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策略探究

作者: 张栋 梁治华

初中英语教学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策略探究0

[摘 要]新课标强调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彰显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马修·李普曼的批判性思维四大支柱为文章提供了方法论借鉴意义,结合初中英语人物语篇阅读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英语;人物语篇;批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5)06-0053-04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文简称新课标)均强调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培养要求。根据新课标的分类,外研社版初中英语教材中涉及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关于人物的语篇共33个(如表1所示),他们或是“中外文学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家”,或是“对世界、国家、人民和社会进步有突出贡献的人物”。这些人物的成长经历和成就能够激励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典型案例。人物语篇的主题涵盖了逆境与韧性、社会影响、梦想与现实、教育与学习。逆境与韧性:人物在逆境中如何保持坚韧,克服困难,以及逆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社会影响:人物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发挥作用,他们对社会、文化或政治的影响,以及他们的成就如何启发他人。梦想与现实:人物如何将梦想转化为现实,以及他们如何激励他人追求梦想。教育与学习:如何将作为人物终身学习的榜样。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关键因素。本文以“儿童哲学之父”马修·李普曼(Matthew Lipman)提出的批判性思维四大支柱为依据,即批判性思维是有利于判断力的思维、依赖于标准、是自我纠正的、对语境敏感,探讨在初中英语名人语篇教学中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策略。

表1    外研社版初中英语教材人物语篇统计

[教材 数量 姓名 身份 国籍 七年级上册 2 杨利伟(Yang Liwei) 宇航员 中国 科比·布莱恩特(Kobe Bryant) 运动员 美国 七年级下册 8 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 总统 美国 约翰·昆西·亚当斯(John Quincy Adams) 总统 美国 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 总统 南非 马克·吐温(Mark Twain) 文学家 美国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文学家 英国 老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 the Elder) 音乐家 奥地利 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 the Junior) 音乐家 奥地利 莫扎特(Mozart) 音乐家 奥地利 八年级上册 3 亚伯拉罕·林肯 (Abraham Lincoln) 总统 美国 老舍(Lao She) 作家 中国 鲁迅(Lu Xun) 作家 中国 八年级下册 1 沃特·迪斯尼(Walt Disney) 制片人 美国 九年级上册 13 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Jr) 民权运动领袖 美国 克利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 航海家 意大利 邓亚萍(Deng Yaping) 运动员 中国 亨利·诺曼·白求恩(Henry Morman Bethune) 医生 加拿大 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 宇航员 苏联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 护士 英国 玛丽·居里(Marie Curie) 化学家 波兰 孔子(Confucius) 思想家 中国 柏拉图(Plato) 哲学家 古希腊 刘翔(Liu Xiang) 运动员 中国 路德维希·古特曼(Ludwig Guttmann) 医生 德国 凯茜·弗里曼(Cathy Freeman) 运动员 澳大

利亚 尼埃普斯(Nièpce) 发明家 法国 九年级下册 6 查尔斯·林德伯格(Charles Lindbergh) 飞行员 美国 苏伽特·米特拉(Sugata Mitra) 教授 印度 拉扎鲁·路德维克·柴门霍夫(Lazarz Ludwik Zamenhof) 语言

学家 波兰 威廉·汉纳(William Hanna)、约瑟夫·巴伯拉(Joseph Barbera) 导演 美国 特雷弗·贝里斯(Trevor Baylis) 发明家 美国 罗伯特 ·路易斯·史蒂文森(Rorbert Louis Stevenson) 作家 苏格兰 ]

一、设定标准:批判性思维养成的基础

马修·李普曼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对思维、语言、行动或创造的判断(决定)。不仅是过程,还谋求产出成果;不仅深化人们的理解,还意味着产生某种东西——说出来、造出来或做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负责阅读并研究一个特定的人物语篇。之后,教师让各小组学生分享他们的发现,讨论所负责研究的人物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以及这些人物如何影响世界。学生可以选择一个人物进行角色扮演,或者模拟一次采访。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同理心和创造力。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找出人物生平中的关键事件,引导他们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马修·李普曼还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可靠的思维,而活动的完成水平要通过标准来评估。在援引适合初中学生年龄特点的特定类型标准(如惯例、共同的价值观、比较基础以及弘扬的真善美)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批判性思维的评价标准,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与应用这些评价标准,见表2。

