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三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 容之博
[摘 要]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魅力教育”的办学思想和“魅力学生”的育人目标,基于发展性与预防性相结合的心育理念,围绕心育机制、心育平台、心育课程、心育活动、心育辅导等内容,构建以“育心铸魂”为中心,以建立机制、提质队伍、强化课程、优化辅导、拓展平台为主要措施的“三三三”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该模式促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提升,自主发展状况佳;心育师资队伍壮大,教师专业能力强;“家-社-医”三方助力,联动效果持续增强;利用多级平台推广,示范辐射形成影响;学校发展特色鲜明,社会广泛认可。
[关键词]家、校、社、医协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五育并举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5)03-0044-04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了当前心理健康工作八项任务,即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心理健康监测、完善心理预警干预、建强心理人才队伍、支持心理健康科研、优化社会心理服务、营造健康成长环境。教师要立足八项主要任务,围绕心育机制、心育平台、心育课程、心育活动、心育辅导等内容,积极探索实践“三三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三三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总体设计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如部分学生心理保健意识不强,在遇到发展性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事件时缺少求助意愿;部分教师缺乏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辅导技能,难以有效引导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学校心育课程主题碎片化,课程内容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部分课程只涉及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难以满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多方面心理需求,导致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和应对能力欠缺;少数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超出了学校职责和教师能力范围,而学校与家庭、社会以及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联动不足。针对这些情况,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魅力教育”的办学思想和“魅力学生”的育人目标,基于发展性与预防性相结合的心育理念,构建以“育心铸魂”为中心,以建立机制、提质队伍、强化课程、优化辅导、拓展平台为主要措施的“三三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图1所示)。
其中,第一个“三”指采取“自主校内培育+外出学习提升+专家到校指导”三级培训模式,达成心育队伍的“三化”,即心理健康专职教师专家化、兼职教师专业化、学科教师普及化。第二个“三”指通过对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整合,构建以“体验·感悟·实践”为核心的心育课程体系。第三个“三”指学校充分发挥家·校·社·医的协同作用,构建“家-社-医”三方助力的心育平台,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二、“三三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具体实践
(一)建立机制:建立了完备的心育工作管理保障体系
学校将心育工作纳入年度整体规划,制定促进心育工作有效开展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心理咨询预约制度、心理辅导工作制度、班主任心理素养提升制度、心理委员培训制度和“家—社—医”三方助力制度等,成立心育工作领导小组,对心理健康工作进行全过程管理。同时,以“全员育人”理念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引,形成了以领导小组、专职心理教师、班主任、学科教师、教辅人员共同参与的心育工作管理保障体系,并构建了三级干预模型,保证了心育工作能够得到自上而下的有效指导和自下而上的及时反馈,做到了角度全方位、追踪全过程、人员全覆盖。
(二)提质队伍:打造了一支“三化”的心育队伍
学校根据师生1000∶1的比例,配足、配齐专职心理教师,2000 —2012年期间,共引进6名专职心理教师。同时,学校不断发展一切可以服务学生的心育力量,采取“自主校内培训+外出学习提升+专家到校指导”三级培训模式,达成心育队伍的“三化”。
1.专职教师的专家化
专职心理教师熟练掌握心理动力学和叙事取向心理辅导技术,启发学生探索自我,发掘优势和资源。
2.兼职教师的专业化
兼职心理教师学习社会情感能力训练内容,帮助学生保持良好心态,实现人的社会性发展。
3.学科教师的普及化
学科教师学习“非暴力沟通”和正面管教等技术,增强师生联系,营造和谐包容、积极进取的校园氛围。
(三)强化课程:构建了以“体验·感悟·实践”为核心的心育课程体系
学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将心育目标确定为“发掘学生积极心理潜能,发挥学生积极心理优势,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增进学生积极心理体验,促进学生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基”。同时,依据学情和学生的志趣差异,统筹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认知与体验、感悟与实践,构建了相互融合、共同联动的以“体验·感悟·实践”为核心的心育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以“第一课堂”为起点,拓展“第二课堂”,绽放“第三课堂”,注重课程的差异性、多样性、层次性,不断增加学生的参与感、体验感,促进教学相长,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
1.第一课堂
第一课堂聚焦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实施心育课、心育班会和选修课,以行政班为单位开展体验式教学,通过“热身—导入—体验—感悟—升华”等教学环节高效完成课堂教学。
(1)心育课
参照已有的关于中学积极心理课程建设的研究,学校围绕积极自我、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投入、积极成就和积极意义六大专题,分学段或分年级构建由低到高、由浅至深、由点到面的心育课。为了使专题内容更加具体化,每个专题下分别设三个教学主题,共18个教学主题,初一至高三年级的教学主题均不同。
(2)心育班会
在心育课程之外,学校挖掘主题班会的心理教育资源,将心育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方法引入主题班会,统一由年级集体备课,班主任依据班情学情教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升自我,发展自我。
(3)选修课
