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跨学科视野下的单篇古诗教学

作者: 王树英

《登鹳雀楼》是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中的一首,要求学生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壮丽,初步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考虑到年段学情起点,从文本特点出发,在古诗教学中巧妙融合美术、音乐、地理学科,打通学科间的壁垒,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学习体验活动中,对古诗本身的意境美、韵律美,以及古诗背后的知识性、科学性、哲理性等形成系统的认知和感受。

一、融“画”入诗,品味诗词意境

顺应学生认知特点,将美术融入古诗教学,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诗词意象,直观还原诗词场景,形象演绎诗词意境,与古诗来一场美妙的邂逅。

1.诗画对应知意象

古诗常用鲜明的意象描绘独特的意境。“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营造出了景色辽阔、气势雄伟的意境。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读准字音无须多费工夫,但仅通过品读诗句揣摩意象,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境美,是有困难的。因此,可借助形象可感的画面穿越时空,帮助学生身临其境,理解意象,感悟意境,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

一边播放与诗句相应的“太阳沉落”“黄河流淌”的动态画面,一边配合画面范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要求学生用心听、仔细看,想想诗句的意思。范读结束,不急于让学生分享回答,而是让他们学着老师的样子沉浸式地读读这两句诗,再想想看到的画面。学生看着画面,从“听读”到“自读”,在诗句中走了两个来回,脑海中主动将诗句与画面对应,很自然地读懂了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后,适时补充相关资料:《现代汉语词典》上说“白日”就是太阳。在古诗当中,常会把西方快要落下的太阳,称为“白日”。“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样,既丰富了学生对意象的认识,又帮助学生印证或修正了思考所得和阅读感受。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为动态画面配音,声情并茂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于是读出了夕阳西下的静谧美好,黄河滚滚的气势恢宏。

2.画面演示破难点

古诗用字凝练传神,而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对古诗中的重点字词一知半解。如若逐字讲解,会把古诗肢解得支离破碎,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对古诗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排斥心理。怎么突破?笔者结合上下文语境,巧妙借助画面展现、演示,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理解字词。

诗画对应以后,部分学生还是不太理解“依”和“尽”。鉴于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模仿的特点,笔者引导他们借助动作演示画面,在体验中理解。“太阳是怎样慢慢落下去的?”提出问题后,和学生合作演示“夕阳西下”的动态画面。请三个学生并排站好,双手举过头顶,掌心相对,做成连绵起伏的“大山”,老师站在学生身后手捧“太阳”靠近“大山”,在学生“白日依山尽”的朗读中让“太阳”依傍着“大山”缓缓落下,直至被“大山”挡住。学生关注到了太阳是靠着山落下的,明白了“依”就是靠;还关注到太阳最后消失了,懂得“尽”就是完、消失。读懂了关键字,学生自然能用自己的话说清楚“白日依山尽”描绘的画面。

3.诗文配画绘场景

当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到古诗的意境美,就会自觉地把诗意语言转化成视觉形象,产生“诗情”与“画意”相遇的美好境界。此时,鼓励学生将脑海中浮现出的美景还原出来,给诗配上画面。直观而富有灵性的画,就是一首首有形的诗。

教学时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领着学生品诗、赏景、画图。课上,一边读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边画夕阳西下图和黄河东流图,引导学生理解并说出“在靠近山的地方画一点点太阳,说明马上要落下去看不见了”;课后,给予学生空间与时间,去自由勾勒、描摹,并与家人分享。

二、融“乐”入诗,感受诗词韵律

将音乐融入古诗教学,在寓学于“乐”的学习体验活动中,以“乐”悟情,以“乐”传情,感受古诗的节奏美、格律美和音韵美。

1.配乐范读,感受节奏美

声情并茂地配乐范读,使学生在听读中感受古诗的节奏美,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读准读通古诗后,播放名家的配乐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跟自己的朗读比较。学生发现名家朗读速度比较慢,字音有轻重长短,句中有停顿。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并指导,他们兴致勃勃地模仿练习,古诗特有的韵味就在课堂中荡漾开来。

