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优计划”建设背景下中职学校青年教师培养实践
作者: 刘永云
[摘 要]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补充力量。文章针对中职学校青年教师自身发展和学校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科学指导制订成长规划、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平台、健全青年教师考核激励机制、聚焦“双师型”教师培养五个路径,落实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为学校发展夯实教师队伍建设基础。
[关键词]中职学校;青年教师;培养实践;“双师型”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5)03-0095-04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指明了前进方向。《意见》提出以中等职业学校为基础、高职专科为主体、职业本科为牵引,建设一批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2023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办公室印发关于征求《广西优质中职学校和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加强师风师德建设,以“四有”标准打造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2023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印发《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开展广西优质中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方案修订备案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成立优质中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优计划”)组织机构,建立完善有关管理制度,统筹推进“双优计划”。《通知》明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一项重要建设领域。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双优计划”的开展,学校对优质教师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双优计划”是提升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抓手。青年教师是师资队伍的重要补充,探索青年教师的培养途径是“双优计划”建设的应时之策,也是长久之需。
一、青年教师发展现状与培养存在的问题
这几年职业教育发展迅猛,各中职学校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大青年教师的引进、培养力度。青年教师的成长速度影响着学校的未来发展。以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为例,目前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195人。其中,25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占19.49%,26~30岁的青年教师占47.18%,31~35岁的青年教师占33.33%。教学年限为1~2年的青年教师占19.69%,教学年限3~5年的青年教师占51.3%,教学年限6年以上的青年教师占29.74%。学历结构情况:大专学历的青年教师占3.59%,本科学历的青年教师占84.62%,研究生学历的青年教师占11.79%。青年教师是中职学校的重要有生力量。无论是专任还是外聘教师,青年教师的学历普遍较高、知识功底较扎实,他们怀着对教育的热情,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青年教师发展现状
1.青年教师的职业态度
新时代,中职教师的职教理念和职教情怀事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关键性问题。我校针对青年教师做了一个调查,调查数据显示,52.31%的青年教师的职业态度是“热爱,愿意终身从事教育事业”,28.72%的青年教师的职业态度是“比较喜欢,愿意努力”,16.41%的青年教师持“有机会,可能重新选择”的态度,还有2.56%的青年教师表示职业态度尚不明确,具体见表1。
综合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青年教师职业道德表现是良好的,但也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职业理想不够明晰、坚定,责任心不够强,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首先,在职业心态上,有超过半数的青年教师是因为热爱教师这个行业而从事这个职业的;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认为教师工作稳定,但工作积极性易受薪金待遇和社会地位心理落差的影响,利益化的就业观对青年教师的职业心态产生了影响。其次,在职业认可上,因对职业教育缺乏深刻理解,部分青年教师对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中职学生认可度一般,只着眼于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对教育教学工作研究不深入,缺乏职教情怀。最后,部分青年教师对岗位的适应转换较慢,言行举止不够规范,忽略了对学生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可见,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需要加强,职业素养、责任意识都需进一步提高。
2.青年教师对教科研的认识
教学立校,科研兴校。部分青年教师对教科研存在认知偏差,这是限制青年教师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问卷调查发现,98%的青年教师认识到教科研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却不知道如何有效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主要体现为:有些青年教师知识结构较单一,对专业科研动态把握不准,缺乏有效处理教学信息和科研总结的能力。部分青年教师对教科研认知片面,不了解如何从真实的教育问题中寻找科研方向,处理不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有些青年教师为了职称搞“职称科研”,重比赛、轻教学,科研缺乏理论和实践支撑,缺乏认知高度。青年教师要想成长为优秀教师,必须经历教学实践,要在教学和科研中不断摸索、沉淀。
(二)青年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青年教师发展规划的科学指导
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传统的培养方式讲座不少,但却容易流于形式,培训内容与青年教师需求脱节。缺少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的培养模式影响了青年教师的培养效果。为进一步了解青年教师的个人职业发展目标,我校做了一个个人职业发展目标的调查。调查显示,70.26%的青年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的目标从高到低分别是教学名师、行政领导、优秀教师;29.74%的青年教师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尚不明确。这部分青年教师需要学校提供相关的职业发展指导和培训。学校要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科学指导青年教师制订职业成长目标和个人成长规划,明确青年教师的发展方向,提高培养质量。
2.缺乏健全的青年教师评价考核机制
