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红色文化有效融入中学主题班会的路径探究
作者: 郭继红 骆俞茜[摘 要]永州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中学主题班会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素材。在平时要重视地方红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要创新融入方式,把地方红色文化有效融入中学主题班会,提高学生参与度;要创设地方红色文化教育情境,通过角色扮演、红色人物面对面、红色遗址参观考察等,提升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的接受度;要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地方红色文化信息量的增多,增强育人成效。
[关键词]德育;地方红色文化;主题班会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5)03-0076-04
主题班会是在班集体共同作用下,以训练学生行为、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向上向善品质为目的的活动。“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征程中形成的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道德品质教育资源。”[1]地方红色文化与学生学习生活空间距离较近,加之地方红色文化内涵丰富、感染力强、容易发掘,将地方红色文化与中学主题班会结合不仅可以丰富主题班会的内容,创新德育工作内容和模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弘扬地方红色文化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永州具有丰富而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如陶铸、蒋先云、何宝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敢为人先、不怕牺牲的伟大革命精神,李达故居、老山界等固化的历史文化密码,对开展中学主题思想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2]。本文以永州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及应用为切入点,探讨地方红色文化与中学主题班会的融合策略。
一、重视地方红色文化挖掘,丰富主题班会内涵
主题班会在中学德育工作中起非常关键的作用,其内容主题与组织形式对主题班会的最终教育效果影响较大。合适的班会主题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永州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本地学生与本地红色文化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挖掘切合学生理解实际,且能有效影响学生思想的地方红色文化,在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开展过程中尤为重要。教师作为主题班会的组织者,要在思想中重视地方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在平常生活和教学中有意识地去了解并收集可供主题班会利用的地方红色文化,特别是要对本学校附近的红色遗址心中有数,在使用这些资源时,能信手拈来。如在主题班会中组织红色人物精神学习时,教师要先明确李达、陈树湘、蒋先云、陶铸、何宝珍等人物的事迹能反映哪些学习主题,再最终确定符合本次班会教育的学习主题,这需要教师对红色人物的生平事迹及其教育价值有足够的了解和思考。此外,教师作为主题班会的组织者,可以通过查阅本地红色文化研究文献、与地方红色文化研究者进行学术研讨、考察本地红色遗址等方式,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课程资源,汲取红色文化营养,提升自身的红色文化素养,在思想上认同并接纳本地红色文化教育价值,并在实践中有意识地把其与自己的教育教学相结合,创新本地红色文化育人手段,丰富主题班会内涵。
二、创新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传统的主题班会以教师说教为主,这种“满堂灌”的形式已不再适用于中学德育。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中学主题班会,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合理开发利用地方红色文化,提升地方红色文化教育的成效。以永州红色人物精神学习为例,可以采用故事竞赛、小组讨论以及观点辩论等,推动学生主动参与,以使相关精神入脑入心。
竞赛法是指教师通过精心设置竞赛主题,使学生在竞赛活动中运用、巩固所学历史知识,开阔历史视野的方法[3]。通过故事竞赛法可有效提高学生在主题班会中的参与度,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与参与欲。如在开展“走进李达”主题班会时,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划分小组提前布置工作,要求每一小组选出一名学生参加李达故事讲述竞赛,其余学生共同完成网络资料搜集、书籍资料查找、故事内容确定、故事讲述排练等任务。学生通过对李达生平故事的查找,切身体会李达爱国为民的情怀,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初心和坚守,从而立志成才。
小组讨论法也是一种能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方法。如在开展“缅怀陈树湘烈士”主题班会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法。在小组讨论前,教师先布置任务,让学生了解陈树湘烈士的生平,知晓陈树湘烈士断肠自尽的故事。在开展主题班会时,教师首先提出问题:“陈树湘烈士为什么要以如此惨烈的方式了结自己的生命?”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派代表阐述自己小组的答案。讨论过程中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其中有些答案是错误的,这就需要教师整体把控学生讨论的过程,并进行正确引导,从而实现本次主题班会的教育目的,让学生认识到陈树湘烈士“绝对忠诚”的精神,以及“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崇高境界,为其成长汲取红色文化营养。
观点辩论法同样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在开展“读书是否有用”主题班会时,可围绕蒋先云烈士的学习故事进行“读书有用无用”的辩论。学生分正方与反方开展辩论。通过正反双方所列举的事例,学生可以学习蒋先云身上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精神,从而建立健全人格,不怕学习困难,将自我目标、社会需要融合在一起,为国献才。这里要注意的是,辩论中,结果不是最重要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永州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其融入主题班会的方式多样,但无论何种方式,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关键。推动学生自愿了解和领悟红色人物的故事与精神是创新地方红色文化融入主题班会的形式应坚持的重要原则。只有坚持这样的原则,主题班会中的一切设计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让红色精神,内化于学生之心,外化于学生之行,达到以红色文化育人、以红色文化铸魂的目的。
三、创设地方红色文化教育情境,提升学生接受度
