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六上)教学

作者: 薛法根

板块一    读好词句,带入小说语境

师:《桥》,这是一篇小说,小说一般都是虚构的。这篇小说比较短,所以在“小说”前面又加了一个字“小”——(板书:小小说)

生:(齐读)小小说。

师:课文中的生字词都会读了吗?(出示词语)谁来读这两组词?

搀扶   祭奠

咆哮   狞笑   蹿上来   势不可当

(生读)

师:(插话点拨)这里要注意两个字的读音,一个是“蹿”,念——(生:cuān。)一个是“当”,念——(生:dāng。)

师:洪水“势不可当”怎么理解?

生:洪水的气势大得无法抵挡。

师:什么样的笑叫“狞笑”?

生:就是笑得让你感觉很可怕、很恐惧。

生:笑得让人毛骨悚然,一般用在坏人身上。

师:“狞笑”是个贬义词。继续往下读第三组词——(出示,生读。)

没腿深的水里   没人再喊   吞没

师:没错,“没”是个多音字。再看第四组词——(出示,生读。)

疯了似的折回来   似乎要喊什么

师:不错,“似”也是个多音字,平、翘舌音要分清。什么叫“折回来”?

生:折返、往回跑。

师:看最后一组词——(出示,生读。)

狂奔而来   奔上桥

师:“奔”是多音字,有方向地跑要读第四声。现在要跑向哪里?

生:桥上。

师:所以“奔上桥”的“奔”要读第四声。现在我们来读课文,一人读一段。

生:(读)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师:你读得有点平,没有起伏。老师给三个字加了着重号,(出示:大、泼、倒。)为什么要重读呢?因为要把其中的意思和情感表达出来。这些字就像锤子,要敲在鼓上,要敲在你的心坎儿上。

(生再读)

师:你缺乏点激情。来,握紧拳头,读——

(生第三次读,读出重音。)

师:你注意了重音,但是句中用了“句号”,留有空白,说明这个地方要——

生:停顿。

师:再来读。

(生第四次读,读出变化。)

师:有进步!(竖大拇指)一起读。

(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往下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哪些词语敲打在了你的心坎儿上。

生:(依次读)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师:(打断)读小说,要读给别人听,语速不要太快。

(生重读)

师:哪个词没有敲到你们的心坎儿上?

生:(齐答)拥戴!

师:你再来试试。

(生再读)

师:很好!接着往下读。

生:(依次读)“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打断)注意,这里是三个感叹号。要喊,要敲在心坎儿上!

(生重读)

师:比刚才读得好,读第三遍。

(生第三次读,感情饱满。)

师:就要这样读!读出情境

感,那种紧急,那种果断,那种威严……都要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谁来把我们带进那个场景里去?

(生感情朗读,绘声绘色。)

师:读小说,就要这样把人带进小说里去。继续——

(生继续依次读)

师:小说读完了,重点的词语要像锤子一样敲在读者的心里,朗读一定要有情境感。

板块二    理清因果,把握小说情节

师:这篇小小说的题目叫——

生:(齐读)桥。

师:一共多少个自然段?

生:27个。

师:其实文章的字数并不多,为什么显得这么长呢?

生:因为它每一段几乎都是一个小短句。

师:最短的一句话几个字?

生:两个字。

师:文章用了很多的短语、短句,而且都单独写成一个一个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生:我觉得是因为洪水来的

时候情况很紧急,所以就没有很多长句子来描绘这个情景。

师:你们听到了哪个词?

生:(齐答)紧急。

师:人在紧急的情况下,说的是长句还是短句?

生:(齐答)短句。

师:小说写的就是紧急情况

下发生的故事,所以要用短语、短句,每个自然段也很短。如果把27个自然段分成两个部分,怎么分?

生:我觉得第1~6自然段

可以放在一起,写的是人都到木桥边;第7~27自然段是写人们走木桥和洪水来了。

生:我觉得第1~14自然段写的是洪水来了,老汉让群众排好队;第15~27自然段,讲的是老汉和小伙子。

生:我觉得第1~23自然段写的是洪水来了;后面写的是洪水退了以后。

师:三种意见,你选择哪一种分法?

生:……

师:小说是由一个一个的事

件构成的,这篇小小说写了两个事件,请看两个“时间”——

生:(齐)黎明时分、五天以后。

师:哪两个事件?