“双优计划”是一项长期工程,科学健全的考核机制是“双优计划”的保障。没有配套科学的优胜劣汰机制,教师的成长就会缺乏动力。现实中,不少学校评价机制侧重于教师的科研能力,忽视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细化考核和认定,教学评价和科研评价体系脱节,违背了“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思想。有些学校的激励措施还停留在文件层面,落实不到位,缺乏相关保障措施,不利于青年教师的个人成长。
二、“双优计划”建设背景下中职青年教师培养路径
“双优计划”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能力的重要举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治学兴校之本。青年教师作为师资队伍中的新鲜血液,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的快速、高质量发展。开辟打造高质量、高水平、“双师型”青年教师团队的培养途径,这对提高教师队伍总体质量,推动中职学校内涵式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强基铸魂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对做好老师提出四点要求: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其中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均是从师德修养层面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建设一支理想信仰坚定、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青年教师队伍,对职业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要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学习指导,定期开展“立基铸魂”师德师风专题学习、党史学习教育,组织青年教师签订《师德承诺书》,每学期坚持对师德师风进行考核。开展“三个一”系列活动,即每周一次政策法规集中学习、每月一次师德师风主题学习、每年一次教育基地研学(或区域共建活动),这些活动使青年教师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
二是推动青年教师构建先进职业教育观念,定期开展现代职教理念学习活动。要让青年教师认识到,现在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改革攻坚的关键节点,青年教师应聚焦“提高质量、提升形象”的任务,培养教育情怀,开阔职业教育视野,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要深化青年教师职业底色,夯实青年教师职业教育工作基础,加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如成立名师工作室,建设“立德树人,全面育人”领跑圈;开设“蓝青培育”讲堂,培养青年骨干教师,以此推动全体教师教育观念的提升;打造“梯队实施,共同进步”生态圈,实现师德师风教育与职教理念建设同频共振。
(二)科学指导制订成长规划,促进青年教师多元成长
中职学校应扮好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增强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意识,根据青年教师的个体差异将培养目标细化,“分层进阶,分类发展”。指导青年教师合理制订成长规划,把发展方向和培养的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让目标落地,使计划具有可操作性。实施发展学分制,建立成长档案,实时跟踪,及时检验。指导教师制订成长十五年规划,提出“四格”培养要求:入格、升格、风格、雅格,层层递进勾勒出青年教师成长曲线图。
入格:教师教龄1~2年,属于适应期的培养。要求新到岗教师一年入门,过好常规关,具备教学基本功,“一话二字”(普通话、钢笔、粉笔字)要求全部达标。
升格:教师教龄3~5年,属于成长期的培养。这一阶段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锤炼,要求他们尝试教学创新,参与技能竞赛、教科研实践等,从而提升教学能力,逐步成长为教学能手,树立教科研整体观,并尝试通过“双师”认定。
风格:教师教龄6~12年,属于成熟期的培养。这一阶段要求青年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精英教师,在工作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各方面都游刃有余。
雅格:教师教龄在12年以上,这一阶段应促进青年教师向名师转变,努力成长为专业带头人,在校内带新人、出成绩,在校外树品牌、做研究。
指导青年教师明确以上四个阶段成长目标,明晰青年教师→“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的培养路线。
在入格和升格阶段,明确“六个一”任务:做好一次岗前培训,上好一节公开课,读完一本教学书籍,写好一篇教学反思,参与一次教改项目研究,主持一次教育教学活动。师德师风要跟踪考核,听课赛课、教学实践、科研带赛、考核评价等都要建档入库,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学校应定期指导考核,科学评估,动态调整,及时改进青年教师的成长计划和培训计划。
(三)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平台,助力青年教师素养提升
第一,紧抓业务平台,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定期开展教学主题研修和微格培训。通过“蓝青工程”、名师垂范、先锋引领等方式,以学校骨干教师、教学名师、技能大师等作为头雁,构建头雁引领示范场,将学校的文化代代传承。以“蓝青工程”为例,我校为入职未满3年的青年教师制订“蓝青工程”计划,为期3个学年,同时选配导师,一对一精准指导。通过课堂教学观摩、实训课指导、企业实践等,不断规范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第二,抓实学习平台,夯实青年教师教学功底。我校定期开展教学基本功、公开课比赛,依托课改论坛、科研沙龙等平台,为青年教师提供展示自我和与同行交流的机会;通过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和区内外各种培训,拓宽青年教师的培训渠道。第三,抓强实践平台,练就过硬本领。围绕产教融合进行校企合作、跨界合作,打造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双师”实训基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中心、学校社会服务基站等场所,为青年教师提供教学、实践双链发展的机会,助推其成长成才。
(四)健全青年教师考核激励机制,激发青年教师成长动力
良好的考核激励机制是有效激发青年教师发展的内生动力。我校依托教师发展大数据中心,综合教师师德、教学、研究、服务等数据,精准绘制教师个体成长的“画像”,让青年教师对比标准进行自我诊改,提高成长获得感。健全青年教师考核机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健全学校教师师德师风考核标准,将师德师风考核放在首位,以学期为周期开展评价。二是细化青年教师考核认定标准,提高指标细化度和精确度,制订青年教师在不同培养阶段、不同层级的表现认定标准,分基础性、发展性、成效性指标,形成量化表。比如,在“蓝青工程”实施阶段,要求青年教师在培养期间完成《青年教师成长要求量化表》上的指标任务,用数据体现青年教师培养的成果和青年教师的成长。三是考核评价要把握好科研和教学之间的平衡,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做法,进一步明确教学与科研的业绩范畴和权重,适当加大对教学的奖励,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评价内容。同时构建学生、教师、督导、企业四方评价主体,形成“四维度三进阶”多元评价机制,将师德师风、教学效果、教科研业绩、“双师型”教师认定、学生评价、社会服务等纳入评优推先、职称晋升和绩效分配指标的考量中,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上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健全培养、考核、激励三位一体机制,激发青年教师成长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