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四上)教学
作者: 薛法根板块一 词语归类学习,语境解读词义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22课——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为什么而读书?
生:中华之崛起。
师:这里的“之”相当于“的”,就是“中华的崛起”。看这个“崛”字,山字旁,本来的意思是“山从平地上高出来、凸起来”。这里是说“中华之崛起”,中国怎么样才叫“崛起”?
生:中国强大起来就叫“崛起”。
生:中国富强起来就叫“崛起”。
师:原来中国是什么样的?
生:很贫穷,很落后。
师:后来呢?
生:慢慢地富强起来了。
(板书: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
师:这就叫——
生:中华之崛起。
师:现在,我们再一起来读课题,注意停顿。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文中有很多生字词,谁会读?(出示第一
组词)
生:(读)江苏淮安、奉天东关模范学校、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师:“江苏省淮安市”是周恩来出生的地方;“奉天”就是现在的辽宁省沈阳市,是周恩来读书的地方;一百多年前,中国的很多地方都被外国军队占据了,称为租界,香港被英国占据了,澳门被葡萄牙占据了。
师:看第二组词,谁会读?(出示第二组词)
生:(读)魏校长、为之一振、当效此生。
师:“当效此生”的“效”是“效仿”“学习”的意思,魏校长要同学们向谁学习?
生:此生。“此生”就是“这个学生”,就是指周
恩来。
师:这是文言,用现在的话说——
生:应当向这个同学学习。
师:看第三组词,谁会读?(出示第三组词)
生:(读)若有所思、疑惑不解、左顾右盼。
师:若有所思,怎么理解?
生:好像在思考的样子。
师:对的,“若”就是“好像”的意思。“若有所思”是一种神态,突出了哪个字?
生:思。
师:“疑惑不解”也是一种神态,突出了哪个字?
生:疑、惑。
师:两个字意思一样,都是不理解的意思。“左顾右盼”还是一种神态,突出了哪个字?
生:顾、盼。
生:两个字意思一样,都是看的意思。
师:“左顾右盼”的近义词是什么?
生:东张西望。
师:看第四组,谁会读?(出示第四组词)
生:(读)清晰而坚定、抱负和胸怀、苦难和
屈辱。
师:发现了吗?这三个词都是由两个词并列组成的。周恩来的回答既是——(生:清晰的。)又是——(生:坚定的。)周恩来既有远大的——(生:抱负。)又有宽广的——(生:胸怀。)这个女人既受到了——(生:苦难。)又受到了——(生:屈辱。)
师:再来看一组,谁会读?(出示第五组词)
生:(读)哭诉、轧死、肇事、惩处、训斥、劝慰。
师:“惩处”的“处”是多音字,这里念第三声,意思是“处罚”;“肇事”怎么理解?
生:惹了事情;引起事故;闹事;做了麻烦事……
师:都没错。“肇”就是“发生、引起”的意思。这一串词语都在第16自然段,请你一边读一边把这些词语画出来。
(生边读边画)
师:女人在哭诉什么?
生:这个中国女人在哭诉自己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去报警,中国警察不帮她,反而训斥她。
师:概括地说,女人在哭诉什么?
生:女人在哭诉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
却没处伸冤。
师:再概括一点,女人在哭诉什么?
生:女人在哭诉自己的不幸遭遇。
生:女人在哭诉自己的屈辱遭遇。
师:这就叫概括事件,用最短的词句说清楚。这件事让周恩来理解了一个词?
生:中华不振。
师:你理解吗?请从这件事中找一找,你从谁身上看到了“中华不振”?
生:我从这个中国女人身上看到了“中华不振”,她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却得不到赔偿。
师: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受到了外国人的欺
辱,却得不到保护。这叫“中华不振”。
生:我从中国巡警身上看到了“中华不振”。一个中国巡警,看到中国人受难了,却不帮中国人,真让人愤怒。
师:中国巡警不给中国人撑腰,不去惩处肇事
的外国人。这叫“中华不振”。
生:我从洋人身上看到了“中华不振”。一个外国人在租界里,肇事了,轧死了中国人,却还横行霸道,要知道这是在中国的土地上,这真的很屈辱。
师: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为所欲为,这叫“中华不振”。
生:我从围观的中国人身上看到了“中华不
振”。他们明明知道要惩处洋人,却敢怒不敢言,太憋屈了!
师:敢怒不敢言,这叫“中华不振”。
生:我还从“我”,就是周恩来身上看到了“中华不振”。伯父告诉他不要随便到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一个中国人不能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走走,这算什么事?
师:这就算“中华不振”的事啊!什么叫“中华不振”?你明白了吗?
