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综合实践作业中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力量

作者: 赵静华

[摘 要]当前的综合实践作业存在无法满足学生身心成长需求,进而影响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问题。文章基于学生在综合实践作业方面的需求,对多元化的综合实践作业形式和便捷化、信息化的作业评价体系进行探索,以在综合实践作业中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力量,使学生在完成综合实践作业的过程中锻炼综合能力和提升道德品质,进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程;综合实践作业;德育力量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5)06-0042-03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双减”政策的落地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减”政策强调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旨在解决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这一顽疾,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导学生通过综合实践作业获得生活化、社会化、实践化、情境化、多元化的德育体验,可以有效提升德育实效,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力量。

当前,部分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依托每周的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等,以及结合各种节日活动开展的。这样开展德育工作虽然符合相关工作要求,但有时会流于形式,未能走进学生心里。而且部分学校只让优生参加活动,真正参与活动的学生群体范围有限。此外,以说教的形式开展德育工作,容易使学生产现厌倦心理,影响德育实效。

基于此,笔者对所在地区共10所中学的学生进行了德育方面的抽样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如下:

1.你回家会干家务吗?

A.会                  B.不会

2.你有没有给家长洗过一次脚/按过一次肩膀/捶过一次腿?

A.有                  B.没有

3.在获得别人帮助时,你是否会当面道谢?

A.是                  B.否

4.你在家里是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A.是                  B.否

5.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

A.知道              B.不知道

6.你会不会在周末打扫、整理自己的房间?

A.会                  B.不会

7.在学校德育综合实践作业方面,你还有什么诉求或者好的建议?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2%的学生回家不干家务;97%的学生没有给家长洗过一次脚/按过一次肩膀/捶过一次腿;67%的学生在获得别人的帮助时不会当面道谢;81%的学生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体谅父母的艰辛,缺乏感恩意识;6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91%的学生不会在周末打扫、整理自己的房间。此外,在问卷调查中,笔者也收到了学生在学校德育综合实践作业方面的一些珍贵的建议,比如,多一些考察、参观、志愿服务类的作业;多一些形式新颖的作业;作业的主题能更加丰富;少一些手抄报作业,多一点手工实践作业。

通过问卷调查,笔者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忽略学生的心理成长需求和身心发展规律,导致部分德育活动看起来很热闹,但活动结束后无法对学生产生持久的积极影响。此外,德育内容较为单一,德育方法缺乏创新,德育实践活动相对较少,也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长缺乏德育方面的科学方法,或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都可能导致家庭德育实效大打折扣。就社会大环境而言,当前社会上存在一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信息,如果缺乏家长的有效监管,学生有可能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基于上述问卷调查和当前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笔者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和内容,探索如何在综合实践作业中更好地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力量。

一、构建“作业超市”,聚焦多维发展

笔者根据前期的调研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综合实践作业,构建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的“作业超市”。根据不同主题,“作业超市”中的作业可以分为以下五大类。

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主题的德育作业:设计一份学习计划,根据完成情况做好记录与总结;参加一次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和谐贡献力量;在班上做一次关于好人好事的调研,并做好记录,形成总结报告;周末在家里为父母做一次饭。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主题的德育作业:观看关于青春期的科普影视作品,撰写以“青春·成长”为主题的日记或随笔,了解和关注自己在青春期的身心变化,感受自己的成长历程;开展以“社会中的我”为主题的小组讨论,或组织情景剧表演,进而认识个人与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参观以公共卫生事件、战争等为主题的展览,感悟生命的美好,增强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观看与历史名人成长历程相关的影视作品或者阅读相关书籍,感受他们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强自身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

法治教育主题的德育作业:观看宪法宣誓的视频,感受宪法的权威,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开展“模拟法庭”,通过“零距离”观摩、沉浸式体验,接受法治教育,树立法治观念;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或者观看相关视频讲解,用其中的条文分析身边发生的维权事件;走进村委会、居委会,了解基层民主制度;组织开展以“远离违法犯罪”为主题的角色扮演或情景剧表演活动,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参观网络信息安全相关的展览,并就自己的感悟和收获与其他同学分享交流;当一次环境保护志愿者,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题的德育作业:搜集一则中华传统美德故事,阐述故事所体现的传统美德,以及今后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这种美德;选择一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剪纸等),进行创作,并简明介绍创作的灵感来源、所运用的传统元素以及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选择一个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搜集其起源、习俗,写一篇关于该传统节日的介绍词;阅读一本经典书籍,如《论语》《道德经》《大学》等,并在班上的读书交流会中与同学分享自身的感悟。

