繁体字进行比照。如教学“见”字,字形已经看不出“见”的痕迹了,此时便可引出繁体的“見”,看到“目”字自然就会与眼睛看见的字义联系起来。二年级下册《彩色的梦》“在葱郁的森林里”中的“葱郁”一词,“葱”本义指一年四季都是青色的蔬菜,由“葱”自然能联想到葱的翠绿色;“郁”是“鬱”同音假借的简化字,单看“郁”字很难想象其形,但是,如果引出其繁体字,相信学生一眼便可看到其林木茂密之形,可见“葱郁”是分别从色与形对森林进行的描绘,“葱郁”即是青葱茂密的意思。再如二年级下册《神州谣》短语“齐奋发”的“奋”是个简化字,某出版社的《教材解读》提示此字的识记方法是“‘一’‘人’坐在‘田’头上”,这与发力、振作、奋发的字义毫无关系。如果我们引出其繁体“奮”,“隹”是鸟,一只“大”“隹”(鸟)在“田”里或许是吃饱了正张开大翅膀奋力地向上飞。我们知道,鸟升飞时是非常用力的,飞上天空后便可慢慢地翱翔,因此,表示鸟振羽展翅升飞的“奋”字又引申出发奋、振奋、奋力等义。引出繁体字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简化字,这对学习一些形变较大的简化字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

3.引图识字

在教学一些象形字时,我们常常会引图比照,图字结合。例如教“牛”“羊”两字,所引出的牛羊图就应该是正面的凸显牛角和羊角的图,而不是随意地引出横着行走的一头牛或一只羊。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中“一只乌鸦”的“只”是要写的生字,而“只”的本义是“口”发出的气息(八),现代已无此字义,而是用作“隻”的简化字,在“量词识字”的二年级上册《场景歌》中“一只海鸥”中的“只”也是作量词用。一些借音的简化字是无字理可说的,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灵活地将正面站立的乌鸦与海鸥形和“只”的字形进行比照,以此让学生灵活地想象“只”上的“口”就像正面站立的鸟的身子,下面的“八”就像它的两只脚。如果只是随意地引出一只横着身子站立的乌鸦和海鸥的图片,就不会起到引图识字的作用了。

“引古识今”“引繁识简”“引图识字”在教学中又可以根据字的难易情况综合地运用。例如“街”是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一课的生字,该字是形声字,“圭”作声旁,“行”(háng)是形旁,为了理解“行”字大道的本义,我们可以引出其古文字“ ”,而后再引出十字大道的图片,就能让学生更形象地感知“街”的形义了,而一些老师在教学中只是随意地引出一条街道的图片,如此一来,字与图不匹配,形与义结合就不够紧密了。

三、学好偏旁,举一反三

1.讲好常见偏旁的音形义

汉字中绝大部分是合体字,了解汉字偏旁的形义就能举一反三地依形推义了。例如“贫、财、购、贿、赂、贸、贩、费”等字虽然读音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偏旁“贝”,古代先民曾用“贝”作钱币,因而遇到从“贝”的字就能以钱财为线索去推断它们的字义。一些常见的如“扌”“氵”“艹”等偏旁部件的形义老师们一般还是了解的,但仍有不少偏旁往往是只知其名,不明其义。例如:

页——“页”与“首”是同源字,不少老师只知道“首”是头,而不知“页”为何物。如果懂得“页”的繁体是“頁”,“頁”与“首”同源,都是表示头,那么,当学到“顾”“颈”“项”“颜”“顶”“须”“烦”等这些页字旁的字时就能自觉地引导学生从“人头”上去推断它们的字义。二年级上册《场景歌》中“红领巾”的“领”是要写的生字,《说文》析义为“项也”,本义就是指脖子,“衣领”就是环围住脖子的,由此理解“红领巾”就是围住脖子的红布巾,而脖子往上就是人的头部,所以“领”用“页”作形旁表义。