生:就是中国不强大;中国太落后了;落后了就要挨打,就会受到屈辱……
师:中国地大物博,但当时国力很弱。贫穷落后,就会被世界列强侵略、欺辱,记住这个屈辱的故事,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
板块二 关注主要人物,学习概括事件
师:课文写了好几个人物,其中的主要人物是——
生:周恩来。
师:什么时候的周恩来?
生:十二三岁的周恩来。
师:少年周恩来。写了他的几件事?
生:两件事;三件事;四件事……
师:同学们,判断是不是一件事,要看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经过、结果。先看看前面三个因素——
生:时间、地点、人物。
师:请你默读课文,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句,想一想写了几件事。
(生默读课文,圈画词句。)
师:谁来梳理一下时间和地点?
生:第一个时间是“新学年开始了”,地点是在奉天东关模范学校,人物有魏校长、周恩来和同学们。
师:地点再具体些。
生:修身课上。
师: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品德与社会”课、“道德与法治”课。继续——
生:第二个时间是“十二岁那年”,地点是东北,人物有伯父和周恩来。
师:地点再具体些,注意周恩来住在哪里。
生:地点是伯父家里。
生:第三个时间是“一个星期天”,地点是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人物有一个女人、中国巡警、围观的人、周恩来和他的一个同学。
师: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就是“租界”。这样一梳理,是不是清楚了?写了几件事?
生:三件事。
师:三件事的主要人物是谁?
生:周恩来。
师:现在,我们来看第一件事,写了关于周恩来的什么事?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生默读)
师:这件事的起因是——
生:魏校长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师:简单点说,就是——
生:魏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
师:这是起因。经过——
生:同学们都纷纷议论,可是唯有一个同学没有议论。魏校长就问他,他说:“为中华之崛起而
读书。”
师:你回答得很完整。要突出主要人物,只说一句话——
生: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叫抓主要内容,非常好!这是经过,结果呢?
生:结果是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连声赞叹。
师:简单地说,就是——
生:魏校长听了连声赞叹。
师:起因、经过、结果,很完整。现在,谁来完整地说一遍?
生: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连声赞叹。
师:这件事是完整的一件事,可以理清时间、地点、人物,然后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接下来还写了两件事,这两件不像第一件那么完整。我们只要回答几个问题就能把握事情的主要内容了。(出示:何时、何地、谁、干什么)
师:第二件事情,何时?
生:周恩来十二岁那年。
师:何地?
生:伯父的家里。
师:谁?干什么?
生:伯父警告他不要去外国人的地盘上玩。
师: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生:周恩来十二岁那年,在伯父家里,伯父警告他不要到外国人的地盘上去玩。
生:十二岁那年,周恩来来到奉天。在伯父的家中,伯父告诉他不要在租界里玩。
师:伯父告诉他,伯父变成了主要人物。换一个说法:周恩来听伯父说——
生:十二岁那年,周恩来在伯父家里听伯父说别去租界玩。
师:第三件事,请同学们先读一读,然后自己回答,看谁写得又快又准确。
(生默读后按照四个问题写事件)
师:谁来说说第三件事?
生:星期天,周恩来在租界的警察局门前看见一个女人在哭诉,她的亲人被外国人的车子轧死了,可是围观的人敢怒不敢言。
生:一个星期天,周恩来在租界看到一个女人正在哭诉屈辱,围观的人敢怒不敢言。
生:一个星期天,周恩来在租界看到一个女人在哭诉屈辱,却被巡警训斥。围观的人敢怒不敢言。
生:一个星期天,周恩来在租界看到一个女人在哭诉自己的不幸遭遇。
师:你这一句概括得最简练。
板块三 理清事件关系,把握主要内容
师:同学们,这三件事都是周恩来在十二岁那年发生的。第一件事,他说了一句话——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第二件事,他听到了一句话——
生:不要去租界玩。
师:第三件事,他偷偷地去了租界,看见了——
生:一个女人在哭诉屈辱,周围的人敢怒不敢言。
师:谁能把这三件事连起来,说成一段话。
(生大声练习说)
师:谁来试试?
生:新学年的修身课上,周恩来说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十二岁那年,周恩来在伯父家中听伯父说,不要随便去租界玩;一个星期天,周恩来在租界看到一个女人在哭诉自己的屈辱,周围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
师:完整,连贯,好!课文写十二岁的周恩来,写了三件事。第一件是他——说了什么;第二件是他——听到什么;第三件是他——看到什么。现在大家想一想,这三件事有关系吗?
生:有。
师:什么关系?
(生沉默)
师:很多同学一脸茫然、疑惑不解,而且还左顾右盼。请同学们看最后一个自然段,大声读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