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概念掀起古典名著思辨教学的盖头

作者: 钱锋 杨冬梅

一、研讨诸葛亮的“神机”与“妙算”

师:《三国演义》为什么要塑造诸葛亮?咱们走进《草船借箭》找一找原因。谁先把故事说一说?

生: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设计让诸葛亮用三天造十万只箭。诸葛亮将计就计,在大雾漫天之时引曹军中计,成功完成借箭任务,挫败了周瑜。

师:很清楚。理一下周瑜、诸葛亮、曹操、鲁肃四个人的关系。

生:诸葛亮和周瑜共同的对手是

曹操。

生:周瑜、诸葛亮是暗对手,他俩和曹操是明对手,鲁肃是诸葛亮的帮手。

生:鲁肃就是调和诸葛亮和周瑜的

中间人,是一个协调者。

师:《三国演义》中形容诸葛亮最典型的一个词语,几乎所有人都知道——

生:神机妙算。

师:至于这个“神”和“算”到底是什么,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先来交流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咱们分成两组,按照借箭前和借箭中两部分去找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提炼出他这时“算”到了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并列出关键词。)

师:你认为这一次的草船借箭之所

以能成功,是因为什么?

生:我觉得是因为诸葛亮看透了人心,第3自然段周瑜让鲁肃去监督诸葛亮,他算准了鲁肃是不会告诉周瑜的。

师:鲁肃成了重要的关键人物,他帮助诸葛亮完成了这样一个秘密的准备。请找到诸葛亮和鲁肃的对话。

(师生分角色朗读)

生:鲁肃表示怀疑,也表示责备。

生:如果这个时候把详细的经过告

诉鲁肃,鲁肃要是告诉周瑜,他的计划就完了。

师:诸葛亮相信鲁肃,也防了鲁肃。诸葛亮是怎么说的,让鲁肃放心,同时又让他照办?

生:诸葛亮让鲁肃借给他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第三天保管有十万只箭,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计划就完了。

师:根据一般的经验应该是,你如果当我是朋友,我就说给你听。但是诸葛亮并没有这样,只布置任务,也没跟鲁肃解释,他是怎么去算准人心的?

生:因为诸葛亮预测到周瑜对他有猜疑,他要把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告诉鲁肃。

生:他还算准周瑜来找茬。

师:谁来读一读这段话,读出表面和气,暗里使劲。

(生与生扮演角色,对话朗读。)

师:两位读的对话不错,表面上是来商量,说得很客气,其实是为难诸葛亮。诸葛亮知道是来算计他的,干脆就将计就计。借箭能成功,还靠一个重要的人物——

生:曹操。

生:诸葛亮算准曹操不会轻易相信人。

生:正是这样的多疑,恰恰进入了诸葛亮的盘算之中,算到了曹操会放箭。

师:为什么在准备过程中,没有一个字写天气。

生:如果写天气,就感觉这个故事没有悬念了。

师:如果你是鲁肃,我告诉你,三天之后必有大雾,所以我要采取这个计策。你敢赌吗?

生:我觉得鲁肃不会答应,他那么谨慎,不会相信这种不确定的事情。

师:前面一个字不提雾,后面连续提了五次大雾,你是怎么想的?

生:雾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诸葛亮整个草船借箭的时间,正好是从雾起到雾散。

师:准备部分,还有没有算到什么?

生:算到周瑜会通知那些造箭的人工作进度不要

太快。

生:诸葛亮算准箭的数量。

生:算到了水特别急。

生:北方人不擅长水上打仗,曹操又多疑,所以诸葛亮会采取这样的计策。

师:算到了人,算到了雾,还算到了箭的数量,曹军不擅长水上作战。

二、辨析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

师:知天时、懂地理、识人心,你觉得诸葛亮在算这三个因素的时候,哪个最重要?

生:我觉得排在第一的应该是人,人心易变。

生:我认为天时最重要,因为如果没有雾,曹操会看见草人,借箭就会失败。

师:人第一,天第二,地第三。故事的顺序是什么?

生:第一是人,第二是天,第三是地。

师:跟整个谋划的重要因素排列是一样的。回到诸葛亮身上,他在谋划的时候,他会先算哪个因素?

生:先算天,因为有雾才会成全这一切——天、人、地。

生:先算人,曹操谨慎多疑,周瑜想搞诡计——人、地、天。

生:天、地、人——先预测天气,再看地理优势,让鲁肃帮助他。

师:诸葛亮的谋划顺序和书上故事告诉我

们的顺序是不一样的,如果按照诸葛亮的心思来写,可以吗?

生:不好,读起来没有悬念。

师:古典小说都是这样,作者吊足了我们的胃口,让我们感觉到诸葛亮果然神机妙算。

师: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

生:有可能是真的,《三国演义》中有写。

师:我们都十分佩服诸葛亮,看到这样一个完成天地人乾坤大挪移的诸葛亮,看到了千百年来这样一个被人传颂的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三、探究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

师:这样一个传奇人物,究竟是怎么来的?