二、创设问题情境:批判性思维养成的重要途径

在人物语篇教学中,学生往往需要通过阅读、分析和创作人物的故事来提高语言能力。这个过程不仅涉及对文本的理解,还包括对语言的运用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为了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弱点,在正式进入文本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引导问题,提高学生的预读和预测能力。例如,询问学生对即将学习的人物背景有何了解,或者让他们猜测人物当时可能遇到的难题。教师可以提前介绍人物语篇中可能出现的核心词汇和短语,帮助学生在阅读时更好地理解文本,减少误解。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如“此人为何这么做?”或“这段描述想传达什么样的情感?”。这样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发现并修正自己的理解偏差。教师同时要鼓励学生批评性地审视人物语篇中的观点和价值观,如通过讨论作者的写作意图或文本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写作和口语表达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先尝试自己发现并纠正错误。例如,在完成初稿后,教师让学生先自行校对,找出并改正语法错误或不准确的表述。在同伴评价活动中,教师可让学生互相检查作业,提供反馈。这不仅能帮助学生从别人的角度发现问题,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教师要求学生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感受,定期回顾自己的学习日志,分析在学习人物语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得到的进步。教师可举行反思会议,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和分析人物故事过程中的感受、收获及遇到的困难,进而找到解决这些困难的方法(如图1)。

在阅读之后,学生针对莎士比亚的生平经历进行思考,教师提问:“Why was Shakespeare rich and successful?”,由此引导学生分析莎士比亚的精神品质,总结其取得成功的因素和做法。通过阅读让学生挖掘莎士比亚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明白:想要取得成功,需要树立目标、付出努力、挑战自我、不怕困难、永不言弃、勇攀人生高峰。

教师通过实施上述教学步骤,可以使学生在人物语篇教学过程中逐渐学会发现自己的弱点,并在教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帮助下,有效纠正学习过程中的错误,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加强语境对比:批判性思维养成的敏锐性

人物语篇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阅读和写作技能,还能有效提升学生对语境敏感的批判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对学生理解复杂文本、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在教学新的人物语篇之前,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关于该人物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例如,在学习关于马丁·路德·金的语篇前,学生可以先讨论美国民权运动的背景。这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人物行为和思想的基本认知。为加强语篇之间的比较和联系,教师可以选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故事,让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例如,比较一个来自西方国家的人物和一个来自亚洲国家的人物如何处理类似困境。这种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理解不同文化对人物行为的影响。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基于人物视角的辩论。学生需要从人物的角度出发,讨论特定的议题。这种方法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深层次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讨论中,教师可以指定学生支持与他们自身观点不同的立场,这种策略迫使学生走出舒适区,探索和理解不同的论点,从而加深对人物及其背景的全面理解。教师对学生的表现提供具体而具建设性的反馈,指出学生在分析和批判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这种反馈应指导学生如何改进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方式,并鼓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继续运用和发展这些技能。

依据上述策略的实施,教师可以有效通过人物语篇教学提升学生对语境的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成长为更独立和有洞察力的思考者。

四、融合跨学科交流:批判性思维养成的外延性拓展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性工程,单纯依靠一门学科显得势单力薄。英语教学中的人物语篇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依托大课堂,实现多学科互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英语教师可将人物语篇中的历史人物和著名篇章回归到历史、语文等学科中,进行多学科教师集体备课,形成适合英语课堂教学使用的教学设计,构建批判性课堂。批判性思维具有自我修正性,把教室变成一个探究群体的重要好处之一是能带来氛围的改善,使群体成员开始寻找并修正方法和程序。跨学科交流实现了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并最终让学生受益。这样的跨学科交流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绘画、写作或视频制作来表达对名人的理解。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艺术创作和创新表达能力,还能让他们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方式探索和表达所学的知识。

五、开展反思和评价:批判性思维的巩固发展

备课组可以定期组织反馈会议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有机会分享他们的学习体验和心得体会。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为其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辨识和优化他们的强项,同时在需要改进的地方提供支持和建议。教师可在学期或学年课程结束时设定一个展示日,让学生呈现他们的最终项目,可以是一份研究报告、一个创意作品或一次演讲。通过公开展示学习成果,学生不仅可以增强自信心和表达能力,还可以从同伴处获得反馈和启发。

通过上述教学方法,教师不仅能够利用人物语篇教授语言知识,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发展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个体,满足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马修·李普曼.教育中的思维:培养有智慧的儿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

[4]  李凯,杨秀秀.为思维而教:李普曼儿童哲学的教学意蕴[J].外国教育研究,2019(5):16-29.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