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情境,点面结合”体育教学模式构建

作者: 聂振

[摘 要]“依托情境,点面结合”是基于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知识内涵,以情境认知理论为支撑,立足课堂教学之“点”,辐射课外运动之“面”,让学生完成复杂情境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实现学科知识的激活、运用、迁移、建构乃至创造性运用的教学模式。文章通过呈现及解析“50米折返跑”的教学设计片段,进一步阐明“依托情境,点面结合”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实践样态:情境问题设置—情境任务呈现—事实观察与探索—学习反思与分析—情境知识创造性运用的具有完整意义的教学程序,并分析有利于学科知识应用与创造性拓展的课外教学路径,从教师、教学、安全三个角度提出有效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体育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造;核心素养;情境;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06-0065-04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方向标。核心素养既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也不是单纯的兴趣、动机、态度,而是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现实问题所必需的思考力、判断力与表达力及其人格品性[1]。由此可知,注重以知识与技能“习得”为主要目标及在此基础上的以线性、程序化知识与技能操练为主的教学思维已不再适应教育的发展,反之,以学科知识为探究对象或假设的问题为指向,以发展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为目标的教学,才是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的主流。正因如此,探索与之适应的体育教学模式也成为广大一线体育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本文提出“依托情境,点面结合”教学模式,以期有助于强化一线体育教学教师的理论认知,进而推动核心素养目标下的体育教学。

一、“依托情境,点面结合”体育教学模式的内涵

“依托情境,点面结合”是基于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知识情境运用能力的内涵,以情境认知理论为支撑,立足课堂教学之“点”,辐射课外运动之“面”,让学生完成复杂情境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实现学科知识的激活、运用、迁移、建构乃至创造性运用的教学模式。

(一)“依托情境”旨在以情境认知理论为依据开展教学活动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只有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才有价值。一方面,体育教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开展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体育教学不再以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作为核心目标,而是回归学生的个体生活,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合作、交往等途径运用体育知识与技能去探究和解决一些生活情境中的问题,并在学习共同体中实现分享、思辨,这样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有可能在体育学习中得以形成与发展。

(二)“点面结合”是基于体育知识、能力和核心素养生成性关系的教学活动程序

“点面结合”中的“点”是指立足课堂或指向课堂中某项运动知识或能力的教学活动,“面”则是“点”的辐射区域,将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成果运用于如兴趣小组、项目比赛、游戏竞赛、社区健身、家庭娱乐、野外锻炼等课外或校外活动中,实现知识生成与再创造,即“点”向“面”辐射的过程。

(三)“依托情境,点面结合”蕴含一体化的两层关系

从整体上看,“依托情境,点面结合”两者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情境浸润整个“点”与“面”。从具体的结构上看,“点面结合”也不是情境知识习得与运用的先后,“面”是“点”的延续区域,是知识迁移与再创造的环境。虽然“点”与“面”可能存在时间上的差异,但两者又保持着空间上的一致性。

二、“依托情境,点面结合”体育教学模式的实践样态与思考

(一)立足课堂:凸显情境知识、技能“习得”的整体教学观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核心素养目标下的教学实践是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此,学生需要改变学习知识的线性化、程序化观念,树立以知识运用能力为结果的学习观。从知识的完整性看,学生要通过整合生活经验、情感态度、心理活动等,感悟与理解知识,并形成一定的活动能力,为知识的进一步实践、应用和创造奠定基础。现以“50米折返跑”的教学设计为例进行分析。

【教学设计片段】

教学内容:50米折返跑

教学目标:通过折返跑练习,学生能够运用合理的制动、控制身体重心并快速转身,发展快速奔跑能力。

教学步骤:(1)问题设置——“如何才能保证既安全又快速转身完成折返跑?”“决定高质量折返跑动作的因素是什么?”(2)任务呈现——前方50米处有火灾发生,需要大家通过既安全又快速折返的方式对物资进行抢救。(3)观察与探索——引导学生在行动前对路线场景、方法运用、安全注意事项等进行思考与探究,并根据讨论和认知进行实践。(4)学习反思与分析——根据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反思并寻求解决办法。(5)知识创造性运用——组织学生通过50米折返跑接力比赛对折返跑运动技能进行运用。

【教学设计分析】

第一,关于问题设置与任务呈现。教师宣布情境问题及情境任务后,并没有如往常一样宣布学习目标,这是因为:一方面,教学目标已经沉淀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另一方面,如果教师仅把教学目标当成一种标准告知学生,那只是一个浅显行为层次的认知。而基于核心素养的认知需要深层内涵的理解,需要情境知识的激发、迁移与建构,这如同要求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和乐趣,如果学生一直想着“我要成功”“我要快乐”,那是不正确的,只有不断投入活动中,享受当下的学习,才能获得成功与快乐,因此,教师应该更关注学生面对问题时如何讨论、怎么思考、怎样解决,目标才能形成,素养也才融入其中。

第二,关于事实观察与探索。学生获得学习任务后,首先要针对问题展开讨论与实践。比如,通过课例的实践发现,有的学生感悟到,要想安全快速地抢救物资,必须做好来回两个动作之间的衔接,控制好转身速度就很重要。转身过快容易发生危险,转身过慢影响物资抢救进度。还有的学生认为,保证转身快而安全,身体重心的控制、双脚蹬地的及时性以及与上肢协调是关键……基于这些认识,有的小组尝试模拟练习进行检验,以便为真正投入“抢险”活动积累丰富的经验。这一环节有观察与思考,有相关资源和生活经验的调动,在学习方式上也有对事实的分析与探索,形成了集体智慧,为知识的积累与迁移创造了条件。