欠——“欠”的篆文写如“ ”,上半是气息( ),下半是人( ),表示人在呵气。现在我们说“打呵欠”正是这个“欠”,因此,有关呵气、呼吸意义的字往往从欠,例如“吹、炊、歇、欢、欣”等字,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字与“气”有怎样的关系。例如二年级上册《拍手歌》中的“歌”是要写的生字,教学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模仿唱歌时的运气和发声,感悟“歌”字为什么用“欠”表义。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田家四季歌》“春风吹”的“吹”字时,自然也就能理解用“口”吹气(欠)的意思了。

阝——左旁的“阝”是“阜”字的简形,篆文写如“ ”,横倒成“ ”像山岭形,竖着看像山崖形,在字的左边楷书写作阝。左“阝”作偏旁的字一般都是与山岭、山崖、高地或逐级而上的台阶有关,如“阳、陵、阴、陆、阻、陟、降、阶”等。理解此义,学到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山高路陡”的“陡”字时,便能联想到山岭(阝)陡峭难“走”了。而右旁的“阝”实际上是“邑”字的简形,甲骨文写如“ ”,上面“口”(围)表示人居住的区域(方城),下面的“ ”像跪坐的人,因此,右“阝”的字一般都与城邑、区域有关。如“郑、邓、邯郸”等均是古国邑名,后代有些姓氏就来源于此。还有“邦、郡、都、郊”等也都与区域地方有关。学到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中外闻名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的“南部”一词时,便可推知“阝”表示区域地方,“南部”就是南向地区的意思了。“阝”虽名称叫“双耳旁”,实际上与耳朵毫无关系。

此外,“彳”“攵”“卩”“罒”“釆”“癶”“曰”等偏旁的音形义不少老师也是比较模糊的,只有弄清楚这些偏旁构字的理据和内含的文化,才能教好以它们为部首的一系列类属字。

2.讲好规范的偏旁部件名称

偏旁部件的名称绝大多数是名实相副的,如“氵”名称三点水就是与水有关,“亻”名称单人旁也与人有关系。但我们的教材中也有一些部件名称只是沿用民间习惯用法或另起新名,与其实际的形义无关。为了规范部件称谓,2009年国家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了《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文件。下面遴选几个教材中与之不太相符的部件名称进行解说,以供老师们在教学中参考。

——“玉”作偏旁写作“ ”,如“班”“理”“珍珠”“玛瑙”“玻璃”“珊瑚”“琉璃”“琳琅”等字词都与玉有关,所以《规范》称之为“斜玉旁”,意为与玉有关。“玉”独立成字时下面一笔是横,作偏旁时一横向右斜提,故名之为“斜玉旁”。而现在的语文教材称之为“王字旁”,实际与“王”无关,我认为还是按《规范》称为“斜玉旁”为好,既标注了它的笔形,也提示了它的字义,十分有助于学生对该部首的系列类属字的理解,而称为“王字旁”还会造成形义理解上的负干扰。

月——“月”作偏旁仍写作“月”,《规范》称为“月/肉月”,所举的例字为“期、明、胆”等,从例字可见,“期”“明”两字的“月”与月亮有关,故《规范》称为“月字旁”,而“胆”以及“肚”“腿”等字的“月”实际上是“肉”的变形,与肉有关,故称“肉月旁”。但现教材不管是表月亮义的“月”还是表肉体义的“月”,统称为“月字旁”,这样就把一形两义的“月”全都归到表月亮义的“月”去了,导致相当部分表肉体的肉月旁字的字义愈加模糊。

囗——“囗”的古文字就像环围之形,读音wéi,与“围”义同,故《规范》称为“围字框”。由此观之,以“囗”构形的“国”“团”“园”“囤”“圃”“囚”等字的“囗”都有环围的意思,言之“围字框”是非常恰当的。但现行教材称之为“国字框”,我认为这就以偏概全了,说“国”字是“国字框”可以,其他的如“园”“团”等也言之“国字框”就显得不合适了,还是依照《规范》称为“围字框”比较好。

