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发现”的意义
作者: 王崧舟 向爱平
一、回忆单元主题,梳理单元内容
(课前板书:表里的生物)
1.聚焦单元主题
师:孩子们,一起看大屏幕!这是我们这个单元的主题,一起读——(出示)
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
(生齐读)
师:大家觉得,这个单元主题的关键词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好奇”和“爱思考”。
师:你找到了两个关键词,第一个是——
生:好奇。
师:第二个是——
生:爱思考。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我认为是“科学发现”。
师:没有好奇,就不会有科学发现;没有思考,更不会有科学发现。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单元的主题——
(生齐读)
师:围绕着这个主题,我们这个单元安排了四篇课文——(出示)
14.文言文二则:学弈、两小儿辩日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6.表里的生物
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师:它们是,第14课——
(生齐读课题)
师:第15课——
(生齐读课题)
师:第16课——
(生齐读课题)
师:第17课——
(生齐读课题)
2.梳理并发现《学弈》与单元主题的关系
师:这四篇课文,我们已经学过了其中的两篇课文——第14课、第15课。(出示:学弈)第14课中的《学弈》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上》。课文用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这个事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师:是的!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如果三心二意,必将一事无成。(出示)
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
师:那么,这个道理跟我们这个单元的主题有什么联系呢?
生:我觉得它们是有联系的。只有专注,还有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能够致力于一种研究,才能有科学发现。
师:好奇很重要,爱思考也很重要。但是,如果做不到专心致志,做不到一心一意,你在科学发现上会有所成就吗?
生:不会!
师:这就是《学弈》跟单元主题之间的联系,(出示单元主题与课文道理的关系示意图)是的!即便你对事物充满好奇心,要想在科学发现上有所收获,也不能三心二意啊!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决不能三心二意。
3.梳理并发现《两小儿辩日》与单元主题的关系
师:我们继续看,(出示:两小儿辩日)第14课中的《两小儿辩日》也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课文用两个小孩子争辩太阳的远近,连孔子也不能解答这个事例,带给我们很多启示。从“两小儿”的角度看,它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生:它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必须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发现科学、解决问题。
师:而这样的科学发现,跟年龄的大小有没有关系?
生:没有关系。
师:关键是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像故事中的两小儿那样。(出示)
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
师:那么,《两小儿辩日》带给我们的启示跟这个单元的主题又有什么联系呢?
生:我认为它们之间的联系就在于无论你是老还是少,你都可以有自己的科学发现。
师:真好!那些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可以是大人,也可以是——
生:(齐答)小孩。
师:可以是男生,也可以是——
生:(齐答)女生。
师:可以是古代人,也可以是——
生:(齐答)现代人。
师:这就是《两小儿辩日》跟单元主题之间的联系,(出示单元主题与课文道理的关系示意图)是的,无论年龄大小,只要你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你总会有自己独特的发现。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即便是小孩子也能有自己独特的发现。
4.梳理并发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与单元主题的关系
师:我们继续看,(出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说理文,课文用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发明酸碱试纸、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学说”、美国睡眠专家阿瑟林斯基发现做梦与眼球转动的关系这样三个事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齐读)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勤于思考、锲而不舍,就能发现真理。
师:是的,就像课文的题目所讲的那样: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百个问号,从善于观察开始;一百个问号,意味着不断发问,意味着勤于思考;一百个问号,体现的正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出示)
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
师:那么,这篇课文所讲的道理跟我们这个单元的主题又有什么联系呢?
生:我觉得,科学发现不仅要好奇、爱思考,还需要锲而不舍地去探索这个问题。如果你思考了一小会儿就不思考了,你就不会有自己的发现。
师:是的!好奇很重要,爱思考也很重要,但是,如果你不能坚持不懈地探索,不能锲而不舍地研究,最后你也会一无所获。这就是我们这篇课文跟单元主题之间的联系。(出示单元主题与课文道理的关系示意图)科学发现的机遇,只会留给那些独立思考的人,留给那些锲而不舍的人。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勤于思考、锲而不舍,就能发现真理。
师:很显然,这三篇文章都紧紧围绕我们这个单元的主题。无论《学弈》所讲的专心致志,还是《两小儿辩日》所讲的观察与思考,包括《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所讲的锲而不舍,都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生齐读单元主题)
二、审注课文题目,揭示认知冲突
1.了解怀表的基本结构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第16课是否也是围绕我们这个单元的主题呢?我们从中又将明白怎样的道理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新课——
(生齐读课题)
师:(在“表”字下面加上三角符号)孩子们,通过预学,我们都知道这里的“表”指的是父亲的表。那么,父亲的表是什么表呢?
