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资源,任务驱动,落实要素

作者: 盛新凤

链接资源,任务驱动,落实要素0

一、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师:老师的家乡——浙江湖州吴兴妙

西镇,是著名战地记者沈重的出生地,(出示沈重照片)这就是沈重,他毕业于复旦大学,同年参加革命。在1941年冀西山区的秋季反“扫荡”战斗中,沈重深入前线写下了一系列战场手记,脍炙人口的《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就是其中一篇。这篇报道 1941年11月5日刊登在《晋察冀日报》上。“狼牙山五壮士”是在1941年9月25日的战斗中跳崖牺牲的,到第24天,沈重经过采访、构思、写作、修改、定稿,文章完成后,由交通员穿过敌人7个县的封锁区,行程230多千米,才送到报社。同年11月7日,在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等首长签署的训令中,正式改为《狼牙山五壮士》。从此,《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从晋察冀边区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成为浴血抗战的中国军民的楷模,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时至今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重新走进那个惊天动地的故事,去感受五壮士的英雄气概,齐读课题——《狼牙山五壮士》。

师:请大家打开语文书,用最快的速度读一读这个故事,读完后,完成课后习题一。

(生读课文,完成习题。)

师:读完了吗?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读完两遍的举手,一遍的呢?(生举手)好,看来同学们都已练成了快速阅读的本领。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这个习题。(出示)

接受任务——(   )——(   )——(   )——跳下悬崖

生:我在第二个括号里填的是“歼灭

敌人”。

生:我在第二个括号里填的是“痛击

敌人”。

师:你们觉得哪一个更好一些?

生:我觉得“痛击敌人”概括得更好。

师:好,那就用你的“痛击敌人”,继续交流。

生:我在第三个括号里填的是“引敌

上山”。

师:好的,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生:我填的是“引上绝路”。

师:都可以。下面这个括号呢?

生:我填的是“顶峰歼敌”。

生:我填的是“山上战斗”。

师:你们觉得哪一个更好?

生:“顶峰歼敌”更好。

师:同学们,通过这张思维导图的填

写,大家基本上把这篇课文的脉络理清楚了,故事的内容也大致了解了。

二、任务驱动,指向要素

1.赏读油画作品,图文结合,聚焦“面”的描写

师:五壮士的英雄事迹传遍了大江南

北、长城内外,很多艺术家都根据沈重写的五壮士的故事,创作了艺术作品,有雕塑、油画、木刻连环画,等等。请大家先看课文中的这幅插图,这就是当代著名油画家詹建俊在1959年为刚建立的中国革命博物馆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幅油画作品吗?

生:五位战士穿着破烂的衣服,相互靠在一起,在山顶上站着。

师:是的,激烈残酷的战斗,磨破了他们的衣服。

生:战士们脸红红的,神情严肃,显得很刚强。

师:是的,那刚毅的神情,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同仇敌忾的勇气。

生:他们的眼睛好像看得很远。

师:他们一起在眺望部队主

力和人民群众转移的方向。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是七连六班这五位战士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师:同学们,你们能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整体地描述一下这幅插图吗?

生:在高高的狼牙山棋盘陀

顶峰上,五位战士巍然屹立,他们目光坚定、无所畏惧,眼里仿佛要喷出满腔的怒火,那是对日寇的无比仇恨啊!他们的衣服破烂不堪,紧握双拳,紧紧靠在一起,一起向人民群众和连队转移的方向眺望。

师:太好了!这幅油画作品,描绘的就是五壮士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据险抵抗,直至弹尽粮绝,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

师:刚才你们抓住了画中人

物的动作、神态来描述,听着你们的描述,我们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五壮士同仇敌忾、慷慨赴死的英雄群像。你们用语言给这五位壮士拍了一张“集体照”。

师:读一读课文,找一找,猜一猜,画家是根据文中的哪些语

言进行创作的?

生:(读)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

力远去的方向。

师:对,画家就是根据这些文字,发挥想象,创作了这幅油画作品。还有吗?

生:(读)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生:(读)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师:是的,他们昂首挺胸,已做好了跳崖的准备。

师:“屹立”“眺望”“昂首挺胸”几个词语,为我们勾勒出了五壮士壮烈豪迈的英雄形象,让我们来诵读这样的语句。先自己在位置上练一练。

师:谁读给大家听?

生:(读)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生再次读)

师:让我们一起读,把这幅英雄的“群像图”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

师:这样的“群像图”好像给这五位壮士拍了一张“集体照”。这叫作“面”的描写。像这样的描写,你还能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找到?

