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向高中生创新素养的“研究型农业生产”劳动教育课程初探
作者: 吴承聪 张金恒 何宇平
[摘 要]文章旨在探讨在高中阶段开展“研究型农业生产”劳动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策略。通过文献分析、案例研究、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了当前高中劳动教育的现状,并基于南宁市第三中学的实践经验,构建了相关的课程目标,以及“一型”“两活”“四核”课程模式、“3六”实施策略及“四维”“三层”“四式”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中劳动教育;研究型农业生产;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5)03-0035-05
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高中阶段的劳动教育要注重围绕丰富的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1]。高中阶段的劳动教育被赋予新的内涵和要求。在农业生产劳动中融入实验研究,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还能在涉农职业体验中帮助学生优化职业生涯规划。针对即将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开展“研究型农业生产”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农业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实验研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还可以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农业生产劳动的原理和技术,接触相关职业以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提升对特定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普通高中“研究型农业生产”劳动教育是指,在进行农业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同步进行实验研究,既要求学生学习与掌握农业生产劳动的相关知识,完成农业生产任务,又要求学生学会进行实验研究,发现农业生产劳动中的问题,并通过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探求解决之策,提升科学研究素养。
本文将从“研究型农业生产”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必要性、课程设计依据、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实施策略、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现状分析
以“高中劳动教育”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进行搜索,发现在2020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印发后,相关文献研究数量呈现近乎直线型的增长,说明劳动教育在高中课程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劳动教育在2020年之后得到极快的发展。在相关的文献中,王海龙的《高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建立的研究》指出,当前部分高中生物质生活条件优越,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缺乏劳动意识,劳动能力也相对较弱,这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为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高中教师必须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构建劳动校本课程[2]。
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多以动手实践活动为主,更多注重学生完成某种任务或掌握某项操作技能,较少会将实验研究与农业生产劳动相结合,这并不利于学生科技创新素养、科学研究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同时,受中小学教育体制和评价机制的影响,部分教师过于重视基础知识和应试能力,以致在教学时将重点放在应试技巧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忽略相关素养的培养。
关于高中阶段农业生产劳动教育的研究、将农业生产劳动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较少,因此可以参考的研究资料较少。本研究将在王海龙《高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建立的研究》所得成果的基础上,从学校劳动教育基础建设、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探究如何开发适合普通高中校情、学情的农业生产劳动教育课程,以解决高中生科学研究素养、农业生产实践能力、科技创新意识较为薄弱的问题。
二、开发和实践“研究型农业生产”劳动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在高中阶段,学生思维逐渐成熟,对知识的渴求也更加深入。通过“研究型农业生产”劳动教育课程,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为劳动教育提供新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在现代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素质。通过参与农业生产劳动,学生可以学习和掌握种植技术及相关的操作方法,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需要运用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解决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还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参考:通过参与“研究型农业生产”劳动教育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与相关的工作内容、职业等,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参考。
三、确立“研究型农业生产”劳动教育课程目标
(一)确立依据
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是《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指出,劳动课程的课程理念是,坚持育人导向,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倡导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注重综合评价,强化课程实施的安全保障。新课标还指出,劳动核心素养主要为: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
(二)结合学校实际
