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五上)教学实录及评析
作者: 朱煜 丁素芬一、直接导入,理解课题
师: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题
目已经在黑板上。一起读——(生齐读课题:慈母情深)
师:看了课题,我们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
生:关于母亲的。
师:是的,还有补充吗?
生:关于母爱的。
二、读词语和数字,初感场景与细节
1.三组词语,联想场景
师:(出示:失魂落魄、怂恿)先读第一行词语,一个读两遍。
(生齐读)
师:在课文中,谁因为什么而失魂落魄?
生:作者因为想要一本长篇小说而整天失魂落魄。
师:作者想要得到一本书,这
本书的名字叫——
生:《青年近卫军》。
师:这是一本苏联小说,在上世纪50年代非常流行。老师也看过,确实写得很好。书很厚,所以也蛮贵的。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因为惦念某样东西而失魂落魄?
生:我最近想买一个有道词典笔,爸爸妈妈觉得太贵了,不给我买,我想得失魂落魄。
师:整天在想着,失魂落魄。
生:我想买一本漫画书,但是妈妈就是不肯,我晚上睡不着,失魂落魄。
生:在国庆前,我一直想去崇明旅游,见证那里美丽的风景,我想得失魂落魄。终于在国庆节,我圆了这个旅行梦。
师:你的“失魂落魄”与别人不同,有一个美好的结局,这叫“夙愿得偿”。
师:“怂恿”通常用作贬义,但在课文中,谁怂恿谁干什么?
生:自己怂恿自己去妈妈工作的地方,向她要钱买书。
师:“怂恿”的本义是引诱别人去做某件事情,文中是作者在引诱自己。通常我们不这么写,但是这个词用在这里,把这本书对“我”吸引力之大写清楚了。(出示)第二行词语:压抑、颓败、噪声、缝纫。一个读两遍。
(生齐读)
师:读完后,你有没有想起课文中的某些场景?
生:我想到母亲上班的地方是很压抑的。
师:空间很压抑,好像透不过气来。
生:从“颓败”感受到母亲工作的环境很差。
生:从“噪声”看出母亲工作的地方十分辛苦,声音非常大。
师:工作的地方不能说辛苦,
谁辛苦?
生:母亲在噪声很大的环境中工作,很辛苦。
师:通过同学们的交流,我们可以归纳出四个字,母亲的工作环境——
生:恶劣。
师:(板书:环境恶劣)第三行词语,一个读两遍。(出示:褐色、疲惫、皲裂。)
(生齐读)
师:“皲”字读得很准。冬天很干燥,皮肤受凉,没有擦油而裂了一道道口子,这就是皲(jūn)裂。这三个词语又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从“疲惫”这个词可以看出母亲工作十分辛苦。
生:从“皲裂”看出母亲工作很辛苦,工作环境十分恶劣。
生:我从“褐色”这个词看出,母亲的口罩一直没有换,上面有很多褐色的灰,影响身体健康。
师:现在,戴口罩已经是生活必需了。我们的口罩外面是蓝色的,里面是白色的。但那时候的口罩是棉纱布做的,正反两面都是白色的。想象一下,一个白色的口罩变成了褐色,可见工作环境中的粉尘、污染多么严重。由此,又一次证明母亲的工作环境恶劣。此时,母亲的神情一定是怎样的?
生:疲惫的。
师:(板书:神情疲惫)通过这些词语,我们了解到这个单元中要学习的就是——通过场景描写、人物的细节描写,感受作者寄托的思想情感。(板书:场景、细节。)
师:场景,就是环境,这一环境中可能有人、有物、有景等等;而描写人的细节,还可以分成哪些方面?
生: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
师:同学们学习得很扎实。
2.两组数字,推进画面
师:(出示:27元、31天、27天。)其实,细节不能只关注人的细节。真正好的作品,还要关注其他的细节。这里,“27元”是什么?
生:母亲每月的工资。
师:“31天”,书中没有写,你觉得是什么?
生:每月的天数。
师:是的,为了方便计算,老师写了“31天”。那么,“27天”呢,怎么少了4天?
生:一个月休息4天。
师:很聪明。作者生活的年代非常穷困,没有双休日,一个星期休息一天已经很好了,有时甚至不休息。那么算一算,每天赚多少钱?
生:每天赚1元。
师:再看一组数字,是什么意思?(出示:1元/天、1.5元×2 。)
生:一本《青年近卫军》是1.5元,一听水果罐头也是1.5元。第一次母亲给了“我”1.5元,“我”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师:“我”想要这本书想得失魂落魄,为什么不去买书,却给母亲买一听罐头?
生:因为他觉得母亲十分辛
苦,他想要报答母亲。
师:很好。另外的1.5元指什么?