生:怀表。
师:大家看,这就是——(出示怀表图片)
生:(齐读)怀表。
师:手表是戴在手腕上的,怀表,顾名思义,一般是戴在哪里的?
生:戴在怀里。
师:也就是戴在胸前的。我们来了解一下怀表的结构——(随着课件逐步呈现)大家看,这是怀表的——
生:(齐读)表盖。
师:表盖合上,里面的时间就看不到;表盖打开,时间就看得清清楚楚。我们继续看,这是蒙在怀表上的一层玻璃,叫——
生:(齐读)表镜。
师:表镜是用来保护里面的指针和刻度的。我们继续看,这是打开了表盖的——
生:(齐读)表身。
师:表身就是怀表的身体,里
面都是它的五脏六腑。表身里,有蓝色的、红色的——
生:(齐读)宝石。
师:这些装饰着宝石的螺丝
钉,用来钉住一个又一个金黄色的——
生:(齐读)齿轮。
师:齿轮转起来就能带动——
生:(齐读)弹簧。
师:弹簧就会不停地摆来摆
去,发出“嘀嗒,嘀嗒”的声音。明白吗?
生:(齐答)明白。
2.了解蝎子的基本情况
师:这是怀表,你们刚才了解的都是怀表的科学知识。(在课题“生物”二字下面画上双横线)孩子们,这里的“生物”,在“我”的眼中指的是什么呢?(出示)
夏蝉 秋虫 蟋蟀 蝈蝈 蝎子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朗读)
师: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这些活的生物,都有哪些相同的特点呢?
生:它们长得都比较小。
师:体积都比较小。还有呢?
生:它们都能发出叫声。
师:都能发声。还有呢?
生:它们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
师:活动很隐蔽。那么,在“我”的眼中,这表里的生物指的是谁呢?
生:(齐答)蝎子。
师:(出示蝎子的图片和“蜇人”二字)看!这就是“我”眼中的蝎子。它不仅长得恐怖,还会——
生:(齐读)蜇人。
师:再读——
生:(齐读)蜇人。
师:再读——
生:(齐读)蜇人。
师:一旦被蝎子蜇中,轻的就可能发烧呕吐,重的就可能昏迷不醒,甚至丧命。怕不怕?
生:(齐答)怕!
师:当然怕!课文中的“我”跟你们一样,也很怕!所以,无论“我”对父亲的怀表多么好奇,都不敢去动它。因为,父亲告诉“我”怀表里面藏着一只活的小蝎子。但事实上,我们已经了解了怀表的结构,表里有这样的生物吗?
生:(齐答)没有!
师:有这样的蝎子吗?
生:(齐答)没有!
师:怎么可能?太荒唐了!我们知道,那个摆来摆去、发出嘀嗒嘀嗒声音的东西,根本不是什么蝎子,而是表里的——
生:(齐答)弹簧。
3.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那么,“我”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个荒唐的结论呢?请大家打开课文,快速浏览全文,联系课题,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然后完成课堂作业的第一大题——(出示)
(生默读课文,完成课堂作业第一题。)
师:好!孩子们,联系课题“表里的生物”,课文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呢?我们按照表格的顺序来简单地理一理。最初,“我”有一个观点,“我”的观点是什么?
生:(朗读)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师:是的,这是“我”最初的观点。我把这个观点简单地概括成五个字——(板书:发声皆生物)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发声皆生物。
师:带着这个最初的观点,“我”经历了一次有趣的发现。一开始,“我”发现父亲的怀表——
生:(朗读)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
师:简单地说,“我”发现——(板书:表里会发声)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表里会发声。
师:于是,根据“我”最初的观点,“我”猜想——
生:表里有生物。
生:表里有活的生物。
生:表里有一个蝉或者虫一类的生物。
师:带着这样的猜想,“我”一次又一次向父亲求证,但父亲只许“我”看表,却不许“我”动表。终于有一次,父亲告诉“我”——
生:(朗读)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
师:父亲的话证实了“我”的猜测没有错。于是,“我”得出了最终的结论——
生: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师:(板书:表里有生物)我们一起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