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模式研究

作者: 梁春梅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模式研究0

[摘 要]教学评价是引领教学的方向标。文章基于对理论来源和现实依据的分析,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模式,提倡将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在具体实践中,评价者应将诊断性评价摆在首位,坚持教、学、评一致性原则,注重教学后的实践性评价,通过系列评价量表观察和评价师生的关键行为表现,以此精准反馈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和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5)06-0038-04

一、研究背景

(一)理论来源

1.基于课标评价理念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本文简称课标)提出,评价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着重评估学生解决情境化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反映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1]。课标是教学评价开展的重要依据,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模式的构建指明方向。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根据课标对教学评价的要求,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模式,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2.源于布鲁姆教学评价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把教学评价分为三大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指在课前为了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困惑等情况进行的评价,能为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提供依据。形成性评价是指对教师、学生在课中的表现进行的评价,其目的在于了解教与学的效果。终结性评价一般在课后进行,目的是了解该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本研究以布鲁姆教学评价理论为依据,强调把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并在教学评价中坚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

(二)现实依据

1.教学评价标准尚未健全

教学评价标准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准绳和标尺,在教学评价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当前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时会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这样不利于评价者对教学进行相对全面、科学、理性的分析。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基于多维分析划分可操作的量化等级,制定健全、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

2.教学评价缺乏整体设计

当前,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注重课中评价,忽视课前评价。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就无法精准把握学生的学情并基于学情作出下一步的教学决策,从而影响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因此,要构建和完善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诊断、调节、反馈和激励作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3.教学评价方法传统单一

通过实践调研发现,即使在当前核心素养大背景以及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影响下,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仍忽视在教学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评价,习惯采用纸笔测验的形式进行评价,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的评价。显然,仅仅采用纸笔测验的形式,难以测量学生的思想、情感、品格、综合能力的真实情况,更难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基于相关理论研究与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中出现的问题,笔者围绕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教学环节,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模式进行探究,并形成了由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组成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模式。该教学评价模式对课前、课中、课后进行一体化评价设计,致力于实现课前精准把握学情、课中精准教学、课后客观评估教学实效,促进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地,使高中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乐学、教师乐教,极具生命力的课程。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模式的设计

(一)内容介绍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模式(如图1)主要分为三大步骤。第一步“课前:诊断性评价”,评价者可根据问卷、导学案和教学设计等进行评价。第二步“课中:形成性评价”,评价者能直接从课堂教学中观察教师、学生的表现,并根据观察结果进行评价。第三步“课后:终结性评价”,评价者则需要综合第二步的观察结果以及根据学生在书面测验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最终的综合性评价。

(二)教学评价模式分析

1.将诊断性评价放在首位

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策略选择的落脚点。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将诊断性评价放在首位。教师可在课前通过问卷调查或者询问、访谈的方式,诊断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认知起点,了解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素养等方面存在的困惑以及学生已有的经验。教师只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才能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如图2)。

2.坚持教、学、评一致性原则

该教学评价模式坚持教、学、评一致性原则,强调评价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是与教学融合在一起的,评价过程不仅是对教的评价,还是对学的评价。评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教与学之中。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评价量表对教师和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与评价,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为教师的专业成长赋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基于此,笔者认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应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为核心,是教师进行教,学生进行学,以及对教与学进行评的活动。教的活动、学的活动和评的活动都共同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这三项活动彼此推动、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如图3)。

3.注重教学后的实践性评价

德育的本质是实践,思想政治课的根基在于实践。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应注重实践。本文所讲的实践从广义上来说包括纸笔测验和社会实践活动两种方式。教师可以设置书面的实践(如纸笔测验),通过学生在测验中的答题正确率、解题思路和答案组织情况,了解学生对必备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其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也可以设置社会实践(如社会调查、专题访谈、志愿服务、职业体验等),对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的思维力、判断力、社会参与力等进行综合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图4)。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对学科内容的学习效果,而且要评价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要把实践看成学生获得正确认识的来源,而且要把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作为检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标尺。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模式的应用

进行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核心的教学评价并非易事。本文以课标中的学业质量水平为依据,提出在课前使用学情调查量表进行诊断性评价,在课中使用教学观察量表进行形成性评价,在课后使用实践观察量表进行终结性评价。只有设计系列化的评价量表,评价者才能真正找到教学评价的正确方向和发力点,才能找到撬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支点。

(一)课前诊断性评价看学生

学情分析是教学的起点,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可在课前导学案中设计“AKTP”学情调查量表(如表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预习态度、知识掌握、思想困惑和实践经历四个方面做好学情记录。教师在课前通过“AKTP”学情调查量表的数据信息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为精准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科学选择教学策略提供重要依据。

(二)课中形成性评价看表现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人的内在品质和能力,不可直接测量。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执行具体任务,并通过他们在执行任务中的行为表现评价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为此,笔者设计了“ISALC-PET”课堂教学观察量表(如表2),以评价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其在议题设计、情境创设、活动设计、言语教态、素养落实等方面的表现是重要的评价内容;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其在课堂参与、语言表达、思维亮点等方面的表现应在评价中凸显。

(三)课后终结性评价看效果

学科知识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以纸笔测验作为终结性评价手段来考查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情况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发生了变化,从考查知识转向考查能力,从考查解题转向考查解决问题,从考查做题转向考查做事、做人[2]。在这种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进一步创新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使其契合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为此,笔者设计了“KAC-KTA”测验评价量表(如表3),不仅关注学生在测试中的答题正确率,还关注学生在测试中的解题思路和答案组织情况,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基础。

课后的社会实践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真实的情境和广阔的空间,是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社会实践大课堂。但是,由于应试压力和各种主客观原因,课后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时会流于形式,暴露出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后实践环节存在两大短板:一是未能实现知识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二是没有具体的可量化的评价标准来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和衡量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基于此,笔者设计了“DOE-PAES”课后实践活动体验评价量表(如表4),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走入社会实践大课堂,并在实践中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与检验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致力于研究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模式,通过设计评价量表,阐明其具体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评价者凭借主观经验实施评价的问题。当然,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努力。同样,建立能够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机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深入开展研究与实践。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勇担时代使命,探索更多科学的评价量表和评价方法,以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