生:另外的1.5元是指真正买到了这本《青年近卫军》。
师:讲得很好,说明同学们对课文很了解。
三、感受场景选材,品味细节写法
1.从反复中体会场景与细节
(1)细节:三个“我的母亲”。
师:既然讲到了母亲的辛苦,
课文中这段话直接写了母亲,非常震撼。一起读——(出示)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师:读文学作品时,要边读边想象,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在这段话中,你读到了什么?
生:从三个“我的母亲”,我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敬爱和爱慕。
师:“爱慕”放在这里不合适。你发现了课文在写法上的一个特点——
生:反复。
师:不断反复是为了什么?
生:强调。
师:为了强调什么?
生:强调母亲的神态。
师:为什么要强调母亲神态的细节?
生:为了强调母亲的疲惫和
辛苦。
师:这样讲就更直接、更清楚了。还有从其他角度补充的吗?
生:从省略号看出“我”当初十分吃惊,因为“我”和弟弟妹妹总觉得母亲是无所不能的,但此时看到母亲驼着背,是很瘦小的。
师:这和自己印象中的母亲完全不同,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此时,各种复杂的感受说不出来,就用了一个省略号。你从标点符号的角度来理解这段话,很好。
生:通过“褐色的口罩”“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母亲工作的辛苦以及看到“我”时的惊讶。
师:说得好。同学们从写法、标点、关键词等方面,从“我”和母亲的不同角度来解读同一段话。通过大家的分享,我们对这段话的理解更深入了。
师:读书的时候,可以想象一个电影镜头在慢慢推进。先是“背直起来了”,接着“转过身来了”,再看到“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看到的点越来越聚焦。带着这种感觉,或许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们再来试试,一边读一边想象。
(生再次齐读)
(2)场景:四个“七八十”。
师:在这段人物细节描写中,
用到了反复的手法。而在课文一段很重要的场景描写中,也用到了反复的手法,是哪个自然段?
生:第7自然段。
师:不断反复的是哪个词语?
生:“七八十”。
师:拿起书本,一起读——(生齐读)
师:读细节描写,我们可以从写法的角度来理解。(板书:写法)那么怎么读场景呢?我们来圈一圈,第7自然段中写到哪些事物?
生:缝纫机。
生:灯泡。
师:写厂房的时候,作者抓住什么特点来写?
生:空间低矮。
生:四壁潮湿。
师:描写一个场景,有很多东西可以选择,为什么作者偏偏选择这些事物?
生:我觉得这些事物更能突出环境恶劣。
生:我觉得与主题无关的事物不用写。
生:我觉得这些事物反映出母亲工作辛苦,环境恶劣。
生:我觉得这是为后面的情节埋下伏笔,先交代车间里很多女人,后面才会有他们的对话。
生:我要补充一点,工作环境恶劣突出了母亲挣钱的辛苦,而1.5元是母亲将近两天的工资。为后面设置悬念,不知道“我”会不会向母亲要这笔钱。
师:是啊,紧接着真的写到了人物的对话。
2.从对话中体会三处细节
(1)细节:“我”与母亲的对话。
师:一起读读对话——(出示,生齐读。)
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
“我……”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我……要钱……”
……
“要钱干什么?”
“买书……”
“多少钱?”
“一元五角就行……”
师:很普通的语言描写,我们要从写法上来理解。这段对话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发现了吗?
生:这里没有提示语。
师:是的,除了开头,几乎没有提示语。为什么不加?
生:不加提示语是为了突出当时母亲工作很紧张,要他快点说。
师:时间很紧,赚钱不容易。
生:还有一种情况,因为嘈杂,听不清对方说话,所以说得很大声,没有提示语。
师:说话很干脆,很快。
生:如果加了提示语,会显得很啰嗦。
生:通过省略号,写出“我”内心的犹豫——要不要向母亲要钱。
师:如果用大量的描写就会冲淡当时的环境和着急的心情,所以用省略号就可以表达了。再来读一读——(生齐读对话)
师:“一元五角就行……”能不能改成“一元五角”?
生:不能,“就行”突出了“我”的心虚和犹豫。
生:不能,原句突出了“我”很忐忑,不敢向妈妈要钱。
生:一元五角是妈妈近两天的工资,突出“我”的迟疑。
师:但最终他还是说了,所以说“就行”。
(2)细节:母亲的动作和语言。
(出示: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皲裂的手指数着。)
师:母亲是怎么做的?一起
读——(生齐读)你看出了什么?
生:从“皱皱的毛票”“皲裂的手指”看出母亲挣钱不容易。
师:毛票就是一角、两角,现在已经很少看到了。你还感受到什么?
生:通过“皱皱的毛票”,可以看出钱是一点一点攒起来的。
师:这点钱赚得辛苦,攒得也很辛苦。
生:通过“皲裂的手指”,看出母亲工作很不容易。(出示)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的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师:即便如此,妈妈还是非常支持“我”买书。一起读——(生
齐读)
师:母亲已经将钱塞在“我”手里了,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母亲没有犹豫,直
截了当。因为她希望孩子能好好读书,成为一个伟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