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弈》教学实录及思考

作者: 罗才军

一、文的阅读——丰富文言语感,掌握阅读方法

1.读出节奏韵味,丰富文言语感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4课,请大家读课题。

(生齐读)

师:(出示全文)谁来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生读)

师:真不错。只是读到“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时绊了一下,这句确实不好读,请你再读。

(生朗读得正确、流利)

师:真棒。谁也能读得这样正确、流利?

(另一生朗读,读得正确、流利,且很有韵味,全场掌声。)

(2)读出节奏,读好韵味。

师:你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还把语速放慢,读得一板一眼,很有古文的节奏和韵味。我注意到“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后面这一句,你读得跟刚才的同学稍有区别,请你再次读给大家听,刚才的同学也请你听仔细。

生: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思”字的后面为什么要停顿?

生:因为“思”是他想着弯弓搭箭来射鸿鹄,所以“思”后面应该停顿一下。

师:你看,对文意的理解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朗读。文言文当中有些字是独字成词,一个字表示一个词的意思,就像这里的“思”,是什么意思?

生:思考。

师:对了。请你再来试一试。

生: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真厉害,字字清晰,有板有眼,读出了节奏和韵味。一起来读。

(生齐读全文)

师:这篇文言文的朗读,老师在课前对六年级的学生做过前测,六年级的学生对这三个句子是困惑最多的。(出示)

①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17%)

②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34%)

③为是其智弗若与?(49%)

师:你们除了第一句,其他几个句子读得都非常准确。再来正确、流利、有节奏、有韵味地读一读。

(生齐声朗读全文)

(3)熟读成诵,展现场景。

师:同学们,《学弈》中的故事有几个人?

生:三个人。

师:第一位——

生:秋。

生:弈秋,因为他擅长下棋。

师:“弈”是他擅长的技能,“秋”才是他的——(名字)。像这样以技能加名字作称呼的,你还知道谁?

生:刷子李。

生:泥人张。

师:你看,把擅长的技艺放在前面,把名字放在后面,这样称呼是对他绝对的尊重。弈秋在这三个人里是什么身份?(老师)还有两位是他的——

生:一个是专心致志学习的徒弟。

师:用文言的方式表达,可

以更简洁。

生:我觉得是“专心致志者”。

师:准确。“专心致志者”是第一个学生。那么第二个学生可以称他为——

生:三心二意者。

师:一个故事三个人。第一个是他们的师傅,介绍一下——

生:(齐读)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师:于是使弈秋——

生:(齐读)使弈秋诲二人弈。

师:专心致志者,介绍一下。

生:(齐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师:这句话说明白了什么叫“专心致志”。我叫才军,比如今天你在我的课堂上专心致志,就可以像这样说——

生:惟才军之为听。

师:如果你做到“惟才军之为听”,你今天就是“专心致志者”。第二个学生怎么样?

生:(齐读)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所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于是要问一问——(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为什么“为是其智弗若与”这个字要读“wèi”?

生:因为注释第10条说它是“因为”的意思。

师:所以必须读“wèi”。还是刚才说到的,独字成词。请看大屏幕,谁能读?(出示)

弈秋,(   )者也。使弈秋(   ),其一人

(   ),惟(   );一人(   ),一心(   ),思(   )。虽与之(   ),(   )。为是(   )?曰:(   )。

(生朗读正确)

师:了不起,给他掌声。一起读——

(生齐声朗诵)

师:谁还能读?只能看大屏幕哦。(隐去文字,只剩插图)

(生背诵)

师:了不起,无字之书也读得字正腔圆。我们一起来试试。

(生齐声背诵)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阅读方法

(1)交流梳理阅读方法。

师:到底学下棋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我们还得回到课文中去看。请大家一起来完成任务一。(出示)

任务一:理解课文内容,梳理阅读方法。

①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意思。

②想一想,仔细思考是运用哪些方法读懂的。

③理一理,在作业纸上梳理这些阅读方法。

(生自主学习梳理)

师:交流一下,运用哪些方法可以读懂

《学弈》?

生:我运用了看注释的方法。

生:还有组词,比如,“为”是“因为”。

生:还可以联系以前文言文学到的内容。

师:就是联系学习经验,之前的学习经验很重要。第四种?

生:还有联系生活经验。注释说“鸿鹄”是天鹅、大雁一类的鸟,它们是飞在天上的,所以就能知道三心二意的那个人是往天上望的。

生:还可以联系这篇文章前面已经知道

的,来理解后面句子的意思。

师:很好,联系上下文也是很重要的方

法。第六种?

