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实勤练策略四则
作者: 俞林[摘 要]《课标》中的课程理念要求体育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并且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文章从正确利用“练”的器材、巧妙设计“练”的形式、灵活应用“练”的场地切入,结合实例论述如何帮助学生练得更勤、练得更好。
[关键词]新课标;勤练;初中体育;教学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5)06-0077-03
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引领的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这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文简称《课标》)指出,教师要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因此,如何在教学中精准理解、把握并有效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成为体育教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落实勤练方面,笔者认为勤练是让学生练得多、练得精、练得好,但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勤练,需要体育教师去思考、实践、总结。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分享几点关于落实勤练的策略。
一、正确利用“练”的器材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体育教学之器必属体育器材。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纽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有效的器材能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练习的有效性。因此,“备器材”是上好课的基础。除了常规的教学器材,辅助器材在体育教学中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勤思、善思,懂得“借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个性化的辅助器材,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练、怎么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同时,鼓励学生开发设计器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例如,在“正面双手垫排球”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只做知识的“搬运工”,从分解动作到完整动作,让学生反复练习“夹、插、抬、移、蹬、跟”,并且熟记口诀。但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熟记了口诀,却难以应用到比赛中。自垫球练习较好的学生,一旦进行隔网对垫练习,就会出现动作变形、控球不稳等养问题。另外,据笔者走访、学习、收集大部分初中学校排球教学情况发现,普通中学学生对排球的学习,几乎都是自垫球或者简单的对垫,技术动作学习难以更好地推进,完整的排球赛难以组织,排球赛的乐趣学生无法体会。
在近几年的排球教学中,笔者针对以上现象作了调查和研究并统计其原因。占比最高的原因是学生怕垫球手疼,不会用力、不敢用力。从运动生理学角度分析,肌肉的疼痛来自肌肉软组织对外力的不适应性。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让肌肉形成记忆,用弹力带帮忙。为了让学生适应排球对肌肉的作用力,无球练习时,笔者改变了以往徒手反复练习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进行弹力带的抗阻力练习:学生前脚踩住弹力带,手腕接球处提住弹力带做夹、插、抬的练习,弹力带让学生体验反作用力,更直观地感受蹬腿、抬手臂对抗时的肌肉用力。随着弹力带抗阻力训练的逐步深入,当学生拿到球开始练习的时候,很轻松地就能体会动作要领,肌肉也能快速适应与球的对抗。借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学生在教师对练习器材的正确利用下,排球技能学习取得了很大提高,班内学生之间的垫球赛、班级之间的友谊赛遍地开花,学生对排球的学练热情高涨,专项运动技能的培养再上新台阶。
又如,在“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教学中,“角度、高度、速度”一直被视作教学的重难点,在技术动作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语言讲解、动作示范,学生较难深刻地理解,练习过程中也无法准确地把握规范动作,进而出现畏难情绪,练习积极性下降。笔者经过反复实践总结,发现自制小纸旗能轻松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提升练习效果。笔者自制小纸旗,要求两名学生一组进行互助练习,掌握重点、攻克难点。首先,根据学生的身高,利用旗杆调整小纸旗的高度,一名学生举旗,另一名学生通过击打小纸旗来体验出手高度。其次,让学生通过挥打小纸旗发出的声音来感受出手速度,声音越大说明出手速度越快。小纸旗的定位无形中控制了学生的出手角度,不论是在集体练习还是个别辅导中,均起到明显的效果,一把“利器”解决了三个难题。笔者整理近五年学生的实心球中考成绩发现,从2019年至2023年,任教班级学生实心球成绩位于年级前列,,满分率达到98%。
二、巧妙设计“练”的形式
多样化、灵活的练习形式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从心理角度分析,初一学生处于童年和少年的过渡期,还保留有小学生的特点,充满好奇心,更青睐趣味性、生活化的学练形式;初二学生步入青春期,追求独立,喜欢表现自己,因此喜欢挑战性、竞争性强的赛练形式;初三学生“成人感”明显,自我意识相对稳定,更期待公平的竞争练习,同时他们能自主组织赛练。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段设计不同的练习形式,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运动技能,养成运动习惯。
