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四赢”路径探究
作者: 庞子权 胡华璇[摘 要]在“双减”背景下,构建健康的教育生态体系和良性的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共育模式,成为教育界聚焦的热点。文章对“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现实意义、现实困境和达成家校共育的“四赢”路径进行探究,为推动家校共育的纵深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家校共育;“四赢”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5)03-0073-04
“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最理想模式,能为学生成长提供最佳环境。为实现学校、家长、学生和社会“四赢”,达成和谐、共识、共育和共赢的局面,须推动家校共育纵深发展。
一、“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现实意义
广西钦州市第二中学初中部(以下称“我校”)根据《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文件精神,依托家校共育数字化平台,结合全国“家校(园)共育”数字化项目试点校建设工作的推进、家校共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家长学校和家校共育系列活动的开展等基本情况,从学校、家长、学生和社会四方面,探索家校共育的“四赢”途径。
(一)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个性化精准教学
借助广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创新示范学校、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以及全国“家校(园)共育”数字化项目试点校的平台优势,我校利用智慧课堂的精准性,以大数据驱动教学改革,丰富教学资源,通过名师在线答疑辅导、家长在线监督和反馈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课后学习无指导的问题。学校搭建家校共育数字化平台可以加强与家庭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家校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形成家校共育的新型模式。家校共育数字化平台可以给学生动态推送精准化、个性化的优质学习资源,并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自行查漏补缺。家校共育有助于实现学校、家长、学生、社会“四赢”,落实提效增质和真正的减负,满足家长因材施教的需求。
(二)提高家长共育意识,促进家长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家长提供智慧化沟通服务,帮助家长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家长可以及时查收学校和教师发布的孩子的学习反馈、出勤表和成长记录等,从而使家长与教师的沟通交流更顺畅,家长能够多维度地了解孩子成长和发展的轨迹,同时改变传统的育儿观念和模式。教师可通过家校共育数字化平台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精品课,帮助家长分析他们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惑并给家长提出建议,以提升家长的育儿水平,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三)促进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提升社会对教育的认可
“双减”政策是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学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的重要政策保障,其最终目的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公平。这一目的的实现需要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而家校共育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在家校共育过程中须以学校为主体,将学校作为减负提质的重要抓手。高质量的家校共育,不仅能增进广大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认可,而且能促进学校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构建高质量的多元教育体系。
二、“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现实困境
(一)家校共育意识缺乏深度
家校共育是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共同目标,家庭和学校两种力量相互配合、支持与协调的教育互动活动。家校共育的关键在于合力的大小和深入的程度。部分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共育尚未达成良好共识。从教师的角度看,一方面,部分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还面临评职称和考核等各种压力,花在家校共育上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对家校共育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对家校共育的理解和权责界定认识不清,存在将部分工作责任转交给家长的“越位”或“缺位”情况。从家长的角度看,虽然部分家长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和家校共育的理念理解不深,教育欲望强烈但家校共育的意愿不强,对家校共育的活动和增加协同育人时间的行为并不理解,认为学校在推卸教育责任,对教师和学校的育人能力存疑。
(二)家校共育角色认识不清
家长、学校和社区对自己在家校共育中的角色定位模糊。部分家长认为,自己只需要把学生安全送到学校,并满足学生在生活和学习方面的物质需求就可以了,孩子的教育应该由学校完成,对家校共育持被动配合的态度。实际上,要获得良好的家校共育效果,需要家长主动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深入学习家校共育的理念,并为实现家校共育的目的而努力。学校在家校共育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增加与家长的互动,增强与社区的联动。“双减”政策下,家校应发挥教育合力,以实现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连贯性。学校在家校共育中处于主导地位,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地组织高质量的家校共育活动。家庭和学校应以相互尊重、目标一致、沟通有效等为原则,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责任,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家校共育形式传统且内容单一
家校共育的形式仍然较为传统,线下主要通过家访、家长会等方式进行,线上主要通过微信、电话、QQ、钉钉、班级优化大师及家长群等线上交流渠道进行。家长主要通过家长群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而家校沟通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鲜少涉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健康和个性化发展。
(四)家校共育相关机制不健全
当前,家校共育的各项机制并不健全,家校共育有复杂的重合点和矛盾点,需要成熟机制和明文约定,否则会影响实际效果。如部分学校开设了家长学校并成立了临时家委会,但发挥的作用不大,没有成为家校共育的重要阵地。此外,对家校共育效果和质量的评价、监督及反馈机制尚不完善。
(五)家校共育缺乏相应技术的支持
传统的家校共育模式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持,沟通模式较为单一,教师主要通过电话或聊天软件与家长进行线上沟通。随着时代的发展,常规的线上沟通交流模式难以满足新型家校共育的需要。当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日趋成熟,教师可以利用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精准的分析和预测,为家校共育提供更加科学的数据支持和更多的可能性。