生:(读)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

师:是啊,在“引敌上山”的第2自然段,我们也拍到了一张“集体照”,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部分语句。

(生读)

2.赏读木刻连环画,口头作画,聚焦“点”的描写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的一幅油画作品,通过图文对照,感受到了作者对人物群体的描写,学到了作者用文字拍人物“集体照”的方法。

师:(出示一幅木刻作品)这是当时创作的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的木刻连环画,可惜啊,老师只找到了其中的一幅,你能读懂它画的是哪一部分内容吗?

生:(读)胡德林和胡福才这

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师:你觉得画得好吗?好在

哪里?

生:画得好,因为他画出了两个小战士的神态。

师:读读作者的文字,体会体会,抓住了他们怎样的神态?

生:抓住了两位小战士“全神贯注”“脸绷得紧紧的”这样的神态。

师:谁来读好这样的语句?

(生再次读)

师:你这样读,想传递怎样的感受?

生:我想传递这两位小战士

那种对敌人无比痛恨的情感。

生:我想传递两位战士对战

斗非常投入的神态。

师:是啊,文字是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这幅连环画是画家创作的,两位艺术家分别用不同的方式刻画了两位小战士的英雄形象,刻画得多传神啊。

师:可惜啊,这套木刻连环

画,我只找到了这一张,你们能不能通过口头作画,把这套木刻连环画补充完整?请大家先读一读课文第2自然段,等一下请你口头作画。

师:在口头作画前,先请大家一边读,一边完成这张设计图纸。(出示)

师:完成了吗?我们来交流

一下。

生:我的这幅画是个体的,画的是班长马宝玉指挥战斗,关键的语言信息是“沉着”。

师:好,请你把要创作的这幅画的文字内容读出来,或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生:(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

师:还有谁?

生:我要创作的这幅画是个

体的,画的是副班长葛振林。关键的语言信息是“大吼一声”,所以我画的时候,要画他张大嘴巴,好像在吼的样子。

师:真好!我仿佛看到了他那满腔怒火的样子了。请你也读一读,或说一说。

生:(读)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生:我要创作的这幅画也是

个体的,是战士宋学义的,要抓住“抡一个圈”这个动作。

师:好的,也请你先口头作画。

生:(读)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师:还有吗?

生:我要画的是班长带头向

棋盘陀顶峰走去的画面。

师:请你来读相关语句。

生:(读)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生:我要画的是马宝玉举起

一块大石头向敌人砸去的画面。

师:请你来读相关语句。

生:(读)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生:我要画的是马宝玉扔手

榴弹的画面。

师:请你来读相关语句。

生:(读)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力气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通过口头作画,把五壮士一个个感人的瞬间进行了定格,刻画了一个个英雄的形象。如果把这一个个画面合在一起,就是一本精彩的狼牙山五壮士故事的连环画啊!像这样聚焦到个体的描写,叫作“点”的描写。

3.赏读影视作品,配音演读,实现“点面”融合

师:五壮士的故事惊天地、泣鬼神,绘画作品、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其实,还有电影艺术作品,可以更好地传递他们的精神和气概。老师这儿有几个电影的片段,请你们一边欣赏,一边给里面的人物配音;一边练习配音,一边感受他们壮烈豪迈的语言。(播放电影片段1,并出示语段。)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向绝路。

师:请大家一起斩钉截铁地

说好班长马宝玉的台词“走!”。

(生练说台词)

(播放电影片段2,并出示语段。)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师:请大家一起斩钉截铁地

说好班长马宝玉的台词“同志们!用石头砸!”。

(生练说台词)

(播放电影片段3,并出示语段。)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师:请大家一起斩钉截铁地

说好班长马宝玉的台词“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生练说台词)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最后那

个气壮山河的壮烈场面。(师播放跳崖电影片段)

师:让我们一起高呼他们的

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生练说台词)

师:再来一遍!

生:(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师: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师:最后,让我们师生合作来演读这几个画面,我读叙述的话,你们读台词。

(师生合作读四个画面)

师:刚才我们合作读的几个

画面,既有个体描写,又有群体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课文“点面结合”的写作特色。

三、回归课题,深悟壮士

师:刚才,我们通过欣赏和补充创作描写狼牙山五壮士的油画作品、木刻连环画作品、影视作品,重温了那个惊天动地的故事,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要称这几个战士为 “狼牙山五壮士”了吗?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壮士”的?

生:我觉得壮士就是“勇士”。

生:我觉得壮士就是很勇敢

的人。

生:我觉得壮士是做了气壮

山河的事情的人。

师:是的,壮士就是意气豪迈而勇敢的人。狼牙山五壮士,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勇敢、豪迈,他们是勇士,是英雄,所以被称为壮士。

师:让我们怀着无比豪迈的

心情再来读题目——

生:狼牙山五壮士!

(作者单位:浙江湖州市吴兴区教育局教学研究与培训中心)

责任编辑 张 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