四、依据字理,科学拆分

《规范》谈及部件拆分原则是“根据字理、从形出发、尊重系统、面向应用”。汉字部件拆分的规则首先是“字形结构符合字理的,按字理进行拆分”,而后再兼顾其他。很多合体字的构形理据是十分清晰的,如“清”是从水,青声的形声字,拆分为左右结构;“尘”是从小,从土的会意字,拆分为上下结构。但是一些字的理据,人们在认识上比较模糊。如“章”字在民间习惯上拆分为上下结构“立早章”,作为汉字教育这是有违其构字理据的。“章”字《说文》解说为“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因此,依据字理应拆分为上“音”下“十”的上下结构。再如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花谢了”的“谢”字是拆分为“言(讠)—射”左右结构,还是“言(讠)—身—寸”左中右结构呢?因为“谢”是言(讠)形,射声的形声字,在识字教学时,应该依据字理拆分为“言(讠)—射”左右结构才对。“谢”是本课要写的生字,在写字的时候,我们会提示学生先写左边的“讠”,再写中间的“身”,最后写右边的“寸”,这样无形中又把“谢”当作左中右结构的字来拆分了。以此观之,合体字的结构拆分可依据其功用的不同分为“识字结构拆分”和“写字结构拆分”两大类别,如“谢”,依据“识字结构拆分”,目的是理解该字形义,只有拆分为言(讠)形,射声的左右结构才是科学的;而写字时拆分为“言(讠)—身—寸”的左中右结构,这纯粹是从其平面的部件组合着眼和部件书写的先后顺序着手,已经不太考虑其构字的理据了。概言之,大部分的合体字不管是“识字结构拆分”还是“写字结构拆分”都是一致的,而部分字形或部位变化较大或者多层级的合体字,则可分别依照其“识字结构”和“写字结构”的需要来拆分,正所谓“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例如:

颖——是一个禾形,顷声的形声字,从造字理据的结构看,是声旁“顷”半包住形旁“禾”呈“ ”形的半包围结构,属于声旁包形旁;而写字时是可以切分为呈“ ”形的左右结构的,左旁可再进行二级切分为上“匕”下“禾”。

茫——北朝民歌《敕勒川》“野茫茫”中的“茫”也是一个要认要写的生字。在识字时,不少老师将它分解为上下结构,草字头,这是不正确的。“茫”是一个“氵”形,“芒”声的形声字,为了使字形紧凑美观,写成了声旁“芒”半包形旁“氵”的“ ”形半包围结构,“茫”用“氵”表义就是指水面的辽远无边,与“艹”没有直接的关系。写字时可以视为上下结构草字头,下部再进行第二层级的拆分。

旗——“旗”是二年级上册识字单元《场景歌》中要写的一个生字,从字理来说,这是个从 ,其声的形声字,识字时的结构拆分一定是形旁“ ”( )半包声旁“其”呈“ ”形的半包围结构。而写字教学时则可分解为呈“ ”形的左右结构,而后再将右旁进行二级切分为上“”下“其”的上下结构。“ ”( )读音yǎn,甲骨文字形写如“ ”,像飘扬的旗帜形,据此,今后学到以“ ”( )作偏旁表义的“旅、族、旋、旌”等字就会自然地与“旗帜”联系起来。这类字查《说文解字》等古籍都要查形符“ ”部,《新华字典》是普及性的大众字典,不立“ ”部,可查“方”部,而“方”纯粹是属于检字部首,与理解字义没有关系。

由于多种社会原因,使得不少汉字形义的本真与我们渐行渐远,国人的汉字文化素养有所下降。“文化自信”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一项内容,文化自信首先就应从汉字文化自信开始,因此,在当下2022年版课标倡导“字理识字”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学好汉字,讲好字理,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识字教学更有文化!

(作者单位:南宁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