三、家校共育达成“四赢”的路径
新型的家校共育借助“双减”政策,建立了更加科学的家校良性循环和互动的教育体系,从而实现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在更深层次上的突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新时代教育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四赢”是指学校、家长、学生和社会四个角色实现共赢。学校应积极探索达成家校共育“四赢”的路径。
(一)学校主导,创新型家校共育模式
为发挥家校共育的主导作用,学校应积极构建家校社合作框架和家校共育的评价与反馈机制,搭建家校对话平台,开展家校共育系列活动,加强对教师相关能力的培养。
1.学校在探索中逐步形成校级家委会、年级家委会和班级家委会三级家委机构,建立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为提高家长的育人水平,组建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有计划的系统培训。主要途径有:定期进行家委培训、定期邀请知名教育专家为家长传道解惑、通过开展家长讲堂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为家长开展学生学法指导讲座活动、开展家长沙龙活动普及法律知识和校纪校规、对新生家长开展电子书包培训会以提升家长的信息素养、利用家校共育数字化平台对家长开展线上培训。此外,开设家庭教育咨询热线,由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心理咨询师、优秀骨干班主任和思政课教师组成的教师团队接受小升初衔接、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咨询。
2.整合多方资源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理念和家校共育知识。学校依托家校共育数字化平台对家长进行线上培训,将社会实践活动发布在该平台上,测评学生的活动成果,统计家长线上学习的情况。如我校的学生及家长已全部在家校共育数字化平台上完成注册,并且熟悉平台的使用。平台每周三、周四为初中生家长线上学习的时间,有全国知名教育专家作讲座,每周还会发布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
3.学校与时俱进,借助大数据和智能化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深度改革和创新,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创建新型家校共育模式。这要求教师对家校共育的理论和操作技巧进行深入学习,并能够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如我校在每学期开学前都会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每周班主任例会上进行家校共育的案例分析和经验分享,以此来提升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家校共育能力。为了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创建新型家校共育模式,我校对教师进行了系统化的“242”精准八步教学法的指导,并进行教育信息技术2.0的理论和技术学习。
4.开展校内外形式多样的家校共育实践活动。通过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校外亲子活动,校内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的节庆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5.学校定期设立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体验学生的在校生活,了解孩子在校的一天,包括上课、课间活动、午休、跑操等各项活动。在学期的不同阶段,学校根据年级和班级的不同表现和发展情况,召开全体或分层家长会,针对班情、学情和学生个人情况,与家长进行面对面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的成长情况,为学生的成长助力。此外,学校定期开展“家”期有约、同心共育的家访活动,家校的“双向奔赴”为家校共育架起了一座坚固而又温情的连心桥。
(二)家长增强责任意识,注重家风建设
学校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效率。家长应该更新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注重家风建设,培育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树立和传承优良家风,构建文明和睦的家庭关系。家长应该增强责任担当意识,提升家校共育的认同感,承担对孩子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的理念、方式和行为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家长还应该主动与教师和学校对话,增进沟通,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学校的未来发展。
(三)学生多元智能与个性化发展
学校根据大数据反馈,精准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长,组建学习小组和兴趣社团,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校外研学和校内社团活动,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多元智能与个性化发展。设置家校视频通话服务站,构建学生与家长对话平台,让学生能够实时对话家长,加强沟通。
(四)社会汇集多方资源,服务全面育人
“双减”政策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新的要求,为家校共育提供了政策保障。“双减”政策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单位的紧密配合,让其顺利落地。家校共育的良性发展,需要政策和社会多元化的支持,需要更多的资源、技术和活动平台,以最好地发挥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市直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相关单位应加大对学校的关注度,如教育主管部门指导“双减”政策的具体落实,公检法等部门每学期入校给学生进行普法宣传教育,社区和辖区民警协助学校进行家校沟通等,从而为家校共育的顺利开展和新家校共育模式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家校社三方都需要树立家校共育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学校要运用新的技术创新家校共育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家长要真正参与到学生的成长中,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社会则需要从政策、资源和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为全面育人提供服务。只有家校社三方密切配合,才能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让学校、家长、学生和社会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四赢”局面。
[ 参 考 文 献 ]
[1] 顾理澜,李刚,张生,等.“双减”背景下数字化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22(4):10-17.
[2] 滕洋.试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边界[J].当代教育科学,2022(2):17-24.
[3] 孙云晓.家校合作共育:中国家庭教育的新趋势[J].教学与研究.2021(2):113.
[4] 林春腾.社区家长学校课程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3(2/3):42-44.
[5] 李忠琼,黄海霞.厘清家校协同育人中各主体责任边界[J].人民教育,2019(22):27-29.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