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现代多媒体 创新古代诗歌教学

作者: 谭勤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方式逐渐多样化,教育资源与日俱增。在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的今天,多媒体教学也得到了创新。古代诗歌用词精练、意境优美,是我国经典文学的代表,是我国优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因此,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发展、探究、创新古代诗歌教学,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有着重要的价值。文章分析了现代多媒体的优势,以及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古代诗歌教学的可行性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多媒体;古代诗歌;语文;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06-0059-03

信息时代,互联网与多媒体是获取多元化知识的渠道。可利用多媒体展示视频、图片、文字等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促进教学创新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授课质量,获得良好的授课效果,促进教育发展。多媒体的应用不仅使得学生的眼界更开阔、文学底蕴更丰厚,而且使得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一、明背景,知作者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经历,笔者常利用多媒体播放作者的生平简介。这样做能让学生快速了解作者所处的年代,了解作者的经历,知晓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想、所感,节约板书的时间,避免语言表达的单调,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和感悟诗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苏轼的经历。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州市)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并称“三苏”。

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坎坷和传奇的一生。他曾因学识渊博、人格高尚担任过福昌主簿、凤翔判官、殿中丞及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等。但又因个性独特,不被当时新旧两党所接纳,多次被贬。他曾被贬黄州、惠州(今广东惠阳)、儋州(今海南岛儋州)。苏轼的一生辗转走过约23000公里的路程,遍及大半个中国。其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格和坎坷又丰富的人生经历铸就了他辉煌的文学成就。他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如《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成了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的一座丰碑。

这样,学生在深入了解苏轼的生平之后,再去学习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通过对月夜江上雄浑壮阔的景象的描绘,借对古战场的凭吊和对古代英雄人物的塑造,表达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及自身虽壮志未酬但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就容易多了。

二、感受声色之美

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与声音、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更讲究声律平仄。朗诵是文学、音乐的完美结合,能最大化地体现古代诗歌的美,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诵,可以更加引人入胜[1]。学生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也十分愿意接触新鲜事物。教师在课前播放与古代诗歌相关的优美乐曲以及一些动画视频等,使原来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由此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课堂上教师可以在使用多媒体播放音乐的同时引导学生朗诵。这样不但能渲染氛围,而且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可以根据古代诗歌的内容、创作背景、风格、思想情感等选择乐曲,再让学生随乐曲朗诵,使学生获得艺术熏陶,提高审美品位,从而更好地领略古代诗歌的意境,把握古代诗歌的思想情感。

例如,《观沧海》一诗用短短二十八个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情景,勾勒出了波涛拍打礁石,萧瑟秋风吹拂草木的画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基于诗中文字想象作者当时所见的景象、所听到的声音,待学生想象完毕,略做分析后,再使用多媒体播放音乐来引导学生,让学生感受波涛伴着萧瑟的秋风拍打礁石的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带入作者当时壮志未酬的情感进行朗诵。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体悟诗作的诗情画意,又可以使学生体会诗作的中心思想。

又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代表作。它不仅展现了苏轼的词风,更展现了中国古代优美的文学艺术。因此,笔者在教授这首词时,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有关中秋月和苏轼举杯邀月的图片,再播放王菲演唱的歌曲《水调歌头》,以创造教学情境,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在学生朗读词作时,笔者选择播放《水调歌头》古筝伴奏作为背景音乐。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苏轼在中秋月圆之夜混乱醉酒之时面对仕途失意仍旧有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旷达的胸襟,以及他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和对亲人的无限思念。音乐的播放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笔者由此高效地完成了教学,让学生在受到思想教育的同时陶冶自身美好的情操。

三、领略生动景色

古代诗歌中对景色的描写不可谓不生动。借助多媒体播放课件,将作者笔下抽象的美景形象地展现在屏幕之上,使学生能进一步领会古代诗歌的意境美,感受古代诗歌的画面美,从而把握古代诗歌的诗情画意。借助多媒体激活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让学生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出诗中画面,以加深理解、加深印象[2]。

例如,《天净沙·秋思》意境深邃、层次分明。作者运用意象组合的方式,为“断肠人”的出现做好铺垫,勾勒出浪子远在天涯、孤身漂泊的身影,使读者感受到“断肠人”在旅途中的孤寂无助,体会到苍凉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音频、视频辅助教学,以更鲜活地勾勒出小桥流水、古道瘦马、夕阳西下的情景,进而使学生的感受更深刻。通过不同多媒体效果的穿插,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全方位地感受古代诗歌之美。

