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数字博物馆资源的初中历史探究学习活动研究

作者: 单艳霞

[摘 要]博物馆承载着人类文明发展史,其教育功能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博物馆资源越来越丰富,服务对象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数字博物馆资源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核心素养的提高。文章将数字博物馆资源与WebQuest模式相结合,设计并介绍了完整的历史探究学习活动案例,从而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数字博物馆资源;初中历史;探究学习活动;WebQuest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5)06-0045-04

数字博物馆是一种综合应用虚拟现实和数字化等技术,集展示、教育和科研等服务于一体的信息服务系统。将数字博物馆资源融合在初中历史探究学习活动中,实现校内教学活动和校外社会资源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中,数字博物馆的图文类、视听类资源以及虚拟展厅等功能都可以作为初中历史探究学习的有效资源。但从实践角度看,目前国内数字博物馆资源与中学历史教育的结合程度不高,其历史教育功能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基于此,本文从多角度探究如何将数字博物馆资源融入初中历史探究学习活动,以推动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数字博物馆资源在初中历史探究学习活动中的价值

(一)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

博物馆作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是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也是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但由于时空限制、学校组织困难等因素,初中学生集中前往博物馆参观学习的机会不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博物馆应运而生。相较于传统的实体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学习者不再囿于“馆墙”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数字平台获得详细直观的展品信息。同时,数字博物馆以其系统化、网络化等特点,为学生提供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的学习平台,支持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主题,并合理安排学习活动,使学生沉浸式地进行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同时能为教学改革提供新的路径。

(二)提供丰富的史料资源

在设计历史探究问题时,史料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抓手。但因为寻找契合不同探究主题的史料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部分教师会参考和借鉴教辅资料和优秀教师课例中的史料,而较少挖掘新的资源。数字博物馆能提供一种非实体的网络展示环境,它利用多种信息载体和传播媒体,通过电子文本、音频解说、视频资源以及虚拟场景的重现,尽可能地还原历史事件,极大地丰富了历史教学的资源库,可以更好地满足历史探究学习活动对文物史料的需求。目前,国内有些网站对数字博物馆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如“百度百科博物馆计划”中收录了700余家数字博物馆的资源,并设计了展览专题和博物馆日历等模块,不仅能为线上参观者提供极大的便利,还能作为史料资源的大型移动平台。

(三)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探究学习作为一种促进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性,能有效使教学的重心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转变学习方式不仅需要方法的保障,还需要合适的环境和条件。在初中历史探究学习活动中融入数字博物馆资源,能让学生在数字环境下对探究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从而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提高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四)助力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也走入了核心素养的时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方面。在融合数字博物馆资源的初中历史探究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围绕探究问题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如搜集资料、分析研读和解释归纳等。在此过程中,数字博物馆资源以多种形式呈现了以时间和空间为纵横坐标的完整历史进程,将史料中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理解历史,构建时空观念。此外,数字博物馆资源能够缩短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能使学生运用唯物史观把握社会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厚植家国情怀,培育历史核心素养。

二、数字博物馆资源在初中历史探究学习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旨在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建立起积极的情感态度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数字博物馆存储了大量数字化的文物资源,其中包含历史事件的背景、脉络和结果,能给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体验。在开展探究学习活动时,教师可以选择某个能激起学生情感共鸣的事件作为切入点,然后借助数字博物馆中的虚拟展厅和图文视频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鸦片战争”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从鸦片战争博物馆官网的“全景展厅”中选取符合教材内容的部分场景作为导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二)依托资源设问导学,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学习活动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更容易进入教学情境中感知历史事件,明确学习方向,实现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学习。探究问题可以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探究学习的特点等事先确定,也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确定。在设问导学的过程中,数字博物馆资源能够提供丰富的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宋代经济的发展”一课为例,教师提供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平台,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任务:(1)小组合作寻找3~5件宋代的瓷器文物和丝织品文物,在对细节进行观察和对相关信息进行研读后,选择一件最欣赏的文物,整理其历史信息与同学分享;(2)概述宋代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在学生完成上述任务后,教师展示数字博物馆中完整的《清明上河图》,并圈出其中的事物,如汴河的漕船,让学生在观察、讨论的过程中寻找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三、初中历史探究学习活动的案例分析