革命传统教育主题的德育作业:选择一本中国革命历史书籍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并撰写一篇读书笔记;选择一部有关中国革命的影片进行观看,感受革命先烈的精神,并撰写观后感;选择一个革命遗址进行参观,感受革命先烈的爱国情怀,并撰写一篇活动体验报告;参加“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主题演讲赛,撰写一篇演讲稿。

以上德育作业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且内容丰富,主题多元化。一方面,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想做的德育作业,体现了作业的自主性、灵活性,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完成综合实践作业的成就感,进而有效促进学生多维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和家长可以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给予支持和指导。

二、汇聚多方力量,提升德育实效

综合实践作业在实施和完成过程中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力量的支持,以提升德育实效。

首先,要完善教师德育专业化发展的支持体系。在实施综合实践作业的过程中,教师是关键的一环。教师德育专业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可通过建立健全教师德育专业化发展机制,细化学校层面的德育专业化发展方案,并组织教师学习全国各地的德育作业优秀案例和德育实践案例,全面提升教师的德育综合实践能力。

其次,要建立健全协调沟通机制,全面构建社会、家庭、学校多方协同育人新局面。各方要充分发挥自身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优势,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牵头下,社区居委会或村委会、学校、社会公益机构等多方联动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德育资源共建共享、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德育实效最大化。社会层面要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如为德育综合实践作业的实施提供场所;教育主管部门要提供机制保障和政策保障,协调各方配合开展学生的德育工作;学校要明确德育综合实践作业的细则和实施过程,提供相关支持,确保德育综合实践作业有效实施;家庭要做好德育综合实践作业的督促、跟进工作,保障德育实效。

最后,要关注德育综合实践作业的主体——学生。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秉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和宗旨,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出发点,扎实、有效地推进德育综合实践作业的实施,让学生从中受益。

三、依托线上平台,建立“德育银行”

德育综合实践作业是一个庞杂的工程,牵涉多方主体,在实施时具有多样化、细碎化的特点,如何将学生的德育综合实践作业更好地收集、记录起来,并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是部分教师面临的难题。

教师可以依托现代互联网技术,构建“互联网+软件+德育”的德育实践平台,建立“德育银行”,形成模拟银行收支模式、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德育评价体系,构建“学校—政教处—班级—教师—学生”分级管理模式。“德育银行”借鉴银行的存款、取(借)款模式,根据学生的美德善举或违纪行为存储、扣减“德育币”。学生可以定期依据“德育币”到“美德超市”兑换奖励,以此激励学生规范日常行为,进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建立“德育银行”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完成德育综合实践作业的积极性,并为学校层面的德育评价提供技术支持,进而提高德育实效。因此,教师要积极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探索“线上+线下”的德育综合实践作业实施模式和德育工作模式,更好地发挥综合实践作业在德育方面的作用,让德育工作更加便捷、高效。

四、关注多元价值,回归教育本真

德育评价是一个包含多元价值的活动。在实施德育综合实践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实施的过程、主体及评价的质量,将德育综合实践作业的评价主动权还给多元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学生、家长、教师、学校领导、社会人员等评价主体在评价方法和侧重点上都有所差异,因此,通过多元主体建立起来的评价体系更加客观和立体,更能全面反映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效果。

此外,教师要采用体现人文性、科学性的综合实践作业评价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团队协作能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不断进步。

德育工作要回归教育的本真。教师要避免德育综合实践作业流于表面,导致学生疲于应付,却没有多少收获。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保持教书育人的初心,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开展德育工作,回归教育的本真。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作业的实施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作,要在开展广泛调研、明确学生真正成长需求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化的作业形式,联合多方力量,从而有效确保这项工作的实效性,在综合实践作业中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力量。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薛珍宝.“双减”背景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2022(34):196-197.

[3]  蒋永丽.小学高年级德育综合实践作业设计研究:基于北海市地方德育课程实践探索[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3.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