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教学信息化推进中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作者: 张容海[摘 要]中学思政课一体化是新时代思想政治课程发展的需要。文章以衔接点“国家利益”为例,通过教法衔接信息化、学法衔接信息化、知识衔接信息化、能力衔接信息化、情感衔接信息化、收口衔接信息化、评价衔接信息化,提升中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效果,推进中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教学信息化;中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国家利益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06-0068-03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党中央进一步加强思政育人的内在要求,而中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推进中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有利于统筹中学六年思政课程的发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开放性,借助教学信息化有助于初高中思政课衔接,有效提升中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效果,推进中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一、教法衔接信息化,接续中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断点
与传统教学相比,现代教学体现出数字化、信息化的特点。信息化为教师打造了具有可视性、互动性、高效性的线上线下一体化课堂教学环境,也为教师实施教学提供了多种便利。具体表现在:一是课前准备阶段,借助网络平台准备素材、点名签到、布置预习任务;二是教学活动实施阶段,借助信息技术为教学活动提供计时、记录、场景再现等帮助;三是课后巩固阶段,借助信息技术完成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教学资源的推送,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录制并推送课堂实录。可见,在信息化背景下,可随时随地开展教学活动,实现师生间零距离、跨时空的互动与沟通,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动态,从而进行针对性教学,接续中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断点。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是八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二框题和高中选择性必修1第三课第二框题“国际关系”中的内容。在讲授这一衔接内容时,不论是初中还是高中的教师都可以如此实施教学: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观看电影《战狼2》;课中播放《战狼2》的精选片段,要求学生找出影片中主人公奋不顾身、英勇抗敌的具体表现,分析其与“国家利益”的结合点,做到“观中悟”;课后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维护国家利益的感人事迹,帮助学生实现“悟中用”。这样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国家利益、如何维护国家利益,同时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可见,初高中思政课教师可在课前、课中、课后等教学环节通过教法衔接信息化提升中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效果。
二、学法衔接信息化,降低中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难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在学习思政课时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搜中学、议中学、织中学”。一是“搜中学”。当前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呈多样化趋势,除了从课堂中获得,还可通过网络、电视、书籍等方式获得。让学生“搜中学”,有助于其养成搜索信息、查验信息、选取知识的习惯。二是“议中学”。当前,师生间、生生间沟通交流的途径多样化。除了线下交流,教师还可通过QQ、微信、微博等与学生进行线上沟通交流,帮助学生及时有效地搜集、处理和转换信息,实现“议中学”。三是“织中学”。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把知识点“织”成思维导图、易错点数据分析图等,引导学生实现“织中学”。学法信息化能帮助学生知识检索、资料选取、自主学习、协作探究、知识建构、归类总结、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自主认知、探索、训练的效果。初中学生如果能掌握“搜中学、议中学、织中学”,到高中阶段就能很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降低中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难度。
为帮助高中学生巩固“如何维护国家利益”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给他们布置“搜集维护和损害国家利益的典型事例,并与同学分享你的感受”的课后作业。学生为完成作业通过网络、杂志、报纸等途径搜集相关的典型事例,然后与老师、同学交流关于某个典型事例的感悟。学生在搜集典型事例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如何维护国家利益”的理解,并交流自身感悟,深挖了知识点的内涵,避免了高二学生对八年级上册内容“炒冷饭”式的学习。
三、知识衔接信息化,奠定中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基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从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高中思想政治课则以生活为基础,把学科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掌握经济、政治、文化、哲学、法律、逻辑等领域的知识。对于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的知识点,如果能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图谱化、数字化、网络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教师能以图片、微课等形式对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传授,便可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促进两个学段内容的衔接,强化中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连续性。
关于“如何维护国家利益”这一内容,八年级下册主要从如何处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来论述,学生较难理解。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最美逆行者”的图片,分析医护人员“美”的表现,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为大家舍小家,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高尚品质。高中选择性必修1主要从国际关系学的角度阐述如何增强国家实力和处理好我国国家利益与他国国家利益的关系,指出在维护我国国家利益时,也要兼顾他国合理关切。高二学生比较难理解为什么还要兼顾他国合理关切。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利用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关系的素材制作微课,以刺激学生视听感官,帮助学生深刻、透彻地理解和掌握以下内容: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在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同时,还要兼顾东盟其他国家的合理关切,促进东南亚经济圈的互利共赢。
四、能力衔接信息化,提升中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高度
