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 赵志祥 辛晓明

好玩是怎样炼成的0

板块一    读厚注释,读出节奏美

师:(出示《五律·山居秋暝》)这个课题,和咱们书上的课题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样;……

师:有人说一样,有人说不一样,说一样的是只抓住关键词“山居秋暝”,说不一样的应该是发现了关键词前边还有两个字和一个符号,这两个字是什么?

生:五律。

师:《山居秋暝》和《五律·山居秋暝》可不一样哦!如果说《山居秋暝》相当于爬一座500米高的山,而《五律·山居秋暝》就相当于爬一座5000米的高峰。碰到比较弱的班,我只请他爬小山头,碰到水平高的班,我就请他攀登高峰,你们怎么选?

生:攀登高峰。

师:这叫周瑜打黄盖——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齐读

课题。

生:《五律·山居秋暝》,唐,王维。

师:这首诗能正确、流利地读吗?

生:能。

师:咱们还是先听听台下优秀的语文老师们怎么读。

老师们,给孩子们做一个小小的示范,我起头,空山,起——

(台下老师齐读)

师:老师们读完了。该你们了,空山,一、二——

(这是学过吟诵的班,读得特别好,台下教师鼓掌。)

师:这是情不自禁的掌声。想不想我给大家一个评

价呀?

生:想。

师:没法用分数评价,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天籁之音。天籁之音,听得懂吗?

生:天籁之音大概就是声音很好听,有诗意的味道。

师:她解释得很到位,但是还没有把我从骨子里对你们的赞赏完全表达出来。

生:我想用一句诗来表达。

师:请问,你的诗是赞美老师还是赞美你们自己?

生:(笑)我们自己。

师:赞美自己呀!宝贝儿,咱装都得装得低调一点儿。(众笑)

师:你那首诗我大概能猜到,

此曲——

生:只应天上有。

师:人间能得几回闻。好啦,接下来自己读课件上的注释。(出示)

生:(读)暝,黄昏;空山,空旷的山野;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师:请问竹林中谁在笑,谁在说话?

(生纷纷举手)

师:用诗中的词来回答。

生:浣女。

师:读诗很厉害!你们一定知道有个典故叫“西施浣纱”。“浣”就是洗,“浣女”就是淳朴可爱的洗衣服的姑娘。继续读。

生:(读)歇,尽、消失。

师:什么消失了?

生:春芳。

师:春芳就是——

生:春天里吐着芬芳的各种各样的花。

师:这句诗合起来就是春天的花花草草,你消失就消失吧,反正我是这山里逍遥自在的——

生:王孙。

师:最难的注释来了,加强版的。王孙——起。

生:(读)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指隐士。这是一个典故,源自《招隐士》:“虎豹斗兮熊罴咆,禽兽骇兮亡其曹,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指诗人自己,他反用典故,表达自己远离官场,独善其身的情怀。

师:你们的诵读完全可以打99.5分。可惜,为什么“王孙兮归来”读成了“王孙——兮归来”呢?那个“兮”就是“啊”的意思,难道他说“王孙,啊归来”?

生:王孙兮——归来。

师:很好!你们若有兴趣可以找到《招隐士》读一读,书中每句中间都带了一个“兮”字。古代有个大诗人叫屈原,他的诗也喜欢带“兮”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研究研究。这典故很好懂:那虎豹在那里斗,那狗熊在那里大叫,连野兽都吓得逃跑了,太危险了!王孙,赶紧回来吧!但王维却说,我就要留在这里。

生:为什么呢?

师:问得好!你看,王维的眼中,这是怎样的世界?空山——起!

(生美读全诗,平长仄短的节奏美特别明显。)

师:真好,你们刻意地把第二个和第四个字读得“平长仄短”,这种变化,才叫真正读出了古诗的节奏美。

(评析:好玩,是一种氛围。“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健康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氛围,从来都是高效学习的前提。赵老师的语言,总是充满诱人的魔力。在这个板块里,对学生主动学习愿望的狡黠调动有之:“碰到比较弱的班,我只请他爬小山头,碰到水平高的班,我就请他攀登高峰,你们怎么选?”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真诚赞美有之:“没法用分数评价,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天籁之音。”饱含幽默的生命浸润有之:“赞美自己呀!宝贝儿,咱装都得装得低调一点儿。”在赵老师的课堂里,学习就是这么轻松好玩,这样的氛围,让学生想上课,想上这门课,想上“这位老师”的课。我以为,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家常课,“我要学”都是比“要我学”更重要的事情。)

板块二    读对平仄,体会格律美

师:请观察,第一行中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的平仄有什么特点?

生:一个平一个仄。

师:这是五言律诗,如果是七言律诗,第六个字是平还是仄?

生:平。

师:聪明,再观察:一三字不管,二四字的平和仄是连着的还是间隔开的?

生:间隔开的。

师:是的,这样的规律,概括地说就是——(出示)

生:(读课件)同句相间(jiàn)。

师:接下来咱们继续观察,每

两句是一联,分别叫上联和下联,或叫出句和对句,大家看它的平仄,第一句是平仄,第二句是仄平。咱们竖着看,相同的位置,它们的平仄是相同的还是相反的?

