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鱼钩》(六上)教学
作者: 武凤霞 张旭虹活动一 复习导入,
了解小说的线索“鱼钩”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5课——(生齐读题)这是一篇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的短篇小说,“金色的鱼钩”作为小说的题目是有特殊含义的,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出示句式)
这是一个 的鱼钩。
生:这是一个有故事的鱼钩。
师:概括得笼统了。
生:这是一个老班长留下的鱼钩。
师:有人物了。
生:这是一个金色的鱼钩。
师:说出了鱼钩的特点。
生:这是一个老班长亲手做的鱼钩。
师:补充了一个关键信息。
生:这是一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
师:把特征说清楚了。
生:这是一个用缝衣针烧红了弯成的鱼钩。
师:这个鱼钩很特别,与众不同。
生:这是一个闪烁着灿烂光芒的鱼钩。
师:这个说法在课文的结尾部分。
师:这个鱼钩的主人是老班长,他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故事里还有一些其他人物,他们的故事与鱼钩密不可分。(板书:人物、情节。)
(师出示:简要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介绍一下故事的情节。)
生1:红军过草地时,老班长照顾三个伤病员,用缝衣针弯成鱼钩钓鱼,煮鱼汤给他们吃,自己却不吃,最终牺牲了。
师:很简洁。
生2: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炊事班长接受指导员派给的任务,照顾三个掉队的伤病员。他想方设法钓鱼煮鲜鱼汤给他们吃,自己没吃过一点鱼,最终牺牲在了草地边缘。“我”就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保存起来,想放到革命陈列馆去。(师相机板书:环境)
师:这位同学介绍得简洁而完整。情节、人物、环境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在概括主要内容时,要结合这三个要素进行概括。
活动二 畅谈交流,
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师: 情节的发展、环境的描写都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出示思考题)
请大家自读课文,想想哪些情节有助于塑造老班长的形象。
师: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边读边做批注。
(生默读,并做批注。)
师:大家交流的时候可以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出示句式)
读到 的情节,我认识了一位 的老班长。
生:老班长自己身体还行,但却是全连岁数最大的。他明知任务难,依然接受了任务。读到这一段,我认识了一位服从命令、不怕困难的老班长。
师:有理有据。
生:为了照顾三个伤病员,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一路上老班长竭尽全力,想方设法,能做的都做了。我认识了一位说到做到、尽心尽职的老班长。
师:“尽心尽职”概括得好。(相机板书:尽心尽职)
师:指导员的话在老班长的行动中起了很大作用。大家可以用心读一读。(出示,生读。)
老班长记住指导员说过的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啊,无论多么艰苦,都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师: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老班长心里是如何想的呢?(出示,生填写。)
老班长心里想:指导员交给我的这三个伤病员年轻。一路上,我是上级,得 ;我是保姆,要 ;我是勤务员,必须
。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生1:老班长心里想:指导员交给我的这三个伤病员年轻。一路上,我是上级,得带领着他们;我是保姆,要照顾好他们;我是勤务员,必须尽心尽职,自己多干点。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生2:老班长心里想:指导员交给我的这三个伤病员年轻。一路上,我是上级,得鼓励他们好好养病;我是保姆,要洗衣服、做饭,照顾好他们;我是勤务员,必须找到办法,让他们的身体快点好起来。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师:说得真好!老班长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又当保姆,又当勤务员,做饭、洗衣服、找野菜、挖草根、钓鱼、煮鱼汤,还要不断给伤病员打气、鼓劲。从这里我们又能看出老班长的什么品质?
生:他真是个忠于职守的班长啊!
师:忠于职守,很准确。继续分享。
生:当“我”发现老班长自己一点鱼都不吃,询问他时,老班长说他吃过了,还嘱咐“我”保密,后来才说出真相。这是一位舍己为人的老班长。
师:先人后己、舍己为人。
生:当“我”想替老班长分担责任时,当“我”喝不下鱼汤时,老班长还做我们的思想工作。这是一位爱护年轻战士胜过自己的老班长。
师:在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作者几次写到了鱼汤?一碗碗鱼汤背后又能看出老班长怎样的形象呢?
生:第一次,老班长凭借智慧,弯缝衣针做成鱼钩钓鱼熬汤为伤病员补充营养。
师:“喜出望外”的老班长给我们带来惊喜。这碗鱼汤有个好听的名字——
生:鲜鱼野菜汤。
师:这名字听着就鲜美,就想喝一碗。来,咱们一起读好第4自然段,感受这第一碗鲜鱼野菜汤的美味。
(生朗读)
师:简洁的描写,把老班长一心为伤病员着想的形象表现得很充分。第二次呢?
生:“从那以后,老班长尽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把我们安顿好,就带着鱼钩出去了。第二天,他总能端着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
师:这里有个“第二天”,指的是第二碗鱼汤吗?
生:不是的。是每次钓到鱼的第二天。说明已经钓了好几次鱼了,也烧了好几碗鱼汤了。
师:他一天又一天全心全意为三个伤病员服务,丝毫顾不上自己。被“我”发现、跟“我”交流的那一次,对老班长的描写特别细腻。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好像”说明老班长根本没有吃;“他皱紧眉头硬咽下去”,说明老班长把好吃的让给了伤病员,自己只嚼鱼骨头;“他猛抬起头,支吾着说”,被发现后,他仍然想隐瞒。
师:他的心里只有伤病员,只有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啊!第三次描写鱼汤是在哪里?
