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思辨性思维发展路径探析

作者: 徐颖 魏小娜

教学目标:

1.认识“婆、脊”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哩、旋”,会写“里屋、莫非”等7个词语。

2.能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了解故事内容,体会民间故事的生动有趣。

3.能借助课后表格提示(图示和文字)复述故事大概内容。

4.能结合故事的语言特点,尝试把有趣的地方复述得更生动。

教学过程:

课前引入:复习单元要求,明确学习任务。

板块一  读一读,学习重点生字词,

感受民间故事的生动有趣

1.学习“漏”字,分层理解,发散思维。

生字教学片段:

师:这节课我们要继续用这样的方法去复述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只有一个字,叫什么?

生:《漏》。

师:如果你喜欢的话,举起手,和我一起写这个字。(范写)首先写三点水,接着写——

生:尸字头。

师:然后是——

生:雨。

师:通过这个字的字形结构,你觉得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生:一个东西漏掉了。

师:一个东西,你看这个字,它本来的意思是什么东西漏掉了?

生:雨水落了下来。

师:对呀,有三点水,很好。谁还想猜,你觉得漏字是什么意思?

生:一个房子有个地方有水,有雨水漏下来。

师:怎么会漏下来呢?

生:有个地方破了。

师:破了可能就会漏。那你就根据它的意思组个词。

生:漏雨。

师:还有呢?

生:漏洞。

生:漏网之鱼。

生:漏掉。

生:漏水。

师:这个词跟漏雨有点像。刚刚同学们组的词,都是指一些具体的事物掉了,漏出来了,很好。还有什么也可以“漏”?比如有的东西放到我们的脑子里,不见了,可不可以用漏呢?忘掉了,可不可以用漏呢?

生:泄露。

师:泄露,是把什么东西泄露了?

生:是把我们记住的知识。

师:自己的知识想不起来了,叫遗忘。不想让别人知道的结果让人知道了,叫“泄露”。

生:漏出。

师:什么漏出?

生:知识漏出来了。

师:那叫“展露”。

生:我觉得是遗漏。

师:对我们忘了的知识可以叫遗漏。当然

我们最好把知识记牢一点,不要遗漏。掌声送

给他!

师:(小结)同一个字,我们根据它的意思就可以组出很多的词。

师:在这个故事里不止“漏”一个生字,你课前读过这个故事吗?

生:读过。

师:你是怎么学的?你说!

生:我是先把自然段标上,圈出生字,然后默读几遍,最后再多读几遍生字。

师:挺好的,你觉得生字都会读了吗?

生:会了。

师:他对自己有点满意。你呢?你提前是怎么学的?说说看。

生:我是通过把故事读熟了以后,把故事里的关键字和关键词画出来。然后再把故事用自己的话读出来。

师:用自己的话读出来?这个我有点不太懂。你就是把它读出来,对不对?待会儿你可以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出来,明白了吧?如果是你自己的话,那就是讲出来。那么读呢?你读的是作者的语言。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生:我预习就是读文章,标上自然段序号,也会圈上生字。

师:很好,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预习会读课文,也会关注生字。我们还有一个预习的方法,可以借助课文中的导语去思考。如果没有导语,我们可以借助课后题去思考。明白了吗?

2.通过三次“考考你”,学习生字词,了解故事大意。

词串教学片段:

(1)能读好这两个词串吗?你还记得故事中的哪些人物?(出示词串)

老婆婆、贼、胖驴

黑脊背、胶、旋风

师:这些词你会认吗?小声练习一下。

(生朗读词语,再请一位学生认读。师正音:黑、背。生再朗读词语。)

师:对了吗?掌声送给他。同桌之间相互读一读。

(生朗读)

师:不错,我都听到了!看看第一排,你觉得把这三个词放在一起是为什么?

生:因为这三个词都是指人物。

师:都是故事中的人物,太棒了,就是这样。其实这个故事中还有其他的人物,因为不是生字词

所以我没写,想想还有谁?

生:老虎。

师:正确,还有谁?你大声说。

生:老公公。

师:对不对?

生:对。

(2)能借助句子理解生字词吗?

出示句子:

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颠得贼骨头架都快散了。

贼顺势一纵,蹿到树上。

(3)能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两个

问题吗?

问题教学片段:

第一个问题,“漏”到底是什么?

生:“漏”就是漏雨的意思。

师:在故事里,“漏”到底是什么?

生:漏雨。

师:这是他的答案,但是他有点怯生生的,刚刚读了故事自己判断一下对还是不对呢?听听你的答案。

生:我觉得是被老虎和贼抓破的那个窟窿。

师:漏是个窟窿吗?在这个故事里漏是个窟窿吗?你的答案。

生:我认为漏是个窟窿,然后漏雨漏水是过程,

师:这个故事讲的就是漏雨漏水的过程吗?你的答案。

生:我觉得就是漏雨。因为最后一个自然段里有说明。

师:我喜欢他,因为他不仅说了答案,还说了答案得出来的证据和

原因。打开课文找一找。

(生纷纷翻书看)

师:找到了吗?哪个自然段呢?

