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艰难学《长征》,感受红军豪迈情
作者: 孙双金一、从生活经验出发,感受长征艰难
师:上课前,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你长这么大,步行最远走到哪里?
生:我最远走到了南京市
浦口区附近的老山景区。
师:他最远走到了老山景
区,大概有多少千米?5千米、10千米,还是20千米?
生:大概有10千米。
师:给他掌声。这个同学不错,最远步行到老山景区——10千米。其他同学呢?你步行最远走到哪里?
生:我步行最远到南京长
江大桥,我觉得应该有5千米。
师:5千米就是5公里,10里路。好,我知道了有同学最远步行到长江大桥——5千米;有同学最远步行到老山景区——10千米。我问你们,你们有步行过一百里路的吗?(生摇头)有步行过一千里路的吗?(生摇头)有步行过一万里路的吗?(生:没有。)老师也没有步行过一百里、一千里、一万里。但是在中国革命史上,就有一群人,不是徒步一千里、一万里,而是两万五千里。什么人?
生:红军。
师:是中国工农红军。那问题来了,他们为什么要徒步两万五千里呢?
生:他们是为了抗战胜利。
生:应该是进行战略转移。
生: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
失败,因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大
转移。
(生齐鼓掌)
师:国民党反动派要消灭
我中央红军,我们进行了五次反围剿,前四次我们都胜利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为了避免革命火种的灭亡,保存实力,所以要进行战略大转移。我工农红军进行了两万五千里的徒步长征。(板书:长征)
师: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壮举,是奇迹。为什么是壮举和奇迹呢?他们徒步走的是高速公路吗?他们走的是什么路?
生:他们走的是坑坑洼洼
的泥路。
生:他们翻过了一座座高山。
生:他们跨过了几十条河流。
生:他们走过了一大片荒
无人烟的草原。
师: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跋山涉水,翻过了几十座大山,渡过几十条大河。走的不是平坦道路,更不是高速公路。那他们仅仅是爬雪山、过草地,跋山涉水吗?他们在路上还遇到什么?
生:还遇到了敌人。
师:还遇到了敌人的围追
堵截。国民党反动派要把红军消灭掉,一处处的拦截,一场场的战斗。为什么讲它是奇迹?为什么讲它是壮举?步行两万五千里——奇迹;跋山涉水——奇迹;经历了上百次大大小小的战斗,有的是生死考验——奇迹。就是这一场场壮举和奇迹,锻炼了我工农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充满豪情,挥毫写下了《七律·长征》这首诗。 谁来把这首诗读一遍?
(一生朗读;全班齐读。)
师:读得很好,为你们点赞,有情感。这首诗是谁写的?谁来介绍一下毛泽东?
生:我知道毛泽东是我们
中国革命的领袖。
生: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
义思想者,还是无产阶级革命家。
生:在红军长征中的遵义
会议上,确定了他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生:他是共产党的创始人
之一,他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诗人、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师:给他掌声。(生鼓掌)有人说毛主席是天才,有人说毛主席是伟人,有人说毛主席是全才。他的全才表现在哪里呢?
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革命家、诗人、书法家。
师:他是革命家,创立了新中国,还是伟大的诗人,书法也写得特别棒。我们古人啊,对最伟大的诗人有一句评价,什么样的诗人才是最伟大的
诗人呢?(出示)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
真诗。
师:看看我们古人对最伟
大的诗人是怎么评价的?“有第一等襟抱”,“襟”是胸襟,“抱”是抱负,有第一等胸襟和抱负的人;有“第一等学识”的人,“斯有第一等真诗”,“斯”是才,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这句话评价毛泽东主席最为恰当。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对,让我们走近“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的人写出的最伟大的“第一等真诗”。诗
的首联——(出示第1句诗,生齐读。)
二、扣诗句内容品味,体会长征艰难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远征难”中的“远征”就是长征,为了避免跟诗题重复,所以这里改成“远征难”。你们告诉我,长征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生:他们遇到过饥饿与沼泽地,动不动就会有红军战士不幸陷入沼泽。
生:有时候他们会受饿,只
能吃野菜,还有些战士会突发疾病。
生:有时候他们会遭到国民党的围追堵截。
生:他们在爬雪山的时候,
因为天气太冷和环境非常恶劣,有很多战士不幸长眠于雪山之中。
生:我认为还有语言不通,
因为红军经过的是各个民族的不同地区。
生:我觉得还有在雪山上的时候,因为资源匮乏,食物很快就被吃完了,红军只能吃雪来解饥渴。
师:自然的困难、语言的困难、资源匮乏的困难,敌人阻截的困难。长征难不难啊?(生:难!)但是我红军战士的态度是——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
师:再多的困难,再大的困难,在红军眼里是——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
师:怎么不怕难呢?万水千山,在我红军的眼里怎么样?
生:只等闲。
师:“等闲”是什么意思?