中考和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较大的区别。中考主要考查学生对单一知识点的识记和运用能力,深度和难度不是很大,对学生的能力层次和思维层次要求总体来说比较低。高考注重考查学生对学科主干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和迁移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考查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较大,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识记、分析理解、逻辑推理、综合探究的能力。针对高考的考查要求,教师在教学及备考中可借助信息技术编制习题集,绘制知识网络图,为学生提供可反复研读的资料,使学生在原有的能力水平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主学习、识记、分析理解、逻辑推理、综合探究、知识调用等能力。总之,教师应深入分析中考和高考的内容、形式和题型,精准定位相应学段的能力要求,然后针对各学段的能力要求贯彻教、学、练、考四位一体的理念,实现各能力点的衔接,最终提高学生的能力。
如针对“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这一内容,中考主要要求学生识记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这一知识点时,可以把历年中考的相关题目汇编成集,供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然后分析学生在练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再根据问题进行专题训练,最后帮助学生巩固此知识点。高考主要是对“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综合考查,并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总结学生在高考真题训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再编制专题集,通过对点训练填补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空白,最后给学生布置“列举2023年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并针对某个成功的外交案例加以说明”的课后作业。在搜集数据与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知识的迁移和运用。通过专题集的训练和案例分析,学生不再停留在对单一知识点的识记和运用的低层次能力上,而是学会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迁移,实现初中到高中能力的衔接。在这过程中,中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高度得到了提升。
五、情感衔接信息化,落实中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价值观目标
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思政课是培养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定与落实好价值观目标。为实现价值观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信息技术呈现真实场景、讲述生活案例,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情感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落实和升华,避免出现教师生硬灌输的尴尬情况。
在讲授高中选择性必修1“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中美经贸摩擦和中非合作论坛的短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体会国际关系的复杂性,理解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接着把中国与他国经贸交流成果以柱形图的形式展示出来,并通过数据分析帮助学生体会国际关系的亲疏冷热。最后设置“面对中美经贸摩擦和中非团结合作等不同的外交关系,我们应采取何种态度和措施才能更好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的问题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领会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同时,引导学生认同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价值观目标落到实处。
六、收口衔接信息化,突显中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效果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归纳与总结环节是衡量一节课完整和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重视课堂收口工作。传统的课堂小结往往只是对知识点进行简单罗列,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在一节课的结尾可借助短视频、图片等进行总结,让课堂收口更个性化和形象化。如教师在总结八年级上册“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内容时,可以把捍卫国家利益的三点措施通过短视频的方式逐一呈现,而在总结高中选择性必修1“决定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的内容时,以国家利益为主线,以国家利益的含义、内容、形式、维护措施为支线制作知识结构图。这样收口能让呆板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轻松记知识。如果学生在初中阶段能识记和理解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就能为高中学习“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利益的义务”和“国际关系”等内容奠定知识基础,突显中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效果。
七、评价衔接信息化,提高中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维度
信息化评价是指运用信息化标准对评价对象在各个方面的准确性、实效性、满意度等进行量化和非量化的评定。现代教学的评价方式应是静态和动态相结合,信息化评价克服了传统教学静态评价和单一评价的弊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信息化评价的内容往往包括学习态度、兴趣、能力、成绩以及活动表现等方面,有利于真正挖掘学生的潜力。如果在初中阶段能形成完整的思政学科成绩跟踪表和成长记录卡,就能为高中教育教学的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提供数据参考,增强教学和备考的针对性,促进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不同目标的延续和衔接。
如针对“国家利益”这一知识点,可把初中学生在日常测试中主要的得分点和易错点以数据化的形式反馈出来,把初中课堂上开展的相关探究活动录制下来,从而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及备考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增强教学及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实践证明,在初高中思政课教学的各个衔接点和衔接环节中,借助信息技术能使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静态学习与动态学习相结合,起到用时短、记忆快的效果,从而大大缩短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习适应期,有效提高中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效果,推动中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施诸红.初探初中思品课和高中政治课教学的衔接[J].中学教学参考,2012(21):34-35.
[3] 陈丽君.推进中学思政课一体化发展探索:以高中《法律与生活》为例[J].高考,2023(13):9-11.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