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课堂教学从问题解决到问题提出的内涵、意义与策略
作者: 王涛[摘 要]为了实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目标,中学教育改革的关注点逐渐从问题解决转向问题提出。这一转变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在中学教育阶段,问题提出应以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差异化的学习机会为目标,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前提,以启发式教学和民主的师生关系为重要保障。
[关键词]问题提出;问题解决;中学教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5)06-0066-03
问题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动力,它驱使学生将好奇心转化为具象化的话语提问,指引学生走向创新的道路。我国当代教育家顾明远先生认为,提问是思维发展的核心表现,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一个好的学生。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来实现。“问题解决”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之一。为了满足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教育需求,探索新的现代化教育之路,教育改革的关注点逐渐从问题解决转移到问题提出[1]。问题提出逐渐成为各国课程与教学改革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探讨问题提出对促进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问题提出的内涵
要厘清问题提出的内涵,首先需要明晰何谓问题。《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对“问题”的解释主要有5个方面:1.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2.须要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3.关键、重要之点;4.事故或麻烦;5.属性词[2]。问题在英文中多用problem和question来表述,但二者之间存在区别。problem指客观存在和遇到的问题,需要获得解答;question多是提问者主观存在的疑问,需要回答。本文所探讨的问题的范畴属于前者。
何谓问题提出?在教育领域,主要有三种关于问题提出的不同理解。一是把问题提出作为认知过程;二是把问题提出作为教学手段;三是把问题提出作为教学目标。作为一种认知活动,问题提出与问题解决相连接,存在于问题解决过程的不同阶段。问题提出引导学生分析、修正、筛选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作为一种教学手段,问题提出是在教学目标指引下,由教师设计问题提出的任务,学生以个体或小组的形式参与提出问题的任务,师生共同有选择性地解决其中的一些问题。作为一种教学目标,问题提出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可见,问题提出是在学生既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促使他们主动形成并提出问题,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问题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对信息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过程。
二、问题提出的价值意蕴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出问题能力备受重视的原因,是它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并成为创造者。
首先,问题提出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向目标状态的探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否有能力对问题进行重新描述或对问题进行反思至关重要,而对问题进行重新表述就可以提出问题。其次,问题提出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问题提出要求学生根据现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尝试挖掘新的问题,这个过程具有创造性。最后,问题提出需要学生的思维具有发散性、灵活性和流畅性,而思维的这些特性显然和创造力密切相关。可见,问题提出对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独特价值。
(二)有利于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但传统课堂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严重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问题提出是师生在互动、交流中不断获得成长的动态过程,有利于促进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转向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学生是鲜活而有思想的个体,采用问题提出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帮助、引导学生不断修正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信心,不断增强自我效能感,激发自我潜能,从而提升学习质量。
(三)有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教育公平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在面对高难度的学习任务时会因为畏惧而放弃尝试,这样就错失了宝贵的学习机会。而问题提出对学生学习基础的要求相较于问题解决更低,能够为所有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面对问题情境能够较轻松地提出问题,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面对问题情境也能提出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虽然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或质量有所不同,但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且有所收获。此外,在问题提出过程中,学生应积极分析任务情境,然后汇报自己建构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师生和生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因此得以了解其他同学对问题的多角度解读和多样表述,审视并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实现学习成效的最大化。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全体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了平等参与的机会,不同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也得以满足。可见,问题提出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
三、问题提出的教学策略
(一)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差异化的学习机会是问题提出的目标
质量与公平是教育永恒的主题。问题提出要以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为目标。
一方面,问题提出应给全体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问题提出因其参与的门槛低,相比问题解决而言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同时,让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提出问题,对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和潜力大有裨益。问题提出不仅要扩大学生的参与范围,而且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
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应给不同学生提供差异化的学习机会。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换言之,给学生提供满足个性发展的、差异化的教育才是高质量的教育公平。在问题提出过程中,不同水平的学生在问题的构建方面可能有所不同,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基于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提出一些富有创意的问题;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能通过提问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可见,问题提出是一种能够同时挖掘学困生和学优生潜力的教学策略,教师要把给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机会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问题提出的前提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在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个人经验和思维能力,构建具有启发性的学习情境,以此作为引领和支撑,并与学习内容关联,使学生处于“欲知还未知、欲言还未能”而又不甘于这种困惑的“愤悱”状态,由此引发学生的困惑,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进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达成学习目标。
问题提出教学是指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任务,或创设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在目标任务的引导或问题情境的刺激下,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对已知信息的深入挖掘,发现新的问题,再以准确的方式将这些问题表达出来。创新源于问题,问题源于情境。以数学为例,抽象数学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常常依赖于某些直观的背景或情境,离开了这些背景或情境,数学问题的产生就失去了肥沃的土壤[4]。因此,问题提出可以借鉴启发式教学创设具有“愤悱”特性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当学生通过思考有了急切表达的欲望后,问题提出就有了成功的基础。
构建问题情境的素材既可以来源于日常生活,又可以来源于其他相关领域。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5]。如果缺乏问题情境,就缺少了对学生进行启发性教学的基础。而一旦有了问题情境作为基础,并且与学习内容相关联,就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体验和理解科学研究“从无到有”的机会,让教学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的自主探索活动[6]。
(三)启发式教学和民主的师生关系是问题提出的重要保障
启发式教学的显著特征是强调学生独立思考的作用,推崇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为了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教师应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建立逻辑关联。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经验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基础。当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存在可以链接新知识的节点时,教师应当设计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反之,若学生缺乏这样的知识节点,教师则需要提供引导性材料作为先行组织者,为学生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框架。可见,启发式教学强调引发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旨在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它不仅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还需要教师的指导和激励。
问题提出是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学习者需要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从新情境中选择相关的内容,进而提出问题。这个过程使学习者能够主动地将已有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有助于不同背景和水平的学习者根据自身情况提出各异的问题,从而实现自身知识的构建。可见,问题提出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过程,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会影响问题提出的成效。同时,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教师的影响。教师设计的问题提出任务、创设的问题情境和适时的引导都会对学生完成问题提出任务产生重要影响。可见,启发式教学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教师适时引导的强调,契合问题提出的本质要求。在问题提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鉴启发式教学的相关策略。
此外,在师生关系和教学效果上,启发式教学也为问题提出提供了借鉴。在启发式教学中,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师生在和谐融洽的环境中进行沟通、交流。问题提出也应注重营造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这对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乐于提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效果上,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据此,问题提出不应将重点放在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等显性结果上,而应关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创新性、深刻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
[ 参 考 文 献 ]
[1] 张玲,宋乃庆,蔡金法.问题提出:基本蕴涵与教育价值[J].中国电化教育,2019(12):31-39.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375-137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2.
[4] 吕传汉,汪秉彝.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J].数学教育学报,2006(2):74-79.
[5] 夏小刚,汪秉彝.数学情境的创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J].数学教育学报,2003(1):29-32.
[6] 韩龙淑,王新兵.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特征[J].数学教育学报,2009(6):6-9.
(责任编辑 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