又例如,古代《春望》一诗语言精练、情感深沉、意蕴丰厚。整首诗围绕“望”字展开,由大及小、由远及近、由隐至显,层次分明,在景色与感情的融汇中,表达出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破”“深”二字可谓匠心独具,把山河依旧,却杂草遍地、树木苍苍的景象描绘得十分形象。特别是“破”字,让人触目惊心,把长安城沦陷后凌乱不堪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表现了作者深沉的感慨与不甘。颔联中的“溅”字与“惊”字,看似互不相干,但实际上很好地承接了上句的“破”,从深层次突出了诗歌的意境,为一妙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真真切切地写出了底层人民的情感——因战火连绵,家书久久不至的急切心情。“白头搔更短”为细节描写,“搔”为解愁的动作,表现出作者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感情。在课堂上,教师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安史之乱带给社会的混乱,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忧国忧民、思乡爱家的思想感情,播放了电影《长安三万里》、纪录片《中华战争通史》中有关安史之乱的片段,引导学生探析安史之乱爆发前唐朝的繁荣与爆发后唐朝社会的动荡,为学生还原“国都沦陷、城池破败,虽山河依旧,但杂草丛生、人丁稀少、战火连绵、家书不至”的情景,营造出深沉凄凉的氛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诗歌意境,抓住关键字词,认真思考、反复推敲,真切地感受作者的描写艺术境界,体会其思想情感。

四、直达诗歌意境

古代诗歌很讲究意境及韵味,意境是什么?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作品的灵魂所在,是作家艺术情操、美学理想、审美体验、思想情感与生活相互交融的体现。结合感受到的意境去理解诗歌,不仅能更深层次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还能提升文化底蕴,陶冶情操[3]。部分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不太深入,只停留在表面。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应着眼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时如临其境,能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在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后,继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触发学生的情思,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化为一幅美丽的图画。

例如,在《峨眉山月歌》一诗中,作者运用优美的文笔刻画出秋季“山”“水”“月”交相辉映的场景,“半轮秋”三字更是在开头就将季节与景色结合起来,意境唯美。教师可以先通过语言为学生描绘画面,然后利用多媒体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再结合“山”“水”“月”的融合变幻分析及五个地名连用的探究,使学生切实理解作者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教师要抓住重点字词,再巧用多媒体,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在《峨眉山月歌》的教学中,教师可巧妙利用多媒体展示影视片段、录像、图画等,再现诗歌中船在江上漂,山月倒映在江中及月影总是随江流变化的情景,从而引导学生反复推敲诗中关键的句、词、字,再从中体会作者的语言美与用词巧妙。

又例如,《忆江南》这首诗包含丰富的信息。若教师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是很难将其包含的大量信息表达透彻的。因此,笔者根据诗意选择播放有关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周庄古镇的图片和视频,同时制作了一个动画课件,将火红热烈的太阳,碧绿如翠的一江春水,杭州的灵隐寺,汹涌澎湃、声势浩大的钱塘江大潮等交替展现,并配上时而激昂、时而柔美如交响乐的潮水声,轻柔的风声等大自然的优美声音。这样就能为学生的想象活动提供丰富、鲜明的资料,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诗境。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诗境,笔者鼓励学生根据诗意大胆想象,自己动手为诗作配插画。学生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待学生绘画完毕,笔者再通过投影把一张张展现学生对诗歌意境理解的图画展示出来。这样既能让学生获得认同感、成就感,增强学习积极性,又能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诗意,受到美的熏陶。

五、拓展延伸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之外的古代诗歌,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可以利用课外古代诗歌深化学生对课内古代诗歌的理解,让学生不固化思想,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例如,在教学《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关于写春的课外古代诗歌,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等。这样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多角度了解古人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春天的,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古代诗歌是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用简约的语言传达丰富的思想情感与内涵,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还可以完善、丰富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理解力与感知力。教师要脚踏实地,灵活运用多媒体,以完美展现古代诗歌之美,让学生领略到古代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权晓霞.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意境教学探究[J].新课程,2020(27):75.

[2]  张海君.多媒体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整合[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19(11):198-199.

[3]  李志刚.多媒体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整合探究[J].读写算,2019(16):17.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