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破关键 方见真思
作者: 张娜 沈嘉达[摘 要]传统的《三峡》教学通常从三峡的四时之景入手,引导学生概括相应景色的特征。文章指出,在解读《三峡》的过程中,可通过找关键、破关键、对比关键的方法,多角度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厘清文脉,感受语言文字渲染氛围的魅力,体会山川风物之灵秀,学习作者文字描摹之风骨,进而悟得作者之真思。
[关键词]《三峡》;关键词法;氛围;文脉;真思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21-0022-04
《三峡》为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篇展现三峡山水之美的明丽清新的古代写景散文。其用语字字雕琢、精妙绝伦,描写生动传神。
“关键词法”是孙绍振先生提出的一种解读文本的有效方法,又叫“咬文嚼字法”,即围绕一句话、一个语段、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词进行整体解读,不仅强调弄清词语的含义,还强调结合上下文,深入文本语境,于平淡之处发现别人未见之奥妙。
在解读《三峡》时,教师通常以真实的景物描写为切入点,让学生按季节概括三峡的景色特征。然而,作者为何要将这些景物、季节如此排列呢?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与写作手法,笔者运用“关键词法”,引导学生真正了解三峡为何美,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厘清文脉,悟得作者之真思。
一、 找关键,感景之氛围
纵观全篇,所有的描写其实都是围绕着三峡的山、水展开的。三峡四时之景各不相同、各具特色。为何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与众不同?其实是因为那些语言文字不仅是在写景,更是在渲染景之氛围。
(一)于山水之中感知三峡之壮美
文章首段总括三峡整体之势。先用“七百里”这词语交代峡之长。又用“连”“略无阙”这两个词语展现山势之连绵不断(密)、毫无缺口,“略无”不仅写出了“阙”的程度——完全没有,还对“连”进行了进一步渲染。接着用“重”“叠”“隐”“蔽”现山之高耸巍峨、挺拔险峻,不仅山峰相重,群山复叠,还遮蔽天日,此处一俯一仰,从不同角度烘托山之高峻。
值得注意的是,“七百里”“连”“略无阙”“重”“叠”“隐”“蔽”这些词,都具有“横向扩充,纵向串联”的特点。从横向来看,“略无阙”是“连”的具象,“隐”“蔽”是对“重”“叠”的侧面印证,以“隐天蔽日”反衬山高;从纵向来看,“七百里”“连”“重”“叠”串联起来勾勒出山的长、高、密、狭。由此展现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
文章第二段以“夏”明确所写季节,以“水”交代所绘之景。其中,“襄”把水的冲劲儿表现得淋漓尽致;“阻绝”则写出了江水暴涨,从正面描写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水势之险恶;“不以疾”则将江水与快马、疾风进行对比,更加展现水之快、急、迅猛;中间举“王命”之事时,运用“朝发”“暮到”“千二百里”,可谓风驰电掣,表现出江水一泻千里的豪迈壮阔之势,让人为这三峡之水所震撼。
通过品析这两段中的关键词可知,作者在描绘景色时能够抓住景物之精髓。写山,不仅写其长与高,还描绘其雄浑巍峨之气势;写水,不仅写其量大速度快,还表现其一泻千里的豪迈、壮阔。山之雄伟,水之豪壮,连在一起相得益彰,让读者被三峡的雄壮气势所吸引。
(二)于春冬之时寻觅三峡之秀丽