学校提供开设课程的基础条件,主要包括:发布相关文件政策支持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建设农业生产劳动基地——耕读园,提供可用于实验研究的设备资源。学情方面,南宁市第三中学学生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但农业生产劳动能力相对薄弱,对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了解不足,对实验的研究仅停留在传统的实验室实验基础上,不熟悉完整的实验探究流程。
(三)确立课程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确立以下“研究型农业生产”劳动教育课程目标。
1.劳动观念目标
(1)培养团结协作、积极劳动的观念;
(2)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能力。
2.劳动能力目标
(1)掌握作物种植的一般方法;
(2)能独立完成作物种植;
(3)能在农业生产劳动中进行科学严谨的实验研究和科学技术创新。
3.劳动习惯和品质目标
(1)养成坚持不懈的劳动习惯,持续完成农业生产劳动与实验研究;
(2)提升收集、整理、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3)培养善于思考、认真研究、敢于创新的品质。
4.劳动精神目标
(1)培养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精神;
(2)继承和弘扬劳模精神。
四、开发与设计“研究型农业生产”劳动教育课程模式和内容
“研究型农业生产”劳动教育课程以“一型”“两活”“四核”为主要课程模式(见图1)。“一型”即以“研究型”为课程中心,“两活”即农业生产活动、实验研究活动,“四核”强调从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过程性、形成性、总结性以及增值性评价。
相应教师应针对每一个课时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并制作教学课件。
五、制定“研究型农业生产”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策略
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遵循“3六”策略模式,具体见图2。
(一)进行“六化建设”
课程内容项目化:以一个学期为项目周期,以种植、研究一种作物为一个项目。
课程资源可视化:收集、整理课程资源,形成课程资源清单,让教师和学生能基于课程资源清单选择相应的课程项目和研究内容。
教学方法多样化: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考察法等。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了解农业生产劳动和实验研究。
课堂教学立体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先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在实验室或田间进行实际操作,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课内与课外融合,除了课程学习,还组织学生参与课外的农业实践活动,如参观农场、参加农业科学竞赛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3]。可将生物学、化学、地理等学科的知识融入农业生产,让学生理解多学科之间的联系。
课程开发校本化: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及学生学习情况,形成校本课程。
课程评价全程化:通过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增值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全程进行评价。全程化评价可以增强学生对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视。
(二)细分“六步实施”
1.提出问题
教师先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农业生产劳动背景知识,再组织学生进行现场考察或给学生提供相关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指导学生基于观察或案例提出问题,如“为什么同一地块的不同作物生长有差异?”“哪种肥料对作物生长影响最大?”等。
2.设计实验
在提出问题后,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教授基本的实验设计原则,包括如何控制变量、如何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如何提出假设等。学生小组根据问题设计详细的实验方案,确定实验的具体对象、时间、方法和预期结果,并将方案提交给教师审核。
3.实施实验
学生在教师和实验员的指导下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教师需要确保学生安全,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收集实验过程中的数据等。学生要定期观察并记录实验变化,如植物生长速度、叶片颜色变化等。
4.收集、分析数据
实验过程中,学生要及时收集数据,并在实验结束后整理数据。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图表进行数据整理和初步分析。如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番茄生长数据输入电脑,使用Excel软件制作线图,直观地展现不同肥料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5.得出结论,形成报告
基于数据分析,学生讨论原先提出的假设是否成立,并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过程、结果及相关讨论和最终结论。教师提供实验报告写作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准确反映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进行科学的思考。如学生需要在实验报告中阐述他们的假设、实验设计、实验实施过程以及数据分析结果,并根据数据推断有机施肥和化学施肥对番茄生长的具体影响。
6.分享与评价
学生在班级或学校科研展览会上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他们准备PPT或展板,向同学、教师、来宾介绍实验过程和结论。同时,他们积极接受评价和建议,落实自我反思和改进。学生在课堂上展示PPT,详细介绍实验流程,回答同学和教师的提问,并记录反馈意见,以对后续的实验进行优化。
(三)打造“六有课堂”
1.有用课堂
确保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农业生产劳动中。通过讲解作物生长周期、土壤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知识,让学生能够解决实际种植过程中的问题。在教授植物病虫害防治时,邀请当地农业专家来讲解最新的防治技术和案例,鼓励学生现场提问,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有趣课堂
采用游戏化学习、角色扮演、现场互动等多种教学手段,使课堂生动有趣。比如,组织“谁是最好的农业家”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农民、农业科学家等角色,深入了解不同职业的知识需求。
3.有景课堂
利用学校的农业生产劳动基地或实验用地,以及校外的研学基地,组织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让学生亲眼看到作物生长的环境,感受自然生态,了解有机种植技术,观察生物多样性对作物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