例如,初一“快速跑”单元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练习积极性,笔者在主教材部分创设了“超级外卖员”的情境教学:在足球场中央的圆圈内摆放若干不同颜色的标志盘,代表不同价格的货品。学生根据速度水平均衡分成男女混合的四组,从四个方向等距离站在圆圈外,听到哨声后立刻加速冲到圆圈内抢各种价值的货品,抢到之后加速配送到指定位置,击掌示意本小组下一名队员出发,货品全部取完送完之后计算各小组得分。有了取“外卖”的情境后,学生目标感加强,在既定目标的引导下,快速跑的动作更加明显。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练习,在情境中获得丰富的运动体验,既锻炼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加速跑的能力。形式的变化让学生的练习积极性高涨,增加了练习密度,提升了练习效果。
三、灵活应用“练”的场地
部分位于城市中心的学校运动场地少,学生数量多,生均运动的场地面积和器材受限。场地的匮乏,让体育教学受到限制。怎么让有限的场地发挥最大的作用?怎么在特殊天气继续开展体育锻炼?灵活有效地应用现有的资源,能最大限度地帮助教师解决场地器材不足的问题。因此,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选择和应用场地,让学生得到充分有效的锻炼是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同时,不同的场地也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新鲜感和体验感,促进学生享受练习,爱上运动。
例如,在“耐久跑”单元的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笔者改变了围绕操场定时、定距的常规练习方法,而采用校园自然地形打卡的练习方法。笔者根据学校的地形、建筑特点等,设计了适合开展耐力训练的路线。利用坡度进行爬坡练习提高学生的肌肉耐乳酸能力;利用小花园间隔进行后蹬步练习,提高学生的步幅;利用实验楼楼梯进行爬楼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实施安全教育之后,校园里很多地方都是学生可以练习耐久跑的场地。比赛可以让学生感知他们的进步,促使学生练习积极性更高。笔者组织了各种挑战赛、个人赛、小组赛、男女赛等。根据不同比赛设计不同的路线图,让学生进行计时挑战。场地的变化让学生在耐久跑的练习中变得更加积极。
又如,秋冬季节由于天气原因难以开展室外体育课,一方面打击了学生的体育运动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体育教师如果把练习安排到走道、实验室、食堂、架空层等地,结合场地特点有特色地组织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学生必然爱之深、思之切。并不宽敞的走道可能就是学生快乐运动的园地,并不宽阔的架空层可能是学生精神的寄托……利用有限的空间可以进行基础的身体素质练习,如俯卧支撑、弓步走等;也可以进行锻炼反应的团建游戏,如接力传达指令、我说你做等。教室和食堂的桌椅,可以成为各种力量练习的辅助工具,如掰手腕练习、支撑练习、收腹练习等。走道的台阶和实验楼的楼梯,可以为踝关节和腿部力量发展助力。只要教师因时、因地制宜地实施体育教学,局限的场地也可以有无限的可能。
四、精心挑选“练”的音乐
合适的背景音乐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有促进作用。音乐不仅可以渲染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还可以陶冶情操,鼓舞士气,促进学生对技能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术,提升练习效果。体育运动与音乐的结合,可以实现身体与心灵的共同塑造,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在体育课上教师如果能精心地挑选音乐,在不同的练习项目中融入音乐,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生机,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传承精神文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足球”单元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将足球的一些技巧动作,如踩球、滚球、拉球、拨球、盘球等,整合成足球练习操,再配上轻快的音乐或者国际足联世界杯的主题曲,让学生反复练习。音乐使学生精神振奋,练习积极。合适的音乐在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中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其次,在足球教学的进攻、防守练习中,也可以播放一些节奏较快的音乐,让学生产生兴奋情绪,在这种情绪的带动下,学生的练习会更加专注,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又如,在“长跑”单元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对长跑有说不清的“爱恨情仇”。爱它的逢考必过,恨它的“极点”之痛。运动心理学家卡拉吉奥吉斯进行了长达20年的运动与音乐研究后总结出:音乐是跑步的兴奋剂。在跑步前,舒缓的音乐可以让学生放松,减少紧张和焦虑;节奏感强的音乐可以唤起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快速进入运动状态。笔者尝试在每一次长跑测试前播放节奏感强、歌词具有激励性的音乐,帮助学生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让歌词激励学生挑战自我。在长跑结束时笔者播放舒缓、宁静的音乐,带动学生调整呼吸,放松身心。学生在音乐的陪伴下,长跑的畏难情绪得到了缓解,更加愿意练习。
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把“学”“练”“赛”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单一地、刻板地练,应该是层层包含、层层递进的,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让学生主动地“慧学”“乐练”“享赛”。体育教师也应该以此为契机,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实践新课标的思想理论,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张海平.对“教会、勤练、常赛”策略落实的思考[J].体育教学,2023(2):32-33.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