生:我们还可以借助插图。

师:好的,同学们,读懂像《学弈》这样的文言文,我在六年级也做过前测,你看,基本上跟你们想的差不多。(出示)

借助工具书5%,借助插图6%,联系上下文21%,联系生活经验11%,拆字组词20%,借助注释37%。

(2)以“之”字撬动全文理解。

师:同学们,《学弈》真读懂了吗?我考考你们,就考文中的一个字。(出示全文,“之”字被圈出来。)

师:这个字在这篇文章里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你能明白它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吗?我们一个一个来。先读句子,再对句子里的“之”字作解释。

生:(生读第一句)“通国”是“全国”的意思,全国有名的,所以“之”应该是“的”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就是,有一个叫弈秋的人,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师:他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理解得真好。你看有时候我们还要用自己的话来代替和补充,说出来才能更圆润。

生:(生读第二句)“惟弈秋之为听”的意思是只听弈秋的教诲,所以我觉得这个“之”也是“的”的意思。

师:这个“之”,特别提醒大家,在这里不用作任何解释。“之”在文言文里有时候不用作任何解释,就是为了让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来看第三个。

生:(生读第三句)一个人虽然在听弈秋的教诲,但一心以为有大雁将至,“之”是“奕秋的教导”的意思。

师:“至”就是——来临,飞过来。请继续。

生:“思援弓缴而射之”,这里的“之”我觉得代表鸿鹄,他想要用箭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生:“虽与之俱学”,我觉得这个“之”应该是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我们可以借助注释来确认。

生:“弗若之矣”。通过注释可以知道“弗若”是“不如”的意思,那么“之”也是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师:很好,联系上下文就可以知道。于是想问一问:“为是其智弗若与?”

生:这一句的意思是:难道是这个人的智力比不上前面那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大声地说一说这篇文章的意思。

二、言的习得——注重语言运用,尝试创造表达

1.拓展原文,体味具体事例证明观点

师:其实在《学弈》这篇课文的前面,原文当中还有这样一个句子。请大家一起读一读。(出示)

今夫①弈之为数②,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①夫:语气词。②数:技艺、技巧。

(生齐读)

师:刚才的汇报中,你们已经掌握了很多理解文言文的方法。现在这个句子中,也有两个注释,请你运用掌握的阅读方法,说说这句话的大意。

生:我觉得意思可能是今天弈秋所教的下棋的技术。

师:跟弈秋有关吗?

生:我觉得是:今天用下棋当自己技艺的人非常少,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就没有这个技艺。

师:语言还不够通顺。“弈之为数”的“数”是什么?(技艺)“小数”就是——(小技艺)我们有个成语就叫——(生齐答:雕虫小技)

生:我觉得应该是:今天来看,下棋这种技艺,不过是雕虫小技。但是如果不专心致志的话,还是学不好。

师:古人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下棋真的是雕虫小技。但即使是雕虫小技,不专心致志也学不好。所以说完了这句话,才有了《学弈》这个故事。也就是说这个故事跟这句话之间的关系是——

生:这句话是用来引出这个故事的。

生:这句话不仅是总起句,也概括了故事的意思。

生:这句话是这篇课文的前言,后面学弈这个故事就是来证明这句话的。

师:很明显,这句话是作者提出的——(道理、感悟、感想、观点),这个故事就是来——(证明这个观点的)。现在我们也来试一试,我来提出观点,你们来证明观点。看看我们是否默契。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生齐声朗诵《学弈》)

师:你们讲的这个故事刚好来证明我的观

点。下棋作为一种小技艺,不专心致志也是学不好的。《学弈》这个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是非常明白的,那就是学习任何东西都要——

生:专心致志。

师:只有专心致志,才能——

生:学得好,有所得。

生:学有所成。

2.还原比较,夯实逻辑辩证思维能力

师:既然是说明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的道理,那我不像课文这样写,我更简洁些这样写,可以吗?(出示)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终有所得。

师:这样能说明观点吗?(不能)我不服,知其然你还得让我知其所以然,谁来说服我?

生:因为文章是说了两个人,一个人专心致志,一个人三心二意,而三心二意的那个人,正好是问题所在。

师:观点里既然说了“不专心致志则不得”,所以必须要有一个——

生:不专心致志的例子。

师:这样就叫以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观点,比较有针对性。

生:我觉得你写的故事跟课文相比,不够有说服力。课文里举了两个人的例子,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这样能形成对比,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