生:作者在写诸葛亮这个人物的时候,把他的能力夸大了,达到神的地步。

师:猜一猜,历史上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

生:假的。

生:事件是真的,人物是夸大的。

生:我通过一段资料知道,这个既是真的,又是虚构的,是根据《三国志》改编的。(该生交流搜集到的三国时期的资料,略。)

师:说说《三国志》《三国演义》有什么不一样。

生:《三国演义》是来自《三国志》。

师:《三国演义》是虚构的,看看《三国志》中的《草船借箭》。(出示《三国志·吴主传》,生读。)

《魏略》曰: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生:真正的草船借箭的主人公是孙权,草船借箭也要改为草船受箭。

生:《三国演义》中的故事环环相扣,而这里的故事是孙权没办法才背着箭回家的。

生:周瑜不在,鲁肃不在,十万只箭也没有,受箭的也不是草人,干巴巴的。

师:志,就是真实的历史,老老实实地把事情记录下来就可以了,不需要看得人惊心动魄。为什么要把被动受箭的孙权,改成《三国演义》中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作者罗贯中是出于一种什么心情这样改编?

生:罗贯中是想突出诸葛亮的“神”。

生:站到了诸葛亮的这边,以蜀国的角度看曹操。

师:罗贯中贬曹,认为刘备是汉室的正统,魏蜀吴是不对的,汉朝是正统,汉朝的臣也是要高大辉煌的。能接受这样一个被美化的诸葛亮吗?

生:接受不了,不是诸葛亮干的,但都给了诸葛亮。

生:作者把曹操写得不堪,其实曹操是很厉害的。

生:我能接受,这样写故事就有意思了。

师:《三国志》是给历史学家看的,《三国演

义》是给一般老百姓看的。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怎样的?打开《草船借箭》的资料,一个小组读一份资料,去看看不同资料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站在他人的角度,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

(学生先自己阅读资料,再小组讨论。)

第一组:

诸葛亮身为丞相,他不仅带头廉政,树起一面旗帜,同时还把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设来抓,对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诸葛亮亦作诸多军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对中国军事界有一定的贡献。诸葛亮在技术发明上亦有突出的表现,如改良连弩。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阵图,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诸葛亮的文采也非常出众,他著有《出师表》《诫子书》《后出师表》《兵法二十四篇》《草庐对》等。

诸葛亮喜爱书法,在青少年时代就进行过刻苦的训练,能写多种字体,篆书、八分、草书都写得很出色。他还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他的画作既取材于现实生活,又有神奇而丰富的想象,而且构图宏伟,场面博大。

师:从这段材料读出了——

生: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被作者有些夸大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文采飞扬,军事上也有贡献,有抱负,是个人才。

师:哪里可以看出他是个人才?

生:南征北伐,军事技术发明上也有贡献。著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生:文治武功都很卓越,才华横溢,不容置疑。

师:确实是一个人才。

第二组: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这句名言出自《诸葛亮集·诫外甥书》,在这封百字信中,诸葛亮谆谆告诫外甥庞涣,要树立远大理想,有抱负。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这句名言出自于诸葛亮的《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

师:从这段材料读出了——

生:对自己儿子的教育,留下千古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

师:自己厉害不算,教自己的儿子也很厉害。

生:不贪图名利的人。

第三组: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了一段关于刘备白帝城托孤的历史: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这句话的意思是:恭敬谨慎地竭尽全力做事,直到死才停止。

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表述:“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诸葛亮尽心尽力协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在刘备去世后又呕心沥血辅佐其子刘禅,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于政治、军事、文学、技术发明等方面均有重要建树,在文化流传过程中,他被人们标榜为智谋出众与忠诚敬业的历史表率。

师:从这段材料读出了——

生:从刘备托孤的故事,看出诸葛亮鞠躬尽

瘁,是一个忠臣。

生:忠心耿耿,始终如一。

师:病死在了北伐祁山的路上,做丞相也是无可挑剔。

第四组:

诸葛亮认为,“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只有这样,才能“富国安家”。所以诸葛亮受遗诏辅助刘禅以后,采取“务农殖谷,闭关息民”。诸葛亮还非常重视水利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他保护维修都江堰和九里堤,确保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使北伐顺利进行,也为了增加军粮收入,减少国家负担。

武侯祠是纪念中国古代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宇,始建于西晋末年,到唐代已具规模,明初与纪念刘备的“汉昭烈庙”相并,成为君臣合庙,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师:从这段材料读出了——

生:把汉昭烈庙改为武侯祠。

生:把天下百姓放到心上,勤勤恳恳。

师:成都人为什么要把供奉皇帝的寺庙改

成武侯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