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五下)教学

作者: 张学伟

一、一首诗词——个中思念有几多

师:作业纸带了吗?每个人都有吧?好的,一起来读课题——(出示课题)

生:《青山处处埋忠骨》。

师:一起读这句话。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生读)

师:(出示李淑一、毛泽东照片)我给同学们介绍一位老人。她叫李淑一,湖南长沙第十中学的一名教师。他和毛泽东的夫人杨开慧同龄,也是杨开慧生前最亲密的朋友。1930年杨开慧被敌人杀害,壮烈牺牲,年仅29岁。1932年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也壮烈牺牲。1957年,李淑一把她写的纪念柳直荀的一首词寄给了毛泽东。毛泽东收到后,彻夜难眠,心绪不平,回赠了她一首《蝶恋花》。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蝶恋花·答李淑一》。出示:

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生读)

师:“我失骄杨君失柳”中“骄杨”指的是谁?

生:杨开慧。

师:对,杨,指的是杨开慧;柳,就是柳直荀。

二、一封电报——背后故事须琢磨

师:杨开慧牺牲以后,她的三个孩子流落街头,8岁的毛岸英带着两个弟弟靠乞讨为生——(出示)

杨开慧牺牲之后,三个孩子流落街头,8岁的毛岸英带着两个弟弟靠乞讨为生。

后来,地下党终于找到了他们,但是最小的弟弟毛岸龙已经下落不明……

再后来,毛岸英到苏联上

大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加入苏联红军,走上反抗德国法西斯的战场。

回国后,毛主席又送毛岸英到农村,到工厂,到最艰苦的基层去锻炼……

师:后来的故事你们都知道了。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毛岸英主动请战赴朝参战。34天后,毛岸英不幸牺牲。

师:1951年元月2日,一封电报,放在了毛泽东的案头——(出示)

我们今日7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3个参谋在房子内。11时敌机4架经过时,他们4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4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4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两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

师:你来读——

(生声音缓慢低沉地读)

师:你来夸夸他。

生:他首先声音很响亮……

师:哦?他的声音很响亮吗?

(生摇头)

师:他的声音很轻、很低

沉——对不对?

生:对。

师:这位同学的语感特别

好,他知道,读这封电报时,我们的心情特别沉重,是吗?

生:是的。

师:所以,他读得低沉缓慢。我想告诉你们这封电报背后的故事。这封电报短短几十个字,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写了整整两个小时,又修改了整整一天,才把电报寄到北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我认为可能是因为这封电报里面的内容。因为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岸英牺牲了,可能彭德怀同志不忍心直接告诉主席,所以就会修改很多次。

生:彭德怀司令员可能不知

道怎么跟毛主席说这个消息。

生:修改一天,是不想让毛主席过于悲伤。

师:是啊,彭总内心特别挣

扎,不忍心告诉毛主席,不知道怎么向毛主席交代。是这样吗?

生:是。

师:你们还不知道,这封电报送到北京之后,周恩来总理又在自己的手里压了整整一个多月,才交给毛主席。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我认为周恩来总理也是

对毛岸英的牺牲十分惋惜,也不忍心告诉毛主席。

师:对,要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再告诉毛主席,是吗?

生:是。

师:你们还不知道,这封电

报,毛主席又在自己手里压了两年多的时间,才告诉毛岸英的新婚妻子刘思齐。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我认为是因为毛主席觉

得长子毛岸英牺牲了,他新婚

的妻子刘思齐也会非常伤心,所

以选择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再告

诉她。

师:是啊,每一个人都把悲伤藏在自己心里,怕伤害到对

方。

三、一个噩耗——细读方知

痛几重

师:我们还是把目光回到毛

主席看到电报的那一刻。(出示)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同学们,文章最打动人的往往是细节。(板书:细节)

师:细节,也就是对人物非常细微的描写。同学们,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默读,拿起笔,边读边想:哪些细节让你感动?哪些细节甚至让你流泪?自己圈画批注。有了感受之后,大家再好好地读一读。

(生默读课文,圈画批注。师巡视学习情况。)

师:很多同学都圈画了细

节。批注的时候,简短的几个字即可。

师:好的,我们来交流一下。请你来。

生:让我最感动的是“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情不自禁”写出了毛主席对毛岸英十分思念,忍不住将自己的思念说出来。

师:真好,大家懂了吗?