在文章的第三段,作者用“春冬”点明季节变化。俯瞰峡底,白色的急流中回旋着清波,绿色的潭水中倒映着两岸山色的影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可谓一词一景,如以“素”饰“湍”,表现水如白练,轻快澄澈;以“绿”饰“潭”,益见深沉宁静。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里景物重重,动静交织,色彩各异,对比鲜明,相映成趣。仰望山间,山崖陡峭,高耸入云,奇形怪状的柏树于峭壁之间生长。以“绝”状山,以“怪”写柏,道出了当地山高树奇的原始自然风貌。“悬泉”“瀑布”这些景物都颇具动态之感,一个“飞漱”,将水于峡谷间倾泻而出、奔涌冲荡的状态描绘得精妙绝伦。至此,山静、泉飞、柏怪、水深、影清,静中有动,声色纷至,山水相配,让人宛若已然置身其中,并为这幽深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山水之色所驻足。此段的最后作者总结道:“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木“荣”、山“峻”、草“茂”,景物交织组合,以现三峡之美不胜收。“清荣”给人清冽澄澈、欣欣向荣的感觉,“峻茂”则多了一丝有棱角、有风骨的生机勃勃的韵味。
春冬之时的三峡之景,让人物我两忘,快慰至极。从“绝”“怪”“飞漱”这些关键词中,能够感受到此时三峡清幽静谧的秀美。“清荣”“峻茂”是作者对这美景的感叹。“趣味”一词则给这秀美之景增添了几分雅趣,将观景感受尽括其中,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先前那种豪迈、雄壮的氛围于此时转变为雅致、秀丽。氛围感的转变有赖于这些凝练传神的关键词给景物赋予的灵气。
(三)于渔歌猿啼中品悟三峡之凄厉
第四段是文章的高潮。其中,作者巧用“晴初”“霜旦”点明写的是秋季的景象。用“寒”“肃”营造萧瑟肃杀的氛围,树林和山涧寒冷凄清、萧瑟肃穆。“啸”本身就有鸟兽长鸣的意思,其让景色都带上凄厉之感。以“高”形容“猿”,指明“猿”所在的位置之高,以“长”形容“啸”,送声长远,暗示是在长峡之中。“高”“空”这两个极具空间感的词使人感觉到三峡之空旷,与后文渔歌中所唱的“三峡巫峡长”共同指明了“长啸”得以实现的空间条件。作者是怎样描绘猿声的呢?“长”“属引”“传”“久”这几个词表现出猿声在这狭长而又空旷的空间中穿梭,有一定的延展性;“凄异”“哀”“绝”这几个词将猿声在这寥廓山峡之间回荡的那种凄冷、悲寂之感展现到了极致。这些词语组合起来展现出猿声的层层叠叠、此起彼落、经久萦绕、凄厉不绝,并反衬出三峡的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谷幽。山谷里,猿声悲哀婉转地回环传响,久久不绝,悲凉之意油然而生。感之则寒,视之则肃,初闻之凄异,静聆之则哀转久绝,构成了凄美、凄迷的情调[1]。
作者运用“猿声”这一意象来表现三峡秋季之悲凉。古人往往借猿声写孤寂的气氛,抒发悲伤或别离之情。闻猿啼而生哀情,是“猿声”意象颇为固定的象征意义[2]。作者为了营造极致悲凉、凄厉的氛围,选择用猿声来衬哀景。渔歌中的“泪沾裳”也直观地印证了以捕鱼为生的渔者于幽深寂静的山涧听到这悠长而悲凄的猿声之后,潸然泪下,与这悲秋之景共情。至此,悲景、哀情、人心合一,悲凄的氛围达到极致。
在《三峡》的教学中,教师可寻觅关键词引导学生进行推敲,以品味作者运用关键词营造的意趣迥异的情调氛围,体会其间壮美至秀美再至凄美的极致转换,探究隐匿于三峡四季山水中的别致风貌与悲凉氛围。
二、 破关键,究情志变化之原因
作者为现三峡之美,从夏之豪壮写到春冬之雅致秀丽再写到秋之悲凉,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情调氛围,而从结构上看,这样写其实非常无序,易导致这样的问题:不同的情调和情趣,在性质上差异甚巨,生硬地联系在一起,跳跃性过大,意脉可能断裂。但纵观《三峡》,层次分明、氛围和谐统一。那么,作者是如何将无序变为有序的呢?