生:平常。
师:平常的事就叫“等闲”。对不对?对于我们来说,“等闲”的事是做什么呢?你举个例子说说。
生:就是每天早晨刷牙洗脸。
生:比如说每天放学回家写作业。
生:我觉得“等闲”应该是在学校里学习。
师:读书对你来说是等闲;
走到长江大桥,欣赏风光是等闲的事。是不是?这叫“等闲”。但是,诗人说什么在我红军眼里“只等闲”啊?
生: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可不是你刷刷牙洗洗脸,可不是你做一道题,它是什么?
生:万水千山。
师:老师把它写成了什么?
生:千山万水。
师:为什么我不写“万水千山”,写成“千山万水”?
生:我觉得是因为“万水”比“千山”的程度更深一点,所以“万水”在后面更好。
师:看看诗后面的部分。为什么我把“千山”写在前,“万水”写在后?
生:我觉得本诗是先写的
山,再写的水。
师:联系上下文发现,下文不是先写的水,而是先写的山。写了哪两座山?一座是什么山?
生:乌蒙山。
师:(出示第二句诗)乌蒙山。还有一个群山叫什么山?
生:五岭。
师:写了两座代表性的山,
一座是五岭的群山,一座是乌蒙的高山。那么,我们就来体会一下为什么选取“五岭”和“乌蒙”这两座山来写呢?先看“五岭”,“五岭”课文中有解释。谁来读读课文中的解释。
生:请大家看注释。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交界处。
师:在四省的交界处,是五座岭的总称,叫五岭。给大家看一幅五岭的图,这是航拍的图。(出示五岭图片)
师:老师查了资料,其中有一条岭长130千米。什么概念呢?打比方从这里走到南京,走到镇江,再走到常州就是130千米。130千米,从这里一直延绵到常州。宽有多宽呢?50千米。50千米大概要到镇江这么宽。长到常州,宽到镇江。高度有多高呢?最高的山峰是2000米。去过老山的同学告诉我,老山最高多高?老山最高峰海拔440米。
师:南京最高峰是什么峰?(生:紫金山。)紫金山的最高峰是多少?448米。那也就是说这个峰是紫金山的4~5倍,四五个紫金山、老山垒起来那么高、那么大。一条岭就这么大,那这里是不是一条岭呢?(生:不是。)翻过一岭又一岭,“一岭又一岭”是几条岭?(生:五条岭。)那么,诗中是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五岭的呢?(出示诗句)
生:逶迤。
师:“逶迤”是什么意思?
生:“逶迤”的意思就是形容连绵不绝、弯弯曲曲的样子。
师:弯弯曲曲、连绵不绝。这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生:走之儿。)都是走之儿,都跟步行有关,是不是啊?走啊,走啊,走走还走不到,弯弯曲曲,看不到尽头,一直绵延到常州啊。这就叫什么——
生:逶迤。
师:五岭的特点叫“逶迤”。如果你来打个比喻的话,逶迤的五岭在你眼中像什么?
生:我认为逶迤的五岭像
一条盘曲的巨龙。
生:在我的心中像一条蜿
蜒的巨蛇。
生:在我的心中,它还像一条很长的彩带。
生:在我眼中,它像一个通往天上的柱子。
师:像通往天上的柱子、像彩带、像巨龙、像巨蛇,要翻过这样的岭难不难?
生:难。
师:翻过一岭又一岭,这得多难啊,像一个个的拦路虎,拦在红军战士的面前。但是在毛主席的眼里,在红军战士的眼里,这逶迤的五岭像什么?
生:细浪。
师:这逶迤的五岭就像水
面上腾起的细小的波浪,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红军不怕远
征的困难。
生:读出了红军不畏惧困
难,在他们眼里这些五岭逶迤就像细浪一样,他们认为这些困难非常渺小。
生:我认为这里写出了红
军的豪情壮志。
师:豪情壮志。好的。那我们把这样的豪情壮志、藐视困难的情感读出来。
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五岭”是一座一座的山岭——长啊。那“乌蒙山”的特点是什么?(生:磅礴。)给大家看一幅图。(出示乌蒙山图)
师:这是乌蒙山。老师也查过资料,它比五岭更高,高一倍,海拔4000米。原来五岭的海拔2000米,它的海拔又高到了4000米,几乎是10个老山的高度。所以诗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乌蒙山呢?
生:磅礴。
师:“磅礴”这两个字是什么偏旁?
生:石字旁。
师:石字旁,写石写山。“磅礴”是什么意思?
生:“磅礴”是指气势雄伟。
生:乌蒙山的陡峭,还有气势磅礴。
生:更写出了乌蒙山的高大。
师:给他掌声。
(生齐鼓掌)
师: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如果让你来形容乌蒙山,你会用什么词?形容高山气势大的词有哪些?
生:我会形容它高耸入云。
生:我会形容它盛大。
生:我会形容它壮观。
生:我会形容它雄伟。
生:我会形容它巍峨雄起。
生:我会形容它直插云霄。
师:这就叫磅礴的乌蒙山。要翻过这样磅礴高大的乌蒙山,难不难?
生:难。
师:可是这样磅礴的乌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