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探索

作者: 缪海飞 乔丹

“四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探索0

[摘 要]“四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课标要求,实现教学过程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目前,“四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内容碎片化和融合的方式单一。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全面系统把握“四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关键,促进“四史”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的融合,加强对“四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研究。

[关键词]“四史”;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5)06-0057-05

“四史”指的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党坚守初心和践行使命的奋斗史,是党带领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峥嵘史,是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光辉史。202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指出要准确把握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突出青少年群体,组织好青少年学习教育,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四史”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培育青少年的正确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探索“四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四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意蕴

“四史”能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丰富的育人素材,对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四史”是前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规律。“四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能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历程、新中国的发展征程、改革开放的探索进程以及社会主义的完善过程,更好地发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培根铸魂和启智增慧的作用,助力初中学生从“四史”中汲取奋斗力量、提升品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有利于落实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文简称课标)提出学生在初中阶段要初步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知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教育;了解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内容[1]。从课标的内容要求来看,“四史”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挖掘“四史”中的丰富史料和宝贵教育资源,促进“四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学史增信、明史力行。

“四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利于培育初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课标提出的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围绕核心素养,确立总目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汲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所蕴含的精神力量,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光靠理论说教难以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也难以实现课程目标。因此,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和“四史”相结合,帮助学生厘清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能更好地培养初中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

(三)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从“四史”中选择史实、汲取智慧,有利于加深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的理解,实现教学过程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改变了近代中国饱受侵略的处境,改变了近代中国战乱动荡的局势,改变了中华民族受压迫受苦难的困境,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2]。知史才更加爱党,学史才更加爱国,懂史才更加惜今,要培育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不能只是灌输大道理,只有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从“四史”中汲取智慧和奋斗力量。

以“四史”中的伟大历程激励人,胜利实践鼓舞人,奋斗精神教育人,历史经验启迪人,能更好地强化学生的使命担当,培养时代新人。“四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党史中从党的一大到党的二十大所制定的重要纲领、重大决议、基本路线等,以及贯穿始终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都是良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中立足教材运用这些教学资源,能更好地发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和理想信念的时代新人。

二、“四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

“四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在此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内容碎片化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关于“四史”的内容碎片化地分布在不同年级不同单元,学段衔接不紧密,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关于“四史”的内容分布如表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涉及的知识点多,亟须整理和归纳,否则会影响学生吸收、消化和认同相关内容。

融合并不是无所不包的大容器,而是要呈现优化、精选后的关键内容。融合并不是把“四史”的所有内容都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联系起来,进行简单的叠加,而不考虑两者的关联度。忽视对“四史”中关键事件的挖掘,会导致“四史”内容的教学陷入空泛和枯燥说教的境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教材的特点选取“四史”内容,以取得最佳效果。

(二)融合的方式单一

“四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以知识灌输为主,而忽视“四史”对学生品德塑造、价值引导和思维培养的作用。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四史”教学中采用说教灌输的方式,强调学生对知识和考点的理解与背诵。“四史”不仅是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历史实践,而且蕴含着深邃的历史思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思维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历史眼光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把握和洞悉未来社会发展趋势[3]。单一的说教灌输的方式,有可能导致学生历史思维发展受限、思考问题角度狭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机械记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果只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简单引入“四史”内容,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使他们难以把握“四史”的核心内容及其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逻辑联系,进而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育人目标的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四史”教育应侧重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使学生从“四史”故事中感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增进情感认同[4]。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讲授“四史”内容时,经常平铺直叙或点到为止,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忽略对“四史”的丰富内涵进行挖掘,没有做到以情动人、以德化人和以理服人。此外,我国长期以来采用“学科教师—学科教研组—学科教研员”分科管理方式[5],容易使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只关注学科以内的专业知识,很少关注学科以外的知识,缺乏跨学科教学意识,知识面狭窄,难以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道理讲透讲深。

三、“四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全面系统把握“四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关键

1.确定“四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础

“四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础是对“四史”有深入研究,把握好每个阶段的历史规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四史”教育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只有从“四史”的特点和主要内容出发,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加强对“四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系统研究,明确“四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才能使两者更好地融合。

2.确定“四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

只有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确定“四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课标要求,针对不同的核心素养,其融入目标是不一样的。政治认同方面的目标见表2。

在道德修养方面,其目标是领会劳动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在法治观念方面,其目标是了解宪法的主要内容,认识国家基本制度和国家机构。在健全人格方面,其目标是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理解个人与社会、国家、世界的关系,积极适应社会变化。在责任意识方面,其目标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能够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捍卫国家主权。

3.把握“四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本质

“四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本质是强化育人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各有主题主线,相互之间既内在统一又各有侧重,只有深入挖掘其丰富内涵、教育资源和深层逻辑,才能将其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机融合、彼此支撑和相互促进。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四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整体设计和系统把握,优化教学内容。教师不能就历史讲历史,应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增强四个自信[6]。“四史”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不是简单地拼接、生硬地组合,既要注重形式融合,又要注重实质融合,解决跨学科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做到系统、有机、全面地融合。

(二)促进“四史”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融合

1.精选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四史”内容

能否恰当选择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四史”内容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教学取得的效果。教师要挖掘“四史”的丰富内涵,对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四史”内容进行细致分析,将“四史”内容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教师要解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四史”教育缺乏系统性、学习时间碎片化、学习内容分散等问题,积极建构相互联系、层次分明、有机统一的教学内容体系,使“四史”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紧密衔接。

2.整合“四史”中有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准确把握“四史”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脉络,整合“四史”中具有思想性和政治性的内容。一方面,要整合具有相同之处的内容。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主干,整合“四史”的相关主题、问题和议题,避免了学科割裂化,使主题探究得以深化。另一方面,要注重拓展阅读,促进学生综合学习。在教室图书角放置《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改革开放简史》《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等书籍,指导学生阅读,并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对当代社会问题进行观察、辨析和反思。

3.设计“四史”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相关联的教育主题

要实现“四史”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深度融合,可基于大观念、大任务,以时间线索、重要事件或先进人物事迹等设计教育主题。例如,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以下教育主题。(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高尚人格和爱国主义情怀。(2)革命传统教育。通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以及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3)国情教育。通过国情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理解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领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坚定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奋斗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