2.配乐诵读,彰显格律美

“乐”可助诗性,“诗”与“乐”交融,可以渲染气氛,引发共鸣,激起诵读兴趣,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中表达情感,传递诗情。

《登鹳雀楼》明快婉转,古筝曲《在水中央》灵动柔美,两者气质相符,相通相融,给人以美的享受。配上古筝曲,美美地诵读,仿佛正与诗人一起站在鹳雀楼上登高望远,思考人生。

3.唱演律动,展现音韵美

和着轻松愉悦的旋律唱演古诗,引领学生穿越千年,身体力行,展现《登鹳雀楼》的音韵美,演绎不同时空的浪漫。

诵读意犹未尽之时,告诉学生古诗还可以吟唱和表演,引导他们跟着视频轻吟浅唱,律动表演。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生把对诗的理解转化成丰富的体态语言,诗心随着歌声一起飞扬。

三、融“理”入诗,汲取诗词智慧

有的古诗包含着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将地理知识融入古诗教学,将会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并真切地感受到祖国的辽阔和美丽,从而生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登鹳雀楼》时,联系旅游日创设“打卡美丽中国,争做旅游小达人”这个真实的跨学科任务主题情境。地图元素的介入,为顺利完成情境任务提供了可能。在学习体验活动中尝试使用地图,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古诗蕴含的地理知识,领悟古人的智慧,树立旅游时读地图的意识。

1.地图热身,看看“我”在哪里

旅游打卡,从课前看地图活动开始。打开无锡地图,看看“我”在哪里。学生很快找到了学校所在地。“对,我们都是江苏无锡人!”第一时间帮助学生明确信息,认识所在位置。再看地图,说说去过、玩过无锡哪些景点,灵山大佛、三国城

……学生兴奋地分享着旅游经历,有意义的旅程即将开启。

2.地图导航,找找“我”去哪里

去哪里旅游呢?揭示课题,找到了旅游目的地——鹳雀楼。为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诗中景与“我”的

空间位置关系,出示中国地图:“看,中国地图就像一只大公鸡。鹳雀楼在山西省,离我们江苏省有1000多千米,坐高铁需要六七个小时,坐飞机也要两三个小时。”学生惊讶地发现,在地图上看起来很近的距离,原来那么远。接着观察地形地貌,感受鹳雀楼的地理位置:站在楼上,抬头往远处看,是连绵起伏的中条山;低头往下看,是奔腾不息的黄河。学生明白了鹳雀楼成为登高望远好去处的原因,为后面登楼赏景学习古诗奠定了情感基础。

3.地图影像,想想

“我”懂了什么

读着“黄河入海流”,仿佛看到滔滔黄河流进大海。站在鹳雀楼上,真的能看到黄河水流进大海吗?在地形地貌图上找到了鹳雀楼所在黄河段和入海口,根据经验来判断。有的说:“地图上很近,其实从鹳雀楼到入海口很遥远,肯定看不到。”有的说:“在鹳雀楼和入海口之间有很多座大山,会挡住视线,所以看不到。”有理有据的分析,

读地图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站在鹳雀楼上看不到黄河水流入大海,可王之涣却说“黄河入海流”,为什么?借助地图,分享地理知识:中国地形西高东低,人们自古以来就认识到河流最终都会向东流入大海。所以王之涣看到滔滔的黄河水,就想到了“黄河入海流”的壮美画卷。这里有看到的景,也有想到的景,简简单单五个字写出了万里黄河万里长的无限风光。学生恍然大悟:如此壮观的黄河入海流画面居然在千里之外,难怪王之涣发出感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融美术、音乐、地理于古诗教学,引领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在古诗的浸润滋养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古诗教学,勇敢“跨”出去,学生乐陶陶,课堂活泼泼。

(作者单位:江苏江阴市徐霞客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