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课堂区域应用优质资源合理共享

作者: 邢秋凤

同步课堂区域应用优质资源合理共享0

[摘 要]目前,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其中,同步课堂建设与应用则是通过教育数字化,推动教育资源区域均衡化、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不断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在同步课堂建设方面基本达到实现“三个课堂”应用基础环境基本覆盖中小学校的要求,但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城区各中小学的同步课堂设备总体利用率不高,部分同步课堂设备处于闲置状态。文章分析了制约同步课堂区域有效应用的原因,并对如何有效促进同步课堂区域应用、优质教育资源合理共享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同步课堂;区域应用;优质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5)06-0069-05

2020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印发了《广西推进中小学“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总体目标为到2022年,实现“三个课堂”应用基础环境基本覆盖全区中小学校,全面实现“三个课堂”在广大中小学校的常态化按需应用,建立健全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开不齐开不足开不好课的问题得到根本改变,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持续优化,学校办学水平普遍提升,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有效弥合,推动实现我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1];同时明确专递课堂以县级统筹为主。同步课堂设备作为推进“三个课堂”应用的基础条件,发挥其设备效能,促进其有效应用也已成为当前高校、各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研究的热点课题。

根据上述政策背景及工作要求,我们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专项课题“数字赋能,融合创新,推进同步课堂区域应用”(课题编号:2023zjy663)课题组希望通过对当前南宁市邕宁区同步课堂的应用现状、应用瓶颈、教师的应用能力及理念等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应用基础环境、师资、理念、学科需求等方面),找到同步课堂应用的突破口,探索出同步课堂按需常态化应用的策略,推进邕宁区同步课堂按需常态化应用。基于此,本人结合南宁市邕宁区(以下简称本城区)的实际,经过调查研究,认真分析了制约本城区同步课堂设备有效应用的原因,并对如何有效促进同步课堂区域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合理共享进行探究。本文中所探究的同步课堂主要指同步有生课堂,同步无生课堂仅作为辅助,旨在利用现有同步课堂设备,按照学科教学进度,让城镇优质学校通过“联校网教”的方式帮扶农村薄弱学校,逐步解决部分农村薄弱学校(乡镇中心校、村完小、教学点)缺师少教等问题。

一、本城区同步课堂建设、应用现状分析

(一)本城区基本情况

本城区属于典型的农村型城区,农村中小学占比较大,办学条件相对薄弱,存在部分学科缺师少教的问题。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本城区财政存在一些困难,但本城区政府仍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不断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建成了教育城域网和中小学校园网,并已接入广西教育骨干网,实现了中小学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师生教学终端达到师机比1∶1,初中生机比10∶1,小学生机比15∶1的要求。同时,本城区根据《广西中小学“同步课堂”建设指南(试行)》,扎实开展同步课堂建设工作,现已建设同步课堂教室200多间,农村完小及以上学校均配备一套以上同步课堂设备,部分农村教学点也配备了一套以上同步课堂设备,同步课堂配备班级教室覆盖率达到20%。本城区同步课堂建设方面基本达到实现“三个课堂”应用基础环境基本覆盖全区中小学校的要求。

(二)同步课堂设备应用现状

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支撑与加持作用,近年来,本城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工作,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优秀课例评选活动、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活动等,通过各种信息化赛事,促进教师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运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策略。但从实际运用情况来看,本城区部分同步课堂教学实践应用存在建设和应用脱节的现象。本城区中小学的同步课堂设备利用率总体不高,部分学校的同步课堂设备仅停留在录制优质课或上校内公开课等层面,开展联校网教、网络教研等比较少,部分同步课堂设备基本处于闲置状态。

由此可见,在当前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下,探索同步课堂“建、配、管、用、研”一体化新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成为本城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阻碍同步课堂设备有效应用的原因

(一)部分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还不够完善

1.虽然目前本城区中小学完小以上的学校和部分大的教学点都配备了一套以上同步课堂主讲或听讲端设备,但由于配备批次不同,学校之间存在由于设备品牌不同导致设备不能兼容互联的现象。

2.部分学校存在已安装同步课堂设备的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不正常现象。

3.部分学校有时校园网络存在异常,导致设备不能正常连接或出现卡顿、网络延迟等现象。

4.部分学校的同步课堂教学设备安装在班级教室中,但是由于设备数量少,部分班级没有同步课堂教学设备,导致按需常态化推进受限。

5.部分学校的科学、音乐、美术、信息技术教室等没有安装同步课堂教学设备,导致这些学科开展同步课堂教学受阻。

(二)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存在差异

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同步课堂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根据2024年春季学期对本城区1651名教师进行的调查可知,能非常熟练地使用同步课堂相关教学设备的教师仅占13.26%,能与听讲端学生有良好互动的教师仅占12.66%(如图1)。

