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神》(五下)教学

作者: 张学伟

一、术前:在朗读中发现——病人?军人!

(课前板书:朗读、发现)

师:今天我们做两件事情,第

一件事情叫什么?

生:朗读。

师:第二件事情叫什么?

生:发现。

师:(板书:病人)这两个字会读吧!一起读——

生:病人。

师:你对病人有什么印象?用一个词语说一说。

生:我平时看到的病人都是

比较痛苦的。

师:痛苦不堪。

生:我平时看到的病人是比

较憔悴的。

师:面容憔悴。

生:我平时看到的病人是比

较忧伤的。

师:神情忧伤、面容憔悴、有气无力、无精打采……我们看到的病人一般都是这样的。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一位医生和一个特殊的病人之间发生的故事。

师:先来读词语,一共有4

组,你们读第一排,老师读第二排。(出示)

第1组:

生:(读)愣住、惊疑、一针见血、目光柔和。

师:(读)微微一笑。

第2组:

生:(读)生气、再一次愣住、口吃。

师:(读)平静地回答。

第3组:

生:(读)双手颤抖、汗珠滚

滚、忍不住开口。

师:(读)紧紧抓住、汗如雨下、一声不吭。

第4组:

生:(读)由衷、吓了一跳、惊呆、肃然起敬。

师:(读)勉力一笑。

师:一共4组,读完了,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每一组的第一行

都是写医生的状态,第二行是写病人的状态。

师:他的发言很重要。这是老师有意分开的。那么,对比一下医生和病人的表现,谁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还发现关于医生的词

语特别多,关于病人的词语特别少,往往都是一个词语。

师:对啊,想想为什么会这样。

生:我觉得是不是对沃克医

生的描写很详细,对病人的描写特别简单?

师:把“不是”去掉,再说一遍。

生:我觉得是对沃克医生的

描写很详细,对病人的描写特别简单。

师:对啊。大家看看整篇课

文,大部分文字都在写谁?

生:沃克医生。

师:很少的文字写谁?

生:病人。

师:这个发现也是一般人发

现不了的。

生:我觉得第二行这个病人

是很平静的,心里没有什么波动,但是第一行医生的心理浮动很大。

师:具体说说。

生:医生的表现——双手颤

抖、汗珠滚滚,还有吓了一跳,我感觉好像情绪变化很大。

师:你们真厉害啊。他刚才的发现很重要,非常重要!继续发现之旅。你们发现没有,词语一共4组,前两组发生在——

生:手术之前。

师:第三组发生在——

生:手术之中。

师:最后一组发生在——

生:手术之后。

师:几组词语,我们有了这么多的发现。

师:有一天沃克医生的诊所

来了一位不同寻常的病人,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他们的初见。(出示课文第1~11自然段,生流利准确地朗读。)

师:给他鼓鼓掌,准确无误,读得非常好。这位病人非同寻常,他到底哪里不寻常?我们不说,我们来读。这一段是对话,对话最好的读法是怎么读?

生:分角色读。

师:刚才那个同学说得特别

好,说医生和病人的表现是不一样的,我们来看看哪里不一样,你有什么发现?(将沃克医生的语言变成红色,病人的语言变为蓝色。)

生:我发现病人是比较从容

镇定的,而医生是比较惊慌和疑惑的。

师:是有变化的,我们仔细说说,文章用哪个词语写病人的表现?

生:微微一笑。

师:好的,你来讲讲沃克医生有什么表现?开始怎样,后来怎样,最后怎样?

生:沃克医生开始是头也不

抬、冷冷的,而后来是愣住、惊疑、审视,在对话过程中,他是一针见血的,最后他却是目光柔和的。

师:好的,这是他的发现,非常重要。同桌两个同学,一个是沃克医生,一个是病人,两个

人来读,不用读提示语,就读他们的话。

(生自读约3分钟,师巡视。)

师:我们挑人来读。(出示)

沃克(头也不抬,冷冷地):“你叫什么名字?”

“刘大川。”

“年龄?”

“二十四岁。”

“什么病?”

“土匪打伤了眼睛。”

沃克(愣住、惊疑、审视,冷冷地):“你是干什么的?”

“邮局职员。”

沃克(一针见血地):“你是军人!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病人(微微一笑):“沃克医生,你说我是军人,我就是军人吧。”

沃克(目光柔和):“准备手术。”

(生读,比较平淡。)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还不错。

师:“还不错”是什么意思?就是还行,有点感觉,但是还不够。这样吧,今天我教你们一种办法。我们要想走进这个故事,走近这个人物来体会他的情感,有一个办法,把沃克医生变成自己。我们再来读一读,一边读一边体会,你就有不同的想法。大家自己来读。

(学生把自己当成沃克医生来读,努力进入情境。)

师:沃克医生,你怎么知道我是军人的?