生:相反的。

师:没错,在同一联当中,这个规律就叫同联——

生:相反。

师:来看,前一联的最后一句和下一联的第一句互相为邻居,它们的平仄怎样?

生:平仄相同。

师:有眼力!大诗人们写律诗时总结了四个字,读。

生:邻联相粘。

师:什么叫“粘”?就是复制、粘贴。(指课件)我是仄平,你也是——

生:仄平。

师:这就叫作——

生:邻联相粘。

师:对于平仄,一般情况下,一三五咱们是不管的,只管二四六。我把这些特点编成了一套秘诀,(出示)预备——读。

生:(读)一三五字暂不论,二四六处要分明;同句相间同联反,邻联相粘是跟从。

(评析:作为五年级的语文教师,本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哪儿,如何基于教材而又不囿于教材施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承,厘清它们,是专业也是使命。赵老师执教的班级,学生有一定的古诗诵读基础,教师基于教材建立有挑战性的目标:知平仄,懂韵律,读出格律诗的原汁原味。我认为,只要是以学定教,人人获得生长的课,都是有价值的好课。审视赵老师的课堂,学生“跳一跳”,能初懂平仄,初品格律之美,让学生对古诗更了解、更钟爱,这是十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从学习心理学角度看,内在的成长之乐,才是学生“好上课”的持久内驱力。)

板块三    读懂四联,读好音韵美

师:接下来,还有一座山峰,很多没爬过的人常常犯贻笑大方的错误。空山——起。

(生齐读)

师:了不起啊!秋、流、舟、留,这四个韵脚被你们仙乐一般的声音给演绎活了。此刻,我真想用一句“阴森恐怖”的话赞扬你们,如果王维泉下有知,说不定会跳起来给你们点赞!这首诗,这四个韵脚押的是什么韵?

生:尤韵。

师:厉害!我这儿有两个选项:汉字“尤”,汉语拼音“iu”,你告诉我,押谁?

生:汉字“尤”,唐朝还没有汉语拼音。

师:厉害,知识渊博的孩子说话就是不一样!对了,这些韵脚的平仄、所处的位置有什么特点,谁有发现?

生:都是平声。

生:在二、四、六、八句。

师:这就叫单句可不押,双句必押韵。结合平仄特点可以叫——(出示)

生:双句必押韵脚平。

师:作为学过吟诵的班,你们一定知道平水韵。大家看,这几个韵脚有没有跑出“下平:十一尤”这个范围?(出示)

《平水韵》

下平:十一尤

尤优犹流琉留榴由油抽舟周绸稠惆州洲酬秋愁游攸悠丘求球侯喉猴楼勾钩沟鸥欧囚修休羞牛柔收仇谋偷头投幽

生:没有。

师:所以这就叫——(出示)

生:一韵到底不能换。

师:好孩子,律诗的押韵诀窍,全部连起来就是——(出示)

生:首句可押可不押,双句必押韵脚平。一韵到底不能换,韵字当寻平水中。

师:你攀登了第二座山峰,还

剩下一个不到50米高的小山头,怎么办?

生:爬上去。

师:小意思,空山——起!

(生齐读)

师:我把这首诗分成了四个部分,它有几联?

生:它有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

师:首、颔、颈、尾。告诉我,颔是身体的哪一个部分?

生:下巴。

师:不简单!那点头这个动作能不能用一个很文雅的古汉语词说?

生:颔首。

师:没点儿古文功底的孩子可真不知道这个词,请所有同学一起向我颔首。

(生颔首)

师:这轻轻颔首,显得多有修养!

师:接下来,我们要研究颔联的对仗。请比较“明月”和“清泉”、“松间”和“石上”、“照”和“流”

这三组词的词性和位置,有什么

发现?

生:在对仗的位置,上联如果是名词,下联也是名词。

师:位置相同,词性相同。咱们可以对对联了。天对——

生:地。

师:好厉害!刮风对——

生:下雨。

师:难不着你们啊!老师对——

生:学生。

师:老师的师是平声,学生的生也是平声。

生:学子。

师:(故作严肃状)站起来,你是班长还是语文课代表?

生:都不是。

师:你家里有多少本书?

生:大约有500本以上。

师:我让你站起来,不是要批评你,是妒忌你!

(生笑)

师:不要小看“学子”这两个

字,没有生活在一个好读书的家庭里,不可能得出这么精辟的答案。

师:对了,既然说到平和仄,咱们就借颈联来发现相同位置的平仄特点。

生:平仄相反。

师:(竖大拇指)词性相同,平仄相反,这是对仗的两个基本特点。更复杂的对仗,那得等你们长到你们语文老师那么大,我才能教。好了,把我们的发现一起读一读吧。(出示)

生:五言律诗八句整,首颔颈尾四联成。颔颈二联须对仗,平仄相反词性同。一三五字暂不论,二四六处要分明。同句相间同联反,邻联相粘是跟从。首句可押可不押,双句必押韵脚平。一韵到底不能换,韵字当寻平水中。

师:同学们,格律诗的基本规则你们都掌握了,回去再读100首格律诗以后,你们就懂得更透彻了。那个时候,再让你们老师教点“仄起仄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平收”就够了。至于后边这四个——变格、孤平、拗救、三连平,(故意压低声音说)别跟别人说啊,你们语文老师也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