生:第三次描写鱼汤是:“老班长端来的鱼汤特别少,每个搪瓷碗里只有小半条猫鱼,上面漂着一丁点儿野菜。”鱼是猫鱼,野菜也只有一丁点儿。
师:就是这样,也费了老班长不少工夫和心血。
生:我们不舍得吃,老班长还鼓励我们,看着我们吃完才放心。
师:若大家都不吃,心血就白费了。还有吗?
生:最后一次描写鱼汤,是“我”把鱼汤端给老班长,然而老班长为了省给三个伤病员喝,临终之际还是没喝,最后牺牲了。
师:在四次描写鱼汤的情节中,这一次是全文所用笔墨最多的,它以人物的对话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师:咱们不妨来分角色读一读文中描写鱼汤部分的对话,在朗读中体会老班长这个人物形象的高大、品质的高尚。
(生同桌练习分角色对话,再全班展示。师生边听边评价。)
师:听着这段对话,我仿佛看见了老班长掩饰自己没喝过鱼汤的样子。
生:听着他们的对话,我仿佛看见了小梁眼含热泪很感动的表情。
师:说得好,下一组同学对话时,可以尝试加上合适的神态、动作,把老班长的形象塑造得更加生动。
生:他们读出了伤病员们感激的心情。
生:看了这一小组的展示,我
更敬佩这位舍己为人的老班长了。
生:听了这一组的对话,我明白了没有老班长的无私奉献,三个伤病员是无论如何也走不出草地的。
师:掌声送给深情投入角色进行对话和点评的同学们。看来,大家都走进故事里去了。
师:同学们留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就深入地理解了人物高大的形象。看来,跟随小说情节展开,人物形象也越发鲜明起来了。
师:一般来说,小说还会借环境描写凸显人物形象。不过,本文对环境的描写很少。其实红军长征过草地的艰难渗透在人物的言语间,仔细读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片怎样的草地呢? 咱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感受一下。(播放草地视频,生观看。)
生:这是一片夜色弥漫的草地,无边无涯,没个尽头。
生:这是一片弄点吃的很不容易的草地,荒无人烟。
生:这是一片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的草地。
师:找个水塘难,钓条鱼更难。
生:老班长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带着三个伤病员挨过一天又一天,走出草地,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太难了。
师:但老班长最后还是做到了,哪怕他自己没能走出草地。
师:隐藏在人物对话中的环境介绍,让没见过那个年代那片草地的同学们也能感受到条件的艰难。这样艰苦卓绝的自然环境更突显了平凡而伟大的老班长的英雄形象。
师:在作者娓娓道来的情节叙述中,在引发读者想象的环境描写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班长?文中有对老班长外貌的直接描写吗?
(生回答,师相机出示。)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子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全连数他岁数大,他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生:老班长很瘦。他饱经风霜,吃苦受累,岁数最大,责任最重。
师:是的,老班长瘦削、沧
桑。这是一个独自走出草地都不容易的战士啊!如今还要照顾三个伤病员。
生:后面第23自然段说“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但是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老班长因为照顾伤病员,自己的身体累垮了,饿垮了。
师:超负荷的劳累,只为他人着想,真是舍己为人。
师: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直接、正面地塑造着人物的形象。不过,这篇小说很特殊,第一人称“我”并非老班长,而是老班长照顾的一个伤病员。所以,文中有几处写了“我”的心理活动,还写了三个伤病员的语言、神态和动作。为什么要写他们呢?
生:写这三个人,都是为了突显老班长的品质的。
师:你很会读书,的确如此,次要人物的描写在这篇小说中有两个作用:一是衬托主角的高大形象;二是突显革命战争年代战友间的革命情谊。所以虽然主角是老班长,但是他和三个伤病员之间的战友情深也打动了我们。这篇小说没有描写波澜壮阔的场面,也没有特别刻画难以想象的苦难,但是,我们却从生动的故事情节中,从人物的对话中深深地感受到了红军将士们面对困难和曲折,处处都有的团结、互助和友爱。人物间有了互动,主人公的形象就更饱满了。
活动三 迁移练笔,
刻画自己心中的人物形象
师:阅读了《金色的鱼钩》,我们一起重温了革命岁月。这篇小说的结尾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请结合故事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让老班长的音容笑貌留在我们的笔下和心间。(出示)
有一天,我去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瞻仰着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我想起了那位老班长:
。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的,不仅是鱼钩,更是 !
(生练笔)
生:有一天,我去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瞻仰着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我想起了那位老班长:他快四十岁了,又高又瘦,两鬓都白了。为了照顾三个年轻的伤病员,他用缝衣针弯成的鱼钩钓鱼,烧鱼汤,自己却一口都没喝。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的,不仅是鱼钩,更是老班长对战友们的无私奉献啊!
生:有一天,我去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瞻仰着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我想起了那位老班长:他一棵一棵地摸野菜,为了找鱼饵,眼睛都坏了,还坚持照顾三个伤病员,他奄奄一息时也不肯喝一口鱼汤,怕浪费了。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的,不仅是鱼钩,更是老班长忠于革命的心啊!
师:是啊,在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中,据统计,平均约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战士牺牲。是什么支撑和激励着他们义无反顾、一往无前?是崇高的理想,是坚定的信念!在死亡的威胁下,老班长选择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体现出了无比崇高的境界,闪耀着超越生死的人性光辉。(出示《长征组歌》的诗句,生齐读。)
风雨侵衣骨更硬,
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
革命理想高于天。
师:这篇故事是虚构的,但读起来却像真实发生过一样,因为这个故事的情节、人物、环境都能在长征途中找到相似的影子。课后,大家可以继续搜集、阅读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故事,了解革命者的伟岸形象、光辉事迹。下课!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东林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