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六上)教学实录及评析
作者: 张学伟 高子阳一、知文意:以点带面,读中识文意
师:同学们都已经读过了《伯牙鼓琴》了吧?
生:读过。
师:现在老师考考你们。你们先自己再读读课文,对照注释,想一下课文的大概意思。读得差不多懂了,就和同桌相互说一说。
(学生自己结合注释,读通课文,交流课文大意。约七八分钟时间。)
师:谁能把课文读一遍?(出示课文)
(一生读,稍显急促。)
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还可以。
师:(对读书的学生)他说你还可以,什么叫还可以?就是凑合,将就,还能听。说明你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啊!(生笑)同学们,读古文时,节奏很重要,一定要读得很稳。谁再来读一遍?(再指名读,学生读得比较沉稳。)
师:两个同学都读得很正确,一个字也没错。我问一下大家,书中有两个人物,是谁?请分别介绍一下。
生:文中有俞伯牙、锺子期二人。俞伯牙弹琴特别好,锺子期是个樵夫,喜欢
听琴。
生:俞伯牙和锺子期一个会鼓琴,一个会听琴。
师:大家说的没错。俞伯牙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人称“琴仙”。据说,他的琴声常常让人如痴如醉,人们都以听他抚琴一曲为终生幸事!而锺子期呢,是一个砍柴的樵夫。这个故事其实就是一个音乐家和一个樵夫之间的故事。
师:(引读)有一次,伯牙鼓琴,心里想的是巍峨的高山——
生:(接读)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师:(引读)过了一会儿,伯牙再次弹琴,心里想的是浩荡的江河——
生:(接读)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问一生)什么意思?
生:就是夸伯牙弹得好。弹得多好啊,我好像看到了高山。弹得多好啊,我好像看到了大河。
师:什么叫“善哉”?
生:“善哉”就是“好啊”。
生:“善哉”就是“对啊”。
生:“善哉”就是表示同意。
师:我们熟悉的一个人物,《西游记》中的一个人物,他经常说“善哉”。他是谁?
生:唐僧。
师:孙悟空化斋,找来了食物,他说——
生:善哉善哉!
师:孙悟空战胜了妖怪,他说——
生:善哉善哉!
师:当你作业写得好时,老师说——
生:善哉善哉!
师:你帮妈妈做了家务,妈妈说——
生:善哉善哉!
师:善哉——好啊。分开看——“善”就是好,那么“哉”就是——
生:啊!
师:再读这句——
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师: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是说弹得多好啊,只要说“善哉鼓琴”就够了,为什么说“善哉乎鼓琴”?多了一个字——
生:乎。
师:“乎”是什么意思?
生:“乎”是语气助词。
生:我也不知道怎么解释。
师:我告诉大家,文言文中的“乎”,其实意思是有变化的。有时候它在句末,比如:学而时习之——
生:不亦说乎?
师:有朋自远方来——
生:不亦乐乎?
师:这里句末的“乎”你们猜猜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是“吗”。
师:(竖大拇指)没错!其实句末的“乎”就是“吗”。可是,当“乎”在句子中间的时候,它一般也是“啊”的意思。可是这样一来,“善哉乎鼓琴”就变成了“好啊——啊——鼓琴”!(生笑)别笑!我们今天是不会这样说话的,但是古人可未必啊——(出示)
噫——
吁——
嚱——
师:古文中表示“啊”的词语其实很多,比如噫——
生:噫——
师:既然是感叹、惊叹,就要有惊叹的语气。噫——
生:(惊叹)噫——
师:吁——
生:吁——
师:嚱——
生:嚱——
师:这三个字都表示感叹、惊叹。连在一起读——(出示)
噫吁嚱——
生:(拉长声音,夸张地)噫吁嚱——
师:读得好夸张!(生笑)三个惊叹词连在一起,这可不是我的发明——(出示)
蜀道难
唐 ·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生读)
师:这句话在说什么?
生:我觉得好像是说山特别高,路特别难走。
师:蜀道,是古代由长安通往四川的道路。蜀道穿越秦岭和大巴山,山高谷深,道路崎岖,难以通行,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最难走最艰险的路”。李白第一次看到蜀道,惊呼——
生:(齐读)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李白用了几个感叹词?
生:三个。
生:五个。
师:到底几个?
生:五个!
师:分别是——
生:噫、吁、嚱、乎、哉。
师:为什么用五个感叹词“啊”?
