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蒋盛芳[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才必备的核心素养。初中阶段是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形成的关键阶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文章主要论述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征,解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价值意蕴,并提出科学、有效的培养策略,旨在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21-0013-03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不仅承担着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任务,而且承载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新课标明确提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核心素养。初中阶段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在这个阶段,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落实有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信息素养的要求,教师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需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培育创新思维、加强创新能力训练等,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征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不仅体现在课程内容上,而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具体而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三大特征,这些特征充分体现了课程的内在要求,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通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打下坚实的信息技术基础,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1]。首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基础性。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的广泛性和基础性。信息技术课程涵盖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应用、多媒体制作等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信息技术学习体验。这些内容都是基础性的,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可以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信息技术基础,进而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这些基础知识,学生能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技能。其次,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实践性。这一特征强调学生要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和技能。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应设计各种实践活动,如实验操作、项目制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与成长。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更多实际操作技能。最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创新性。这一特征体现了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能力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敢于创新,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创新性的项目制作、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价值意蕴
(一)有助于学生全面科学地理解信息技术的创新内涵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信息技术的创新内涵。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工具和技能,更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重要力量。通过参与创新性的学习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创新的乐趣和价值,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和影响力[2]。这种全面科学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信息技术观念,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质上是在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创新项目、解决实际问题等活动,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并且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优秀品质。除此之外,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创新,学生能够积累更多宝贵的经验,未来遇到各类问题时,能够从容应对,并且会运用创造性的方式妥善解决,形成有价值的成果,更好地满足自身发展需求。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核心素养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已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掌握数字化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如信息检索、数据分析、在线协作等,进而使其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此外,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发挥创造力,通过创新性的思维和实践,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培养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核心素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当前的学习阶段取得优异的成绩,更能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3]。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引入信息技术发展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采集信息、存储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等各种技术,其发展历程包括语言形成、信息技术革命等,与社会生活存在密切关联。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发展史的相关内容,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引入相关历史故事,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能够有效调动他们学习该课程内容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加投入地学习和探索,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信息技术的起源,让学生了解从最初的计算机雏形到现代高度智能化的信息系统的演变过程。通过这样的叙述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次,教师可以介绍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里程碑事件和杰出人物。例如,讲述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的创业故事,分析他们如何凭借创新思维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推动了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创新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巨大作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最后,教师可以结合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向学生展示信息技术的未来潜力和无限可能。通过这种前瞻性的视角,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进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
(二)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一定时代优势,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翻转课堂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这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支持。在这一教学法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新的想法,进行相关创新活动。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关键步骤为:其一,在课前阶段,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为学生设计和布置学习任务。这些任务需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需要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和材料,如视频教程、电子课件等,便于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其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见解和创意,相互启发、相互学习。教师需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和方案。此外,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创新性的项目或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其三,在课后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通过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促使学生不断完善。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
(三)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需要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将知识学习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并设计一些挑战性的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时,教师可以开展一个“校园风景摄影大赛”的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拍摄校园内的美丽风景,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对照片进行后期处理,如调色、裁剪、添加文字等。又如,在教学“Flash动画”这一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时,教师可以引入学生喜爱的动画短片,如“喜羊羊与灰太狼”和“孙悟空大战二郎神”等,构建趣味盎然的教学情境。通过这些生动的动画素材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无形中激发他们对Flash动画的浓厚兴趣与创作热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想象与创意。这样不仅能够促使他们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作品,而且能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与创新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例如,在教学编程知识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智能校园小助手”的开发项目,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利用所学的编程知识开发一个能够帮助师生解决日常问题的智能小程序[4]。这个项目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编程技能,而且需要他们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欲望,并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体验到创新的乐趣,激活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
(四)尊重学生个体性差异,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潜能,这使得他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创新能力的表现方式各不相同。为此,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并针对这些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首先,教师应当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通过观察和交流,发现他们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其次,为了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可以设置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这些问题可以涉及信息技术的多个领域,如软件设计、数据分析、网络安全等,旨在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如创新竞赛、项目实践、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尊重学生个体性差异的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变化[5]。对于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对信息技术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基于信息技术发展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尊重学生个体性差异,注重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等,在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成效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万淑珍.教育改革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探究 [J].学周刊,2023(35):112-114.
[2] 吴歆.智能教育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探析 [J].初中生世界,2023(40):71-72.
[3] 徐海东.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中学课程辅导,2023(30):36-38.
[4] 拾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2(6):65-66.
[5] 张旭清.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22(16):69-71.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