1.您能熟练使用与同步课堂相关的教学设备

2.您与同步课堂听讲端学生有良好的交流互动

根据调查发现,本城区部分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支持学科教学融合创新能力不足,还难以流畅操作教学设备,不太熟悉多媒体网络教室和同步课堂各项设备的使用,难以解决设备突发问题。部分教师对同步课堂的认识、理解和课堂教学实践不足,对听讲端学生学情了解不够深入,课前备课不够充分,教学环节设计未体现同步课堂教学特点,与学生之间缺乏情感上的交流,对学生关注度不高,导致学生如同在看录像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顶层设计不足,机制不够完善,部分教师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设备配备初期,未充分考虑到不同品牌产品之间不兼容的问题,本城区层面未制订具体的城区整体推进工作方案或激励措施,未建立相关机制助推同步课堂教学设备的区域有效应用,导致部分教师对同步课堂教学实践工作认识不到位。根据2024年春季学期对本城区1651名教师进行的调查可知,理解同步课堂的建设背景和意义的教师仅占17.75%,能非常主动应用同步课堂开展教育教学的教师仅占15.51%(如图2)。部分教师没有明确同步课堂教学的定位,开展同步课堂教学动能不足,把课堂当成表演赛或设备操作展示,没有真正实现同步课堂教学育人目标。

3.您能够理解同步课堂的建设背景和意义

4.您具有主动应用同步课堂开展教育教学的意识

三、推进同步课堂区域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合理共享的有效途径

(一)注重顶层设计,分步推进

本城区为推进同步课堂常态化、规模化,于2023年申报了第三批广西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实验区并获通过,旨在以实验区建设工作为契机助推同步课堂的区域应用。同时,成立了融合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本城区教育局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副局长担任,成员由本城区教研室、局办、党办、现教中心、人事股、计财股、督导室等股室负责人及学校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整体规划、统筹推进应用工作,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和总结会,研究同步课堂应用工作;制定并印发工作方案,方案中明确工作总体目标:以实验区建设工作为抓手,聚焦课堂教学方式变革,对本城区同步课堂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利用现有同步课堂教学设备,开展同步课堂教学“联校网教”实践(重点是开展专递课堂教学实践)应用探索,采取同步无生课堂和同步有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推进本城区同步课堂按需常态化应用,逐步解决农村薄弱学校缺少师资等问题,数字赋能、融合创新、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

实验工作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重点推进本城区优质小学带领乡镇中心学校开展同步课堂教学实验;第二阶段继续深化本城区优质小学带领乡镇中心学校开展同步课堂教学实验,同时开展乡镇中心学校带领完小、教学点教学实践,举办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优秀课例评选、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信息化融合创新优秀课例评选等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或评选活动,以赛促用;第三阶段全面推进、总结提炼同步课堂设备“建、配、管、用、研”一体化区域应用策略,推进区域按需常态化应用取得预期成效。

(二)注重部门协同,统筹规划

本城区教育局层面要以促进教学改革为指引,强化行政主导,教研、电教、师培、财务、督导等多部门协同,由本城区教育局电教部门牵头,本城区教研室等股室协同组建城区同步课堂应用实验团队,指定专人负责,落实工作职责,完善协同工作机制,定期研讨,从教师培训、教研指导、课题研究、技术支撑、经费保障、应用推广等方面协同推进同步课堂区域应用工作,确保机制有效、责任到位、任务落实。

(三)本城区继续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同步课堂教学基础环境

一是在现有设备基础上,继续为本城区中小学配齐主讲端同步课堂设备,确保每校有一套以上主讲端同步课堂设备。二是根据桂教规范〔2023〕15号: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印发《广西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积极进行数字校园建设,教育网络、网络多媒体教室、网络计算机教室等建设达标并持续更新,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广西智慧教育平台规模化和常态化应用,为同步课堂区域应用提供良好的支撑服务。

(四)坚持育人为本,加强课题研究

组建同步课堂应用课题组,对本城区学校的同步课堂应用状况、教师信息化素养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充分了解本城区同步课堂应用方面的瓶颈,探索出同步课堂按需常态化应用的有效策略。

(五)聚焦课堂改革,加强同步课堂教学实践应用

1.注重同步课堂应用的专门性

本城区同步课堂设备应用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薄弱学校(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缺少师资的问题。城镇优质学校通过联校网教的方式帮扶薄弱学校。原则上主讲端课堂(主课堂)所对应听讲端课堂(分课堂)必须是农村薄弱学校(乡镇中心学校、村完小或教学点)课堂,形式可以是“1+N”(1为优质学校,N为农村薄弱学校)。优质学校授课教师通过同步课堂设备,对“N”课堂进行同步授课(主讲端可以是有生课堂,也可以是无生课堂)。通过同步专递课堂教学应用实践,让乡镇或薄弱学校的学生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得到优质学校教师的引导。同时,乡镇或薄弱学校的教师经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实践,也能将主讲教师的教学技能逐渐消化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技能,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

2.注重同步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主讲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了解“N”课堂学生的学情,设计好教学互动、激趣相关环节,预设相关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在课件制作上,主讲教师要注意精心设计好交互环节,让主课堂和“N”课堂的学生均能参与课堂活动。主课堂学生和分课堂(听讲端)学生在课堂上实现有效合作交流,并与主课堂教师交互。主讲教师能够组织主课堂学生和分课堂学生相互分享、交流、展示、互评,分课堂教师能够及时组织分课堂学生参与交互,积极主动地组织分课堂学生完成学习活动,让主课堂和“N”课堂的学生充分动起来。只有真正互动的课堂才是网络同步学习的课堂,否则便与观看视频课例没有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