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开设了多门心理选修课,包括爱情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人类行为研究学、心理学视角下的影视作品赏析、生活中的心理学、走进心理学、那些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等。心理学选修课是常规心理课的延伸,向学生普及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将心理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实际。多样化的选修课程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满足了学生个性化与多元化的发展需要。
2.第二课堂
(1)心理活动月系列课程
学校结合“世界精神卫生日”和全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以及学校“心理活动月”,每年设定不同的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如大型的心理游园活动、心理漫画比赛、心理主题作品展、心理健康脱口秀大赛、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微电影大赛、心理剧评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与感悟。学校通过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2)品牌德育活动
学校创建了“魅力德育”品牌活动,初中阶段 开展“一育一情两典两式六节六赛”系列活动,高中阶段开展“三典四节五坛六赛”等系列活动。心育与德育融合,让学生在初中和高中两个不同阶段都有特点鲜明的德育课程伴随成长。
(3)社团活动
学校整合教育资源,组建了包括体育、艺术、文学、科技、生物、语言等六大板块56个社团,如“万山红”文学社、篮球社、音乐社、天文社等,在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成长的同时,使得心育工作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学校多项大型德育活动获得央视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等媒体报道。
3.第三课堂
(1)研学活动
学校打破学科界限,整合资源,拓展学习空间,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拓宽其视野,丰富其人生体验,提升其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学校先后与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广播电视台、广西国际壮医医院等多个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校外研学基地,以实地考察、实践检验等形式,开展不同主题的研学活动,比如自然学习之旅、科技强国之旅等。
(2)志愿服务活动
学校坚持开展青少年志愿者校内外服务活动,充分运用共青团的这一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让其成为青少年学生服务社会、实现个性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方式。例如,学校组织学生走进三街两巷开展“迎新春·送祝福”志愿服务综合实践活动,让广大市民感知学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以及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3)学校文创作品创作活动
学校组建了资助育人文创室,定期开展文创作品创作活动,学生采用创意技艺,如大量运用景泰蓝、榫卯、书法、水墨山水元素以及3D技术等精心设计文创作品,还赋予普通文创作品温暖的人文气息。
(四)优化辅导:立足辅导中心,丰富心育辅导方式方法
学校心理辅导中心硬件、软件设施完备,功能室齐全,设置了沙盘区、情绪宣泄区、个体辅导区、团体辅导区、接待区等13个功能区。每年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并通过心海心理管理系统,采用《中小学生心理普查问卷》,从成长经历、人格特质、生活事件、社会支持、抑郁、掩饰性和自杀潜在风险等7个维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连续监测,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学校在规范学生及其家长心理辅导预约制度和辅导流程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个体、同质性学生群体和异质学生群体的共性与特性问题,采用面对面辅导、电话辅导、网络辅导等多样化的辅导形式,综合运用叙事治疗问话、焦点解决等各种辅导技术开展辅导工作,全面提升辅导效果。
(五)拓展平台:构建了“家-社-医”三方助力的心育平台
1.家校互动
学校开设家长课堂,广泛深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家长群等多渠道、多方式向家长传递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方法;推出家庭教育资源包,增强家长心育意识和心育能力;指导家长积极有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社校交流
学校充分吸纳社会力量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和宣传活动,拓宽心育的范围、路径和方式方法,促成学校教育向社会教育的延伸,学校“小教育”与社会“大课堂”优势互补、有效融合,共同发力。例如,2023年5月,广西广播电视台携手南宁市民政局、爱心企业广西康晟制药有限公司共同开展了“少年逐梦正当时”公益心理教育课堂进校园活动。
3.医校结合
通过医校结合的方式,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立心理危机转介诊疗机制,开设学校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绿色通道,便于学校及时转介疑似患有严重心理或精神疾病的学生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2023年5月,学校参加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项目广西启动会,被授予广西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医校大联盟”成员单位。
三、“三三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效果
(一)心理健康素养提升,学生自主发展好
全校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良好,根据学校心海心理管理系统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的结果显示,异常学生比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在“家—社—医”三方助力的心育平台的帮助下,顺利适应班级生活和学校生活,健康成长。
(二)心育师资队伍壮大,教师专业能力强
学校心理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升,目前拥有专职心理教师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1人,副高级职称教师3人。专职心理教师积极承担市级以上心理公开课、讲座等课程。多年来,本校心理教师取得了许多喜人的成绩,多名心理健康教师在区级、市级赛课中获得一等奖、获评南宁市优秀心理辅导员或南宁市优秀心理志愿者。2015年以来,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承担市级以上公开课6节,县级以上专题讲座111次,公开课和讲座的主题丰富、类别多样,内容涉及家庭教育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分享、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等。此外,学校3名教师的工作室分别被评为首批广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和首批南宁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2名教师成为首届自治区基础教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