孙绍振先生曾说:“郦道元的才气在于,他对无序的素材作了大幅度的调整,以有序的意脉把反差强烈的意趣统一起来,在情趣上达到统一而丰富。”[1]只有搞清楚文章的意脉结构,探究其情志变化之所在,才能够明白作者是如何把风格迥异的景色描绘得如此和谐的。
《三峡》中,作者在描绘景色时,很注重逻辑的前后连贯。这一点从文中运用的连词便可以看出,而抓住这些连词,也就相当于抓住了破解问题的关键。文中有些连词,不仅从纵向将三峡四时之景串联,使读者能更好地领略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三峡四时之景,还蕴含着作者的巧思。
(一)吃透“至于”,体味因果转化之精巧
由上文分析可知,夏季的三峡之水有汹涌澎湃、锐不可当之势。在引出“夏水”之时,用到了“至于”。“至于”常常被翻译为“到了”,但笔者查阅《汉语大词典》发现,“至于”还可以用作连词,承接上文,表示下文是上文引出的结果,相当于“以至于”。如果按“以至于”翻译的话,“至于夏水襄陵”的意思就是“以至于夏水冲上山陵”——这描述的是结果,而原因就藏于前文。
文章第一段为我们呈现出三峡之山具有高、长、密、狭的地形特点。这些特点为下文写水提供了条件。山高,则水的落差大,水流自然湍急;山长,则水有足够施展威力的空间;山连,则水只能流到峡底,无其他地方分流;峡窄,则断面小,而在水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河道越窄则水势越迅猛[3]。水涨这一因素和峡的特点及地形情况,构成了水流的湍急。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势迅猛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更能使上下段落相互承接,使山水之美具有统一性,并使文章意脉贯通。
“至于”一词将上下两段自然衔接,作为意脉枢纽完成了写作内容由山到水的转换,使山水之色融为一体。水之壮观皆因峡之雄奇,作者用因果关系将三峡夏天之景自然展现,并使三峡的豪迈气魄更上一层楼。
(二)挖掘“则”义,探析季节对比之鲜明
文章第三段所写从夏季水之壮美转到了春冬景色之秀美。从季节轮转上看,这样写显得毫无承接递进之感。那么,作者又是如何使文章读起来和谐统一的呢?
这里需要注意一个连词“则”,我们很容易将其翻译为“就”。笔者认为这样翻译的话好像后面所写只是为了对所提到的“春冬之时”的情境进行解释说明,和前面“夏”的情境构成并列的状态,但这里的清幽静美与前文的雄伟豪迈相割裂,也就是说前后文缺少连接纽带,脉络出现断层。但若重新翻阅《汉语大词典》,就会发现“则”还有“却”的意思,作连词,表转折。如果将其翻译为“却”,便能使其后的内容与前文的豪迈之景紧密联系起来,并通过转折,将不同氛围相对比。这种对比能将两部分内容自然衔接,实现氛围的连贯,让人感到意蕴丰富。
(三)关注“每至”,感悟氛围递进之玄妙
文章的最后一段也就是高潮写到了三峡秋季的极致悲凉。作者从开头对山水的壮阔奔放进行铺陈,到通过对比,展现幽静秀美的春冬之景,使氛围由高亢明丽逐渐过渡到了静谧雅致,其实都是为最后营造悲凉的氛围做铺垫。在通过因果进行承接,通过对比完成转折之后,用“每至”进行微微递进,将春冬清幽俊美之景与悲秋的凄美之景巧妙融合,并通过猿鸣与渔歌声将这种氛围推向极致,在不动声色间完成了景物的切换,不知不觉地让人走进新的情境之中。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三峡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具有极致美,是夏季豪迈、春冬秀丽过后的极致悲凉凄美。通过探析“至于”“则”“每至”这些关键连词,就可以将较为割裂的四时景状从纵向串联起来,体悟到情志的层层递进及意脉的和谐统一。
三、 对比关键,悟作者之真思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郦道元的写作之所以这么成功,是因为在他之前已有以记述山水等为主要内容的作品,这些作品丰富了他的素材,如袁山松的《宜都记》、盛弘之的《荆州记》。孙绍振认为,郦道元其实也是在广泛收集和研究相关史料的基础上,进行推陈出新才写出《水经注》的。《水经注》中文章众多,《三峡》为何能够突出重围,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名篇?其中暗藏着哪些玄机呢?
峡中猿鸣至清,山谷传其响,泠泠不绝。行者歌之曰:“巴东三峡猿鸣悲,猿为三声泪沾衣。”
自西陵溯江西北行三十里入峡,山行周围,隐映如绝,复通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也。
——袁山松《宜都记》
峡长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常有高猿长啸,属引清远。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盛弘之《荆州记》
(一)从纵向结构入手增添关键句段
从纵向结构看,郦道元除渲染三峡山的高、长以及猿声哀凄婉转、连绵不绝以外,还描写了夏季和春冬之时三峡的景色。郦道元分别描写三峡四时之景,层层铺垫、步步渲染,逐渐突出三峡的哀凄悲凉,使文章的意脉于纵向有一个由浅入深的逐步深入过程,使文章的结构更具完整性,让情调在“夏—春冬—秋”景致的变换中更加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