生:懂了。

师:毛主席根本就无法控制

自己的行为,这叫情不自禁。

生:我批注的是“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句话我觉得写出了毛主席……

师:你串场了,我们在批注前面这一段话。但是,这句话里,有一个词语和“情不自禁”意思相近,你知道吗?

生:不由自主。

师:对啊,“情不自禁”“不由

自主”都是毛主席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你的其他见解,一会儿再汇报。好吗?

生:好的。

生:我批注的是“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从这句话中“最心爱”和“无限的父爱”,可以知道毛主席对毛岸英的期望,更能体现出毛主席面对毛岸英牺牲时的悲痛。

师:一瞬间,毛主席会想到很多很多。对吗?

生:对。会把毛岸英的过去想一遍。

师:不是一遍,是无数遍。谁再来继续汇报?

生:“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这句话让我知道这是毛主席的回忆,更能看出毛主席对岸英的怀念,希望他能回来。

师:毛主席相信岸英走了吗?

生:不相信。

师:不敢相信,不愿相信,不忍相信。

生:请大家跟我一起看这一

段的第一句:“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从这句话中的“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还有“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可以看出毛主席真的非常悲痛。

师:毛主席一天说话了吗?

生:没有。

师:吃饭了吗?

生:没有。

师:他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

生:吸烟。

师:你认为毛主席的内心也

像表面这么平静吗?

生:我认为不是,因为岸英毕竟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突然的离世,我觉得毛主席一定是接受不了的,但是表面上看不出来,毛主席都在自己内心憋着,所以只能靠抽烟来掩饰内心的悲痛。

师:这个字说得多好。所有的悲痛都在心里“憋”着。再请同学们看一段话,这段话是毛主席的警卫员后来回忆的。(出示)

毛主席看到电报后,下意识地想抽烟。当他拿起一支烟放进嘴里时,却又找不到火柴盒。而火柴盒原本就放在桌子上,毛主席却始终看不见,他还在上衣口袋里到处翻找,可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

师:毛主席看到电报后下意识的——

生:想抽烟。

师:当他拿起一支烟放进嘴里时,却又找不到火柴。而那火柴盒明明就放在桌子上啊,毛主席却始终看不见!他还在上衣口袋里到处翻找。他的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这段描写中,最

让我们心碎的一个动作,是哪个

动作?

生:我认为是“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这个“打转”。

师:还有一个动作,一个字,特别让我们心碎。是哪个动作?

生:他还在上衣口袋里到处翻找。

师:哪个动作?一起告诉

我——

生:找。

师:是的,“找”。毛主席当时知道这个消息之后,第一反应是想干吗?

生:抽烟。

师:点不着火,他就到处找。可是火柴盒就在桌子上,却根本看不见。这就是那个同学说的——“情不自禁”“身不由己”,他已经难以控制自己。对不对?

师:来,回过头来我们再把这段话读一读。你们推荐一个读得特别好的同学,我们请他读

一读。(出示)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生读)

师:慢些,再慢一些——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停顿,几乎一字一顿)……读。

生:(读)从见到这封电报

起,毛主席(一字一顿)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停顿片刻)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语速稍加快,突出重音)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较长的停顿)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略带颤音)“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师:这就是朗读啊!把自己放进去,就能读得特别好!大家来读一读。

(生齐读。有感情,有节奏。)

四、一个决定——父亲领袖两难择

师:当毛主席还沉浸在失去爱子的悲痛中时,他又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我们来读第5~10自然段,看看要求——(出示)

自读第5~10自然段,体会毛主席的两重身份—— 一位父亲和一位领袖。

1.默读圈画,找出矛盾的

细节。

2.从矛盾的细节中,你读出了什么?

3.体会毛主席的“艰难决

定”。

师:第5~10自然段,也就是“艰难抉择”这一部分,当毛主席做出选择的时候,其实他有两重身份,第一种身份是——

生:父亲。

师:第二种身份是——

生:领袖。

师:所以,在这些描写中有很多纠结,很多矛盾,默读课文,拿起笔来画一画,从哪些地方看出他是一位父亲?又从哪些地方看出他是一位领袖?当放到一起的时候,又会有怎样新的感受?(出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