第三,关于学习反思与分析。该阶段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激活过程,是知识经验运用与现实问题解决发生冲突后,学生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自觉检视,能使原有认知与现实知识技能之间建立联系,通过多种途径或方式开展协作探究式学习,逐步解决新的情境问题并实现“折返跑”运动技能的迁移与建构。如有的学生明知转身需要降低身体重心,但转身速度仍然难以加快,于是向同伴或教师求助,逐步找出问题的原因,即身体重心降低只是保证转身的稳定性,但没有把握好转身时双脚用力的位置、方向和力量仍然难以快速返回,这恰恰是对“决定高质量折返跑动作因素”问题的回应。教师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应及时观察,把握时机,适时帮助学生分析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体验感悟,分析动作要点,直至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

第四,关于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这是学生对知识的意义理解与运动项目价值观形成的关键环节,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体现正确的学科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而将建构的知识进一步施以各种动作展示或情境比赛,正是获得学科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重要途径。将建构的“折返跑”运动技能运用于接力比赛中,学生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知识技能,提升运动能力,而且可以在比赛中感悟动作技能在整个运动项目中的意义与价值,在比赛规则的制约与竞争合作的过程中养成必备品格。

(二)拓展课外学习路径,促进知识的应用与创造

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并不是最终的学习目标,而是要将知识进一步加以运用和创造,从而达成从低阶认知能力向高阶认知能力的转化。但是体育课堂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仅仅靠课堂教学是难以达成这个转化的,还需要学生参与课外、校外、社会的活动。因为课外活动或校外活动不仅方式更加灵活、自主,活动内容更为丰富多样,活动时间更加充足,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能力、体验活动的乐趣,而且课外活动更能体现在情境中对课堂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反馈与创造的过程,包括新旧经验或思维的冲突与同化、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协作、知识或能力的拓展与尝试、安全事件的判断与处理、体育精神品德的塑造与形成等。尤其是校外体育活动更有利于学生将知识与真实情境关联起来,通过真实事件、社会生活形成学习能力,让学生体验各种真实情境,能够整合已有的结构化知识和技能,运用学科思维和观念开展探究活动,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或应对各种复杂的问题,表现出高水平素养[2]。

三、对采用“依托情境,点面结合”体育教学模式的建议

“依托情境,点面结合”体育教学模式是集情境认知理论、体育课程教学理论以及核心素养发展理论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其以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基于情境认知理论而开展体育教学实践,为了更好地保证教学实践的实效性,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提升教学实践的效度

教师首先要深刻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赋予学生的发展理论思想与价值观念。如果把整个教学模式看作是有血、有肉、有骨架的“躯体”,那么这些理论思想和价值观念就是支配“躯体”运行的灵魂,离开灵魂,躯体的运行就缺失生命力。就“依托情境,点面结合”教学模式而言,其蕴含的理论观点包括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在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具体体现,情境认知理论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价值,现代教学观、知识观对重建学科核心素养观的意义等。

没有对这些理论的理解与把握,就难以形成观念的转变和有效的教学行为,“依托情境,点面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意义也不复存在。

(二)依据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实践样态,对教学进行灵活规划

对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实践目标而言,虽然课堂教学并不能解决核心素养发展的全部问题,但是学生通过知识运用实践建构知识体系、提升运动能力、增强体能、形成良好体育习惯的根基。因此,教师应根据每个运动项目的规律以及运动项目内在的知识结构特点,结合学生和教学条件的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整体上合理规划教学,即根据预计的目标,提前规划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好解决预案;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演进,不断调整教学规划和布局,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把握每一个教学时机,将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体育品格贯穿教学始终。

(三)构建安全保障体系,灵活开展自然环境下的体育锻炼

自然环境下的体育锻炼往往有一定的安全隐患,需要广大体育教师解决隐患存在与学生发展的矛盾冲突,既要深知安全隐患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产生的难题,又要有信心和勇气,从学生发展大局出发,努力通过自然环境资源下的体育活动去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师生共同制定活动的规则,规范活动行为;选择适合学生开展的活动,如爬山、田间徒步、公园定向运动等;利用课堂、广播、电视的宣传,加强安全常规知识的教育,强化学生的防范意识;做好安全预警工作,既要注意活动前的预警,如及时了解学生身体情况、天气状况、地质条件等信息,又要注重活动过程中的预警,如学生擅自破坏规则、行为不当或意外发生等;强化对学生规避风险的技术教育和风险应急处理能力的培养,如活动之前食物的选择和药物的准备,活动过程中中暑、腹痛、扭伤等情况的处理方法等。以上内容涵盖了安全规则、项目选定、风险预判、常规知识、应急处理技术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个安全保障的系统。

总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实践是以知识运用与建构为核心的活动呈现,依托情境认知理论,开展情境化课堂教学实践,以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习得、迁移、应用、创造、生成为实践样态,构成“依托情境、点面结合”体育教学模式的完整体系,为体育教学实践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当然,教学模式从构建到实践,会受到教师认知水平、教学规划与设计能力、评价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需要教师通过反复地在学习、实践、体验、反馈、思考与总结中不断积累与内化,丰富自身的经验和知识,为有效的教学实践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   参   考   文   献   ]

[1]  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1):3-25.

[2]  杨向东.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考试命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8(10):39-51.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