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与初中物理教学融合的实践策略

作者: 周思怡

[摘 要]文章分析了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具体的实践策略:在课堂导入环节融入思政元素、在实验教学活动中渗透思政元素、在实践作业中巧用思政元素,旨在促进学生在扎实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思政教育;初中物理;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5)03-0018-0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思政教育高度重视[1]。在这一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不仅承担着传授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的任务,而且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思维能力的重要阵地,其教学内容、方法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将思政教育与初中物理教学相融合,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初步具有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新时代,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物理知识,还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正确的引导。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物理现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而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需要。此外,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在课堂导入环节融入思政元素

课堂导入是学生接受知识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重要环节。在课堂导入环节融入思政元素,可以使学生感受物理知识与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物理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学科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可以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厘清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个人在社会中应承担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集体荣誉感,在环环相扣的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实验精神。

以教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光的折射 透镜”为例,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从历史事件和名人事迹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3]。比如,教师可以讲述中国古代对光的研究历程,从“小孔成像”实验到《梦溪笔谈》中关于光的记载,再到近现代中国科学家在光学研究领域的贡献,从古至今,由人思己,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还可以结合光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展示光纤通信、激光技术等高科技成果,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讲述光污染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分析城市夜间过度照明造成的光污染问题,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光的传播原理,还能认识到合理使用光资源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在引导学生讨论能源危机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时,让学生认识到节约能源和发展绿色能源的重要性。比如,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热水器、植物的光合作用等强调光能(太阳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辅之以火力发电、化工厂等反例,将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光在能源利用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养成不断探索的优秀品质,树立节能环保的意识。

课堂导入环节中的思政教育不是孤立于物理知识传授之外的,而是与物理知识紧密结合的。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中精心安排,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政教育。

(二)在实验教学活动中渗透思政元素

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不仅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的关键环节,而且是培养他们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4]。教师可以通过在实验教学活动中融入思政教育,利用具体的实验操作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在实验教学活动中渗透思政元素,是实现教育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比如,在进行“探究摩擦力影响因素”的实验时,教师可以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在实验开始前,教师向学生讲述摩擦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汽车的刹车系统、鞋底的防滑设计、机械设备的润滑等,这些例子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还能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技术对提高生活质量和生产效率的重要性。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实验器材:小车(带轮子)、长木板、木块、毛巾、棉布、砝码,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先通过讨论制订出实验方案,再进行实验操作,最后记录实验数据。虽然教师没有具体说明实验器材的使用规则,但学生能自主思考,懂得将不同的实验器材进行组合,通过实验数据得出差异性结论。这个过程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实验精神和动手能力。学生分组实验后,教师可以展示生活实例的相关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减小摩擦力,达到节约能源和资源的目的,从而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种从实验操作中获得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进行“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实验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我国古代利用浮力原理制造的木船、竹筏等交通工具,让学生了解浮力原理在历史上的应用。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准备了以下实验材料:水缸、橡皮泥、大头针、蜡烛、木块、鸡蛋、盐、烧杯。教师先让学生猜想把橡皮泥、蜡烛、木块、鸡蛋放到水里会分别呈现什么状态,之后抛出问题链:一定是这种状态吗?能否变成其他状态?如果要变成其他状态应该怎么做?在接下来的实验过程,学生先验证自己一开始的猜想,橡皮泥、鸡蛋会下沉到水中,木块、蜡烛会漂浮起来。接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并探究如何改变这些物体的状态,能否让下沉的物体上浮?能否让漂浮的物体下沉?教师通过设置不同的实验条件,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物体的浮沉现象和改变物体沉浮状态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最后,教师结合现实生活中轮船的设计、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等,引导学生认识浮力的原理、浮沉条件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例如,教师可以讲述潜水艇在海洋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科学频道的纪录片让学生思考科学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方面的积极作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在进行“测量物体密度”的实验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讲解不同材料的密度差异对设计和制造产品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物理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分组测量不同物体的密度,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教师还可以结合我国在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介绍我国科学家在新材料开发和应用方面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在实践作业中巧用思政元素

实践作业是物理教学活动的重要延伸,它能巩固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实践作业中巧用思政元素能丰富教育教学的内涵,使学生在完成物理学习任务的同时提升思想道德品质。设计具有思政元素的实践作业,通过实践落实思政教育,可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怀的优秀青少年[5]。

以教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声现象”为例,在实践作业的设计中,除常规的计算题、填空题和解答题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题目,锻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道题目,让学生研究如何利用音箱的共振现象来提高音质,引导他们从实践出发,了解掌握物理知识对改善生活的作用。此外,还可以讲述我国在声学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在实践作业的设计上,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兼顾思政教育的渗透。比如,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关于探讨声音传播相关知识的户外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从而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在活动中,学生需要分工协作,培养自身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社交能力,树立助人为乐的价值观。

以教学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五章“电功和电热”为例,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道实践作业:用家里的电能表测出某一电器的实际功率。这是初中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实验报告,学生需要先自主学习研究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实验原理、实验目的等)。这个探索过程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学生需要结合已学的电能表相关知识落实实验操作中的各个步骤。在实验报告中,学生不仅要记录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还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这样才能得出实验结果。这个探索过程使学生受益良多,学生的各种能力也能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需要将探索得到的电器的实际功率,与电器铭牌上的额定功率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很多学生发现,二者存在很大差异,这就启发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的电器功率普遍要比其铭牌上的额定功率小,为什么呢?有了前期电学知识的储备,学生会猜想:有可能是因为导线消耗了能量,也有可能是因为忘记关闭其他电器,等等。可见,实验操作使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得到了提高。最后,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标准的实验报告,为学生以后书写实验报告作铺垫;教师也可以邀请学校的电工师傅给学生讲授学校常见电路故障的处理方法,让学生懂得处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结语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将思政教育融入初中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举措。在课堂导入环节融入思政元素,通过历史事件和现实问题的结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认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在实验教学活动中渗透思政元素,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践作业中巧用思政元素,设计具有思政元素的实践作业,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   参   考   文   献   ]

[1]  赵妍妮,陈晨.“课程思政”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J].中学物理,2022(12):41-43.

[2]  屠鑫.人工智能支持下课程思政与中学物理教学的融合路径探究[J].教育科学,2023(3):9-12.

[3]  陈琼玲.初中物理课堂融合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3):7-9.

[4]  王盛艳,石燕南.课程思政背景下初中物理惯性教学的开展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2(5):33-35.

[5]  张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为例[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23(Z2):48-50.

(责任编辑    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