生: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师:伤势有多重?你来读给大家听。(出示)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复辟称帝,随之爆发了革命军护国讨袁战争。1916年3月中旬,二十四岁的刘伯承参加雄克武将军领导的革命军,雄克武将军领导的革命军率领四川护国军第4支队攻克了丰都城。在激烈的战斗中,一颗子弹由他的脑顶打入,从右眼窝飞出。为了躲避袁世凯军队的搜捕,他只能秘密在德国人开的诊所里做手术。

(生读)

师:读得不错。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当时他受了很严

重的伤,而且还得秘密在德国人开的诊所做手术。

师:子弹从头顶进来,从右眼飞出,眼珠几乎从眼眶里出来。你为什么愣住了?

生:我觉得刘伯承是非常疼

的,这是非常严重的伤。

师:你刚才看到,他是特别平静地进来的。对不对?可是打开绷带之后,看到的伤跟你想的一样吗?

生:完全不一样。子弹是从头顶打入,肯定是非常疼的,他还能平静地走进那个诊所,我感觉非常吃惊。

师:让你特别惊讶。

师:站起来,这位就是沃克医生,打开绷带之后你愣住了,用惊疑的眼神审视我,然后冷冷地说——

生:你是干什么的?

师:邮局职员。

生:(比较平淡)你是军人。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师:语气不行。你要用一针见血的语气,我可是在骗你的啊!

生:(态度严厉)你是军人!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师:厉害!沃克医生,你说我是军人,我就是军人。

生:准备手术。

师:大家真厉害!我们就这

样,一边读一边体会。我来问你,除了从伤势重、神情镇定能够看出他是军人,其实从这段描写中另一个地方,也能看出他是军人,你们发现没有?这个秘密很难发现。

生:我发现他告诉我们是土

匪打伤的,说明他是在一次战斗中受的伤,真的是土匪打伤的吗?不是,应该是骗人的。医生应该能看出他是被子弹打穿的眼睛,只有军人持枪和土匪进行战斗。

师:对啊,如果面对一个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土匪根本用不着枪,对不对?他也不会有枪伤。还从哪里看出来他是军人?有一个重大的秘密。

生:我觉得从土匪打伤了眼

睛和邮局职员,看出他是骗沃克医生,不想让沃克……

师:不用说了,直接读。你直接问我——

生:你叫什么名字?

师:刘大川。

生:年龄?

师:二十四岁。

生:什么病?

师:土匪打伤了眼睛。

生:你是干什么的?

师:邮局职员。够了。懂了吗?

生:我看到他的年龄,他说是二十四岁,一般的人,二十四岁应该还在家里干粗活……

师:不猜测了,你来——

生:我有一个发现,在病人

与沃克医生的对话中,他都是简短的回答,而且没有任何感情色彩,很平静。

师:军人的特征是什么?一句废话都没有。我们看:什么名字?刘大川。年龄?二十四岁。什么伤?土匪打伤了眼睛。有废话吗?一个字都不多说,非常果断坚决,这就是军人的特点。我们一起读一遍。你们读沃克医生,你们来问我——

生:你叫什么名字?

师:刘大川。

生:年龄?

师:二十四岁。

生:什么病?

师:土匪打伤了眼睛。

师:你是干什么的?模仿我

说——

生:你是干什么的?

师:邮局职员。

生:你是军人!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师:沃克医生,你说我是军

人,我就是军人吧。

生:准备手术。

二、术中:在朗读中品味——军人?超人!

师:让沃克医生没想到的是,手术前他竟然提了一个特别过分的要求——(出示课文第12~15自然段。生读。)

师:病人提了一个特别过分

的要求,是什么?

生:手术拒绝使用麻药。

师:刚才我们用了一种方

法——角色体验,把自己放进去当成角色,体验得特别好。我们继续把这段话中的“沃克医生”变成“我”,边读边体验。(出示)

我正在换手术服,护士跑来,低声告诉我病人拒绝使用麻醉剂。我的眉毛扬了起来,我走进手术室,生气地说:“年轻人,在这儿要听医生的指挥!”

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我再一次愣住了,竟有点儿口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

“试试看吧。”

(生用心读,边读边体验。)

师:沃克医生,你为什么又一次愣住了?

生:因为病人不想用麻醉剂

进行手术。

师:非要用麻醉剂吗?

生:手术时不用麻醉剂,会很痛,受不了的。

师:对啊,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医院里平常做一个很小的手术都要用麻醉剂,要不然病人会疼得受不了。本来,沃克医生做这么大的手术准备给病人全身麻醉的。为什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