生:第一个事件,黎明时分,山洪暴发;第二个事件,五天以后,洪水退去。

师:洪水退去,继续说——

生: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

人,她的丈夫和儿子。

师:概括一下,四个字。

生:祭奠亲人。

师:抓住时间划分事件,这样清楚了吗?

生:(齐)清楚了。

师:再看第一件事,如果再分为三个部分,怎么分?

生:我按照起因、经过、结果分,第1~4自然段是突遇山洪,第5~13自然段是老书记疏导撤离,第14~23自然段是写桥塌了。

师:他说了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生:突遇山洪。)第二个是——(生:疏导撤离。)也可以说是指挥撤离。第三个是——(生:桥塌了。)改成四个字——(生:桥塌遇难。)

师:这篇课文的题目是——

生:桥。

师:如果以“桥”为线索,可以怎么概括三个部分内容?

生:拥向木桥,指挥过桥,桥塌遇难。

师:“指挥过桥”这个部分中,出了一个什么意外事件?

生:老汉从人群中揪出一个

小伙子。

师:如果没有这个意外事件,大家都过了桥,最后老汉遇难了,这个故事感人吗?

(生迟疑)

师:也感人,但是文章里,最后这个小伙子也遇难了,关键是——

生: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

生:是老汉把小伙子揪出队

伍,所以两个人一起遇难了。

师:最后两个人一起遇难了,这就震撼了。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这篇小小说的题目是——

生:桥。

师:发生了什么事?

生:黎明时分,山洪暴发。

师:人们——

生:拥向木桥。

师:老汉——

生:指挥过桥,揪出小伙子。

师:最后,老汉与小伙子——

生:桥塌遇难。

师:五天以后,洪水退去。一位老太太——

生:祭奠亲人。

师:所有这些,都叫小说中的事件。(板书:事件)小说就是一件事一件事地连起来。是不是把所有的事连起来都叫小说呢?

生:不是的。

师:我们也学过很多童话、民间故事,也是一件事一件事连起来,这些是小说吗?

生:……

师:小说的事件与事件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两手相扣,演示事件的联系。)两件事相扣,扣得密不可分。如何扣得密不可分?我们用一个关联词“因为……所以……”来说。谁来说一说这些事件是怎么“扣”起来的?

生:因为黎明时分,山洪突然暴发,所以人们拥上木桥,准备逃生。

生:因为人们疯了似的拥向

窄窄的木桥,太危险了,所以老支书站在那里指挥过桥。

生:因为老支书要求党员排

在后面,而小伙子却混在人群里,所以老汉一把揪出了小伙子。

生:因为小伙子被揪出来了,所以桥塌的时候,和老支书一起遇难了。

生:因为老支书和小伙子就是父子,所以老太太来祭奠自己的丈夫和儿子。

师:你们看,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环环相扣,就构成了小说的——(板书:情节)

生:(齐读)情节。

板块三    关注细节,读出人物形象

师:读小说,一般人都关注情节,却疏忽了情节背后的人物。这篇小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

生:(纷纷作答)老汉,党支部书记。

师:同一个人,不同的称呼。老汉是从年龄角度说的,党支部书记是从身份来说的。把两个结合起来,可以称他是——

生:老支书。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支书呢?请你默读小说,完成阅读任务单。(出示)

这是一位         的老支书。理由是:①       ②       ③

(生静静地阅读思考)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先说一说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支书,再分要点说说理由。

生:这是一位舍己为人的老支书。

师:舍己为人,理由——

生:党员有职责,所以他们要自觉地排在群众的后面。

师:党员有职责,什么职责?

生:让群众先走。

师:保护群众。还有理由吗?

生:老汉到最后时刻还是让小伙子先走,可以看出他舍己为人。

师:说了两条理由,不错!请你把“舍己为人”写到黑板上。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无私的老支书。

师:无私?请说理由——

生:他是全村人拥戴的老支

书,但是他还是最后才走。

师:有理有据,把“无私”这个词写在黑板上。

生:他是一个谦让的老支书。

师:谦让?说理由——

生:在关键时刻,他让儿子先走。

师:这是对儿子的——

生:爱。

师:这叫爱子如——

生:山。

师:这不叫“谦让”,叫——

生:我知道了,叫“父爱如山”。

师: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生:我觉得这是一位一丝不

苟的老支书。在指挥过桥时,他让党员排在后面,有人说党员也是人,他就冷冷地说可以退党。

师:这是什么?

生:一丝不苟。

师:是吗?让党员排在后面,自己排在最后,只考虑群众的安危,这叫——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