生: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拿起书,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这不就是漏吗?原来漏就是漏雨。我们把掌声送给找到答案的同学。大家还要向他(指向刚才提出“证据”的学生)学习,他不仅找到了答案,还找到了依据,这样的话就更准确了。

第二个问题:虎和贼偷小胖驴成功了吗?为什么?

师:这个问题包含两个小问题,第一个小问题:他们去偷小胖驴成功了吗?一起说。

生:没有。

师:我仔细听了都说的没有。

师:打开书看,哪个地方写出了答案?自己读一读。

(生找到相应内容并朗读)

师:书上怎么写的,我们就怎么去读、去理解,学习是要有依据的。

师:接着想,为什么没有成功呢?可能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好好想一想。

生:“漏”其实是雨,但是他们都觉得“漏”是对方,所以没有成功。

师:这个答案跟他们为什么没偷到小毛驴有关系吗?

生:我觉得他们是很怕漏。

师:把话说清楚。

生:我是觉得他们很怕漏,所以没有成功。

师:有进步。

生:我觉得是因为他们都把对方看成了漏,都很害怕,就把这件事给忘了。

师:把哪件事忘了?

生:把他们想偷小胖驴的事忘了。

师:又把这个理由说得更清楚了一些。

生:因为老婆婆说她什么都不怕就怕漏,他们就觉得“漏”很厉害,所以他们就不敢了。

师:还有谁能在他的基础上把这个为什么说得更清楚?

生:他们本是要去偷小胖驴,

但是后来听到老公公和老婆婆在说“漏”,所以他们很害怕就跑了。

生:他们开始是想去偷小胖驴,可是老公公和老婆婆说他们什么都不怕就怕“漏”,所以老虎和贼觉得很害怕,就逃走了,后来他们又回来的时候,以为对方是“漏”,都很怕“漏”,所以他们就没有去偷小胖驴了。

师:好,越来越清楚,掌声!

板块二   说一说,借助课后表格,

练习复述故事

1.联系上一课的学习,读懂本课示意图,了解复述的要素。

出示《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课后表格,引导学生了解可以根据时间、人物来复述故事。

出示本课的课后表格,引导学生可以根据地点、情节来复述故事。

2.借助表格关键信息,练习复述故事。

借助表格复述教学片段:

师:把这些情节从头到尾读

一读。

(生齐读)

师:这样一读,主要情节有了,咱们要是把地点和情节合起来说一说,这个故事大概就出来了,我们试一试。(相机板书:情节、人物)

师:第一句,试一试,用上表格里的图片和句子。

生:在老公公和老婆婆家,老

公公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

师:讲清楚了,掌声送给他。

生:在逃跑的路上虎驮着贼,

贼骑着虎。

师:再来一句。

生:在歪脖老树的前面,虎甩掉贼,贼蹿上树,虎和贼在树下相遇滚下山坡。

师:掌声送给他,太厉害了。最后两句,请你试试。

生:在山坡上,虎和贼以为对方就是“漏”,都吓昏了过去。最后回到了老公公老婆婆的家里,老公公和老婆婆都再说“漏”。

师:掌声也送给他,你们太棒了,那现在升级了,谁能够看着这个表,从头讲到尾?

师:互相说一说吧,开始。

(同桌交流)

师:好了,小小故事家们都停不下来了。好了吗?

生:好了。

师:大家都掌握了复述故事的方法,老师真替你们高兴。咱们用了一个什么方法?

生:借助表格复述。

师:关键是要抓住表格里面的重要信息,有的时候是时间、人物,有的时候是地点、情节,当然,有的时候你可以把它们都——

生:结合起来。

师:很好。

板块三   议一议,发现语言特色,

练习复述故事

1.议一议喜欢的情节,发现民间故事的语言特色。

(1)发现民间故事“对应讲”的语言特点。

(2)发现民间故事口语化的语言特点。

2.抓住发现民间故事的语言特点,练习复述喜欢的情节。

3.总结复述方法,安排课后

练习。

教学评析

语文教学由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双基”,逐渐发展到重视兼顾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进而发展到重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新增的一个重要变量就是重视思维的发展。

对于习惯了“体验”“感悟”“朗读”的低段阅读教学而言,思维培养,尤其是理性的思辨性思维,如何得以发展,既是一个有待理论探索的问题,更是一个亟待实践探索的问题。庆幸的是,有时候实践比理论跑得还要快一步。徐老师执教的《漏》,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尝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