生:我觉得是表达李白特别震惊。
生:他太惊讶了,连用五个感叹。
师:(竖大拇指)理解到位!太震撼了,无法表达自己的惊叹,只好说——啊!啊!啊!啊!啊!(生笑)一起再来读——
生:(夸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课文中不是五个“啊”,而是两个——(出示)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伯牙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师:注意“乎”字后面的停顿。“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生读)
师: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
子期又曰——
生:善哉乎——鼓琴!汤汤
乎——若流水。
师:伯牙鼓琴志在草原,继续接——
生:善哉乎——(没想好,接不下去)
师:我们学习语文,如果有时候一时不会,可以去“偷”,或者叫“借”。从哪里“借”呢?从别人的文章里,人家写得好的,可以“借”来用,描写草原的句子很多,比如“天苍苍、野茫茫”——
生: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这里面有描写草原的呀,借一借。伯牙鼓琴志在草原——
生:善哉乎——鼓琴!茫茫乎若草原!
师:离离原上草——
生:善哉乎——鼓琴!离离乎若草原!
师:少选之间而志在大雪,锺子期又曰——
生: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大雪。
师:有个词语叫纷纷扬扬。
生:善哉乎——鼓琴!扬扬乎若大雪。
生:善哉乎——鼓琴!纷纷乎若大雪。
师:对答如流啊!给你们点赞!(出示,指名读。)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师:谁看懂了这句话?
生:锺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听懂他琴声的人,也再没有他值得弹琴的人。
生:锤子期死后伯牙摔坏琴弦,再也不弹琴了。
师:意思都懂了。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师:最后一句“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怎么断句?
生: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生: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师:语气连接,可以再停顿一下。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生:(齐读)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二、明文脉:理清文序,触摸文中情
师: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谁站起来把课文读一读,把曲折的故事读得特别感人。(出示课文)
(指两名学生分别读,但读得情感不够投入。)
师:这样吧,我们先来研究课文。这个故事,其实写了两部分内容。
师:哪两部分?
生:第一部分是伯牙和子期最初相遇的故事。伯牙鼓琴,子期听,他能猜出伯牙琴声里的故事。
生:第二部分是一年后伯牙来找子期,子期已经死了,伯牙摔琴,再也不弹了。
师:从伯牙的角度讲,第一部分就是,伯牙——
生:伯牙鼓琴。
师:第二部分是——
生:伯牙破琴。
生:伯牙绝弦。
师:伯牙鼓琴的部分,两个人你弹我听,你唱我和,心声互通,这是一种什么感觉?破琴的部分,知音已死,又是一种什么感觉?这两部分的朗读,可是完全不同啊!你们体会体会。
生:我觉得相遇的时候,他们互为知音,这个场景一定是欢乐的。
生:是和谐的,温暖的。
……
师:那么后来呢?子期死了,读出什么情感?
生:伤心。
生:难过。
师:对啊,邂逅知音的“喜”和痛失知音的“悲”,两种情绪,两种朗读,两种表达。自己读,边读边想象体会。
(生自己体会,练读,读出两部分内容的不同。)
师:谁来读?
(生朗读,前后两部分情感对比不太明显。)
师:伯牙和子期知音初遇,注
意啊,喜欢伯牙琴声的人有无数,但是懂得伯牙琴音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
生:子期!
师:知音的相遇是多么开心,
第一部分应该是无比欢乐和谐的啊!应该怎么读?
(生读)
(平缓叙述)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兴奋激动,声音高昂,表现山之高,胸怀之高远。)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情绪稍收,声音绵长,拖音,表现河之长,情怀之深远。)
师:给他鼓掌!(生鼓掌)鼓琴部分读得真好!谁来读破琴部分?
生:(语速是平常的速度)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师:还没有变化啊!知音已死,天人永隔,这是多么大的悲伤——我们应该怎么读?
生:应该读得慢一点儿。
生:有停顿,读出悲伤。
生:(语速慢,有些地方一字一顿)锺子期——死(突出“死”字,表示伤痛),伯牙破琴绝弦(重读“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坚决的语气),以为——世——无足复
为——鼓琴者(一字一顿)。
师:这个故事,前面要读出伯牙鼓琴,遇到知音的“喜”,后面要读出伯牙破琴,痛失知音的“悲”。朗读时,至少有一个地方是需要较长的停顿的,是哪个地方?
生:“子期死”的前面。
师:为什么是这里?
生:因为这里开始了第二部
分,情感也开始转向悲伤。
师:何止是悲伤,伯牙把心爱的瑶琴摔碎,这是在痛恨苍天的不公,这悲伤里还包含着愤恨,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