氛围的渲染、学生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的认同度和接受度。要提高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的接受度与认同度,地方红色文化教育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地方红色文化教育情境既可以在教室内由师生共同创设,又可以利用校外红色教育基地直接创设。
在教室内开展主题班会时,教师可以利用自身语言,结合视听媒体资源,渲染氛围,将抽象的地方红色文化元素具象化并予以立体展示,再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创设地方红色文化教育情境,也可以让相关人物走进课堂,通过红色人物面对面,让学生感受地方红色文化的精神感染力,提升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的接受度。以蒋先云烈士事迹的学习为例。在开展主题班会时,教师可以先讲述蒋先云的事迹,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蒋先云的事迹改编成剧本进行排练,并以情景剧的形式在班会上予以展示。这种方式以学生的视角重构蒋先云的事迹,可以充分展现学生的才能。排演的过程也是学生对蒋先云烈士的精神学习和认同的过程。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引导者而不是旁观者,在前期的学生准备阶段,教师要把好质量关,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教师可以邀请当地的老红军、老党员进入课堂,讲述他们的革命故事,让学生和榜样面对面交流,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自我参与度和获得感,让地方红色文化更好地被学生接受。
主题班会的举行场地不要局限于教室内部、学校里面,可以拓展到校外红色教育基地,“只有深入红色教育基地,积极探索,亲身体验,才能更加真切地理解红色文化、感悟红色精神,才有可能把红色文化知识应用于实践”[4]。可直接利用党史纪念馆、烈士陵园、革命遗址、红色人物故居等校外红色教育基地构建地方红色文化教育情境,让学生实地感受地方红色文化,接受地方红色文化的熏陶。如开展以“重走长征路”为主题的班会,教师在征得学校同意的前提下,组织学生沿红军长征时在永州的行进路线前往小源会议旧址。徒步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唱红歌。到达目的地后,教师可以结合实地讲解小源会议召开的原因、召开的环境以及这次会议的影响。这样的亲身经历既可以让学生体会红军身上不屈的革命精神,又可以让学生更为深切地感受长征路上的曲折坎坷,潜移默化地对革命前辈产生崇敬之心,进而把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综上,通过角色扮演、红色人物面对面、红色遗址参观考察等创设地方红色文化教育情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静”的资源与“活”的情感之间无法联动的弊端,立足活动体验,变“静”为“动”,动静结合,促进地方红色文化活化,让地方红色文化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和认同,增强地方红色文化育人的实效性。要注意的是,角色扮演、红色人物面对面、红色遗址参观考察等活动在主题班会中的开展重点在于体验,徒步前往红色遗址是实践性活动,角色扮演、红色人物面对面是情感性活动。实践性活动与情感性活动的结合能促进学生接受和认同地方红色文化,增强地方红色文化育人效果。
四、丰富地方红色文化教育手段,增强育人成效
教育手段的丰富,可以有效增强教育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在知识传授中的重要作用逐渐被大众认可。近年来,微课、翻转课堂、微视频、多媒体等已广泛运用于中学教育教学,有助于增强中学教育教学成效。地方红色文化丰富,因而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展现地方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信息,对增强地方红色文化育人成效尤为重要。
中学生对图片、视频、虚拟场景等直观性知识呈现方式有极大的兴趣。部分教师在开展主题班会时,多以空洞的说教和苍白的文字呈现地方红色文化,但这样能展现的信息十分有限,影响了地方红色文化的育人效果。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地方红色文化,更多展现其蕴含的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主题班会说教色彩,提高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的接受度,增强地方红色文化育人成效。如在开展“学习蒋先云的精神”主题班会时,先播放蒋先云烈士的影视片段,通过直观的影视形象让学生熟悉这一人物,再进行讲解及资料查阅,以使学生掌握更多有关蒋先云烈士的信息,进而构建出一个立体的蒋先云烈士形象,更为直观地领悟蒋先云烈士的奉献精神。此外,还让学生编写、演绎蒋先云烈士的故事,将其录像并配音,制作成学习微视频,再选出其中的优秀作品上传班级或学校公众号。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一方面可以创作出更多的优秀地方红色文化学习视频,丰富地方红色文化育人资源,影响更多的学生学习和感悟革命先辈的奉献精神,增强地方红色文化育人成效。地方红色文化学习微视频的制作本身就是创意使用信息技术,充分展现地方红色文化,让地方红色文化入脑入心的过程。精美的地方红色文化教育课件通过直观的图片、精简的视频、优美的文字把抽象的文化知识变得具体、通俗、可视,可有效增强地方红色文化的育人效果。如开展“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主题班会时,可以红军长征过永州为例,教师先呈现永州地图,再以旁白的方式按时间顺序依次说明红军长征过永州时经过的地方,并穿插小视频用以介绍当地的地理风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红军当年行军的艰辛,学习革命先烈不怕困难、奋勇向前的精神。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红色文化的重视,地方红色文化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永州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为当地中学的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在中学主题班会中融入地方红色文化,是一种很好的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的方式。如何将地方红色文化创新融入中学主题班会,仍需进行进一步思考。一方面,地方红色文化研究者要开发出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文化资料,另一方面,传授地方红色文化的教师,需要提升红色文化素养,创新地方红色文化利用方式,着眼学生发展,解放思想,秉持科学态度选择并加工地方红色文化,以使学生传承红色基因,铸造红色体魄。更重要的是,全体教育工作者要形成相应共识,营造地方红色文化学习、红色精神传承的氛围,助推地方红色文化在中学生价值观塑造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忠宝.红色文化资源对新时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引领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6):52-55.
[2] 杨涛,张云芳.永州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四史”教育实践路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3(4):89-92.
[3] 郑林.中学历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4] 侯立庆.红色文化与中学德育渗透融合路径探索[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2(6):47.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