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探结合教学法下中职思政课教师角色转变及新型师生关系构建

作者: 夏小越

学探结合教学法下中职思政课教师角色转变及新型师生关系构建0

[摘 要]文章针对传统中职思政课教学中教师的定位和师生关系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运用学探结合教学法转变思政课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师生关系,通过课前做足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现状做学生兴趣的引导者;课中做好解惑答疑,提高学生兴趣;课后落实跟踪指导,给予学生鼓励的措施,建立“互动、互助、共创、共享”的新型师生关系,为进一步改善、优化中职思政课师生关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思政课;师生关系;学探结合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5)03-0091-04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内容,中职思政课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讨的学习过程”,是以“培育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为主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作为上好思政课的关键因素,对课堂教学应具备主导、主控的能力。探究如何在思政课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升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成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中职思政课亟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容易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

中国自古以来便拥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因过于强调“尊师”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民主性和平等性[1]。在传统的师生互动模式中,教师拥有话语权,教学过程往往以教师的“填鸭式”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特别是在思政课这一政治性、理论性和思想性都很强的课程中,学生多处于“被灌输”“被说服”的单向接受状态[2]。中职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波动幅度较大,如果教师一味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容易引起学生“不听”“不信”“不服”等逆反心理。同时,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容易忽略学生主观意愿的表达,课堂缺乏互动交流;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无法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师生关系容易呈现出紧张对立的态势。

(二)教育理念的更新要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职思政课建设,2020年教育部更新了《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2023年9月,新版中职思政课统编教材开始在全国各类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投入使用,并在2024年秋季学期实现使用全覆盖。新课标、新教材进一步阐明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由原来的“知识本位”向“核心素养本位”转变,教学目标由原来的“知识传授”向“立德树人”转变,教学方式由“一言堂”向“多元化”转变。在信息化高速发展和科技水平跨步提升的推动下,时代赋予了教师更多元化的职责和更丰富、更具挑战性的角色,教师不应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解说员。充分激发思政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以适应新课标和新教材背景下的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三)新型师生关系是上好中职思政课的重要因素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实施了诸多创新措施。“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这一重要论述深入分析了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的关键作用。在思政课教学中,想要实现学生对思政课理论知识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关键在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其中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欲事立,须是心立。”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不喜欢、不认同等负面情绪,会直接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成效。因此,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政课教师而言,建立友好、信任的师生互动关系尤为关键。

二、学探结合教学法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手段

(一)新型师生关系的内涵

所谓新型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在教育互动中追求师生平等、师生相互尊重、深入理解、高度信任以及携手共进的友好关系[4]。它成功克服了传统教育模式下常见的心理隔阂问题,促进了师生间的无障碍交流。此外,它还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下信息传递的单向性,倡导信息的双向流动与交互,从而打造出一种更加理想、充满活力的师生关系。

(二)学探结合教学法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分析

学探结合教学法,即“课堂理论讲授+微课题导行+实践基地探究”一贯式的教学方式,它融合了讲授法、议题式教学法[5]、合作探究法、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全过程环环相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与教师共同探索。通过这种方法,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者,而是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和知识的建构者。

在学探结合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从教学主体、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成效等多个关键维度,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以“微课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线索任务,通过案例分析、“议题链”引导、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讲准、讲深、讲透理论知识。同时结合课前、课后实践任务,拓展思政课课程内容,提升教学影响力。这种教学策略提高了教师在课上、课下与学生交流的频率,丰富了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形式,加深了师生的相互了解,激发了师生共同进步、共同奋斗、共同成长的情感,从而构建了“互动、互助、共创、共享”[6]的新型师生关系(见图1)。

(三)学探结合教学法在师生关系中的作用

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注重知识的单向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成为被动的听众,缺少表达交流的机会。久而久之,他们习惯于沉默,不再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学探结合教学法倡导双向沟通、协同合作、探究实践等多样、多元、多向的互动交流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手段的高效运用,推动了思政课教学的转型,实现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奔赴和共同成长。

这种教学法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思政课的满意度,增强了教师对新型师生关系的理解和实践能力。学探结合教学法对构建中职思政课平等、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为中职思政课的现代化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参考。