下面以统编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为例,探究WebQuest模式下的历史探究学习活动。WebQuest是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授伯尼·道奇等人研发的一种以网络为基础的探究学习模式,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引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估与结论。在互联网平台的支持下,WebQuest模式在国内外的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前期分析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课共分为三框:“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本课的学习目标主要有以下两点:深入了解日本侵华的史实和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了解国共两党在面临民族危机时的关系发展历程。在利用WebQuest模式开展探究学习活动时,教师以“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为主题并创设教学情境,然后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数字博物馆资源。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自行搜索相关资源,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分析与整合相关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有效拓宽历史视野,还能激发探究精神,培养思维能力。

(二)活动案例设计思路

1. 引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引导学生体会歌曲中蕴含的东北人民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对日本侵略者滔天罪行的控诉以及对收复故土的强烈愿望。教师设问:“什么事件让东北人民背井离乡、有家难回?”借此引出本次探究学习活动的主题“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

2. 任务:按任务组成小组,合作分析研究任务

教师依据教材内容,确定本课的三大探究主题:①叹国殇(叙述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和影响);②思前路(分析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共两党的态度);③寻镜鉴(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依照意愿及特长“对号入座”,把全班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负责上述三大探究主题。教师可按照学生特长和意愿进行分组。

(1)电脑操作员:熟练操作电脑,会使用PowerPoint软件。

(2)资料管理员:负责资料的搜集、筛选和整理。

(3)文字撰写员:善于归纳总结,能撰写文章。

(4)汇报员: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感情丰富。

(5)组长: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3.资源:围绕任务,搜集资源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数字博物馆资源,也可以让学生自行搜集其他网络资源。

4.过程:学生自主探究,形成成果

此环节是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发展探究能力和更新知识结构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教师应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进行指导。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具体如下。

(1)组成小组。各小组成员根据特长和意愿“对号入座”,明确自己的任务。

(2)资源整合。先在电脑桌面上新建一个文件夹,然后将要用到的资源放到此文件夹中。

(3)筛选、下载资源。各小组围绕要探究的问题下载资源。

(4)整理资源。将下载的资源进行汇总并按一定的逻辑进行整理,然后利用这些资源制作演示文稿。

(5)分组汇报展示。在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展示时,所有学生都要认真听,多思考,对其他小组所探究的内容也要进行深入的理解。

(6)教师总结。教师根据各小组的汇报情况进行简短的评价,并围绕“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对探究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5.评估: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实现交流与共享

学生依照预先制定的探究学习活动评价量规,开展自评和互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搜集资料的准确性和相关性、对数字博物馆资源的利用程度、各小组成员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演示文稿的质量。

6.结论:鼓励对过程进行反思,概括和总结所学知识

师生共同对此次探究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在此次探究学习活动中,教师结合数字博物馆资源和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同时,教师帮助学生在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的过程中,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帮助学生在小组合作展示作品、概括性地介绍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结语与反思

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稳步推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理念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探究学习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在初中历史探究学习活动中运用数字博物馆资源,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价值,为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提供更为丰富的史料资源,还能从多方面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并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尽管数字博物馆资源与初中历史探究学习活动的结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范围并不大,目前已有的实证研究数量也相对较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念和教学方式。此外,教师在享受信息化教学的诸多利好的同时,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能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喧宾夺主、舍本逐末,致使学生迷失在信息的海洋里。使用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的目标应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因此,教师需要进行跟踪式的研究和经常性的反思,以真正促进数字资源和历史教学的融合,使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能顺利落地。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向明.数字博物馆及其相关问题[J].中原文物,2006(1):93-96.

[2]  阙仁镇,杨玉辉,张剑平.基于数字博物馆的历史文化探究教学:以西湖文化数字博物馆为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5):34-42.

[3]  林佳.新高考背景下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的运用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22.

[4]  周善东.数字博物馆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以“浙江教育博物馆”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17.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6]  邢宗鑫.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J].家长,2022(12):111-113.

[7]  李淑义.基于WebQuest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索:以《甲午中日战争》为例[J].基础教育论坛,2016(18):29-31.

[8]  孙星.核心素养视阈下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武汉:江汉大学,2021.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