三、在学探结合教学法中推动教师角色转变及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在学探结合教学法中,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定位尤为关键,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解惑者和陪伴者[7]。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各阶段的精心准备和有效引导,对构建中职思政课的新型师生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探结合教学法下新型师生关系的实践途径如图2所示。

(一)学生兴趣的引导者:课前做足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现状

思政课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和资料的整合者,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成长动态。教师应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寻找与学生兴趣相契合的切入点。学探结合教学法提倡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问题探讨中寻找答案,教师则在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课前,教师需要精心挑选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实践价值紧密相连的案例,设计“微课题”任务,这些案例要既能反映思政课程的核心内容,又要体现价值判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对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背后的理论支撑、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然后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此外,教师还需收集相关教学资源,以确保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和探索”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收集“近代以来,我国的封建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了哪些探索,结果如何?”的资料,思考并探讨“为什么我们最后选择了社会主义?”这一“微课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负责布置任务和提供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自由组队完成,并按要求在课上汇报探讨成果。这种化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究的教学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学生思想的解惑者:课中做好解惑答疑,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探结合教学法中,教师不是游离在教学活动外的“甩手掌柜”,而是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的解惑者。教师要协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题,并引导他们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知识探索者,以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和应用。

课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尊重他们的观点,引导他们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合作讨论[8]。教师需要以平等、开放的态度参与学生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堂上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反应和讨论进程,灵活调整教学方向,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学探结合教学法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学科素养和广博的专业知识,还要准确把握理论学习的核心,锚定合作研究的目标。在学生进行“微课题”探究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一起澄清概念,挖掘案例或任务背后的深层逻辑,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用生动的实例进行解析,帮助学生从多维度理解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他们主动寻找答案的习惯。在学探结合的过程中,寻找与“微课题”相关的现象或问题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教师要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积极思考,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来寻找答案。

在解决学生的学习困惑时,教师应强调过程教学,而非单纯地以结果为导向,同时认真倾听学生的提问并耐心解答,鼓励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学习。此外,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中互相学习、共享知识,帮助他们在知识探索过程中建立互助互信的友好关系。

(三)学生成长的陪伴者:课后落实跟踪评价,给予学生鼓励

新课标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是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和知识的解惑者,更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这种角色的转变意味着教师不再仅仅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而且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共享者,他们与学生一起探讨、共同成长。教师的参与性不仅体现在学探结合教学法的实施中,而且表现在他们对学生成长的关注和陪伴上。

课后,教师需要对课堂活动进行反思,评估教学效果,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并讨论在议题探究中的收获和困惑,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在评价学生时,教师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更应重视他们在合作、批判性思考、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成长。多元化评价体系能够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深化新型师生关系。

在学探结合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利用实践探究活动,以“微课题”为指南,积极引导学生在实践研学基地开展学习,以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和实践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陪伴者,应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让思政课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思政课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在议题讨论后的思考与行动,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时刻与学生共享知识、共享困惑、共享进步,这样的师生关系既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和探索”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周末或节假日时间参观当地的红色教育基地——邓颖超纪念馆,并给学生布置参观实践的任务,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道理的领悟。

四、结语

教师在学探结合的教学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多元的,他们需在课前制订教学策略并精心设计议题,在课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后反思教学效果并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全程参与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构建平等、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助力实现中职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良好人际交往能力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中职毕业生。

[   参   考   文   献   ]

[1]  宁宁.浅谈思政教育体系下构建新型师生关系[J].管理科学文摘,2008(Z1):102-103.

[2]  刘晓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J].科教导刊,2022(8):68-70.

[3]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实践(党的教育版),2020(9):4-11.

[4]  常虹虹.新型师生关系的必要和构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160-161.

[5]  曹晶.核心素养导向下议题式教学在中职思政课的有效推进研究[J].世纪桥,2024(5):76-78.

[6]  梁明伟,王媛.核心素养视域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J].教育导刊,2024(2):5-12.

[7]  张卓.基于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的思政教育变革与创新[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75-78.

[8]  王守纪,杨兆山.以尊重为核心的现代师生关系及其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5):34-37.

(责任编辑    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