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探索

作者: 罗芳兰

[摘 要]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旨在利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全面了解学生的学科水平、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发现学生的特长和潜力,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引导。文章从新高考改革背景出发,探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经验,从而为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21-0031-04

近年来,教育评价改革受到人们普遍关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着眼点则落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上,以学生评价为依据,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进行。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传统的考试评价体系已经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潜力和综合素质。为此,学校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旨在构建更为科学的评价机制。

一、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现状

(一)基础性发展目标之上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明确了六个方面的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包括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这六个方面为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提供了基础框架,成为评价体系的核心。各地根据《通知》,针对实际情况形成多元、丰富的评价指标体系。有些地方可能直接采用这六个方面的目标,有些地方在目标指数和宽度上进行微调,使得评价指标体系更贴合本地区的特点。尽管在具体实施上存在细微差异,但总体来说各地都以《通知》为中心,进行详尽而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尽管评价目标已基本确定,但各个目标的核心表现尚未达成共识。这意味着在实际操作中,对实现各个目标所需的具体行为表现尚无定论,存在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不同地区和学校可能对相同的目标有不同的理解和呈现方式。

(二)多种模式结合的多元评价主体

各地区对评价主体所占比例也呈现出多样性,体现为学生、教师以及家长等多元评价主体相互交织。评价主体多元化旨在深入了解学生在不同层面的表现,使评价具有多维度和多角度的特点。以安徽省为例,评价主体的比例分配为:教师评价占40%,学生互评占40%,学生自评占20%。而在宁夏,教师评价比例相对较高,达到50%,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则占据另外的50%。这反映出不同地区的评价主体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呈现出灵活而个性化的特点。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经验为学生的全面评价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同时,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方式也逐渐受到重视,体现了对学生个体发展和自我认知的关注。这种多元评价主体的状况不仅能更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表现,而且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评价过程的机会。

(三)分级评价手段

在当前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分级评价成为一种重要的评价手段。在各地区,分级评价通常包括对已确定的学生发展目标进行剖析,将每个目标再次细分为2~5个具体项目。评价主体基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对积累的实物和“证据”进行考核,再决定将学生分为哪个等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在确定每个项目的等级之后,对各个项目级别进行规则下的整合,最终形成一个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评价级别。这种分级评价的方法有助于精准地反映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形式与评价手段相结合,采用分级评价与文字评论结合的形式,展示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能力水平,同时对学生的优点和成长空间深入洞察。这样的评价机制不仅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能为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细致入微的指导,且能推动教育评价科学化和个性化。

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桎梏

(一)综合素质评价主体单一化

综合素质评价主体单一化表现为过度强调教师评价。在一些地区,教师评价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导致评价结果受到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缺乏全面客观的反映。与此同时,过度依赖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也是一个潜在问题。如果评价主体主要是学生,可能会出现互相“拉票”、互相偏袒的情况,从而使评价失去客观性和公正性。学生可能更偏向于采用自评或同学互评的方式,而忽略专业教师的客观观察和评估。

(二)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同质化

部分学校在开展评价的过程中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较为关注,而不重视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这样一种同质化的评价方式容易让学生在追求分数的过程中忽略其他素养的培养,使评价变得单一、片面。与此同时,还有部分学校将学生综合素质分为若干等级,这些等级更关注是否符合一定的标准,而不重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和个体差异性。

(三)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模糊化

不同学校、地区对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的理解可能存在一些差异,导致评价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大。模糊的评价标准使得学生和教师在评价过程中难以准确判断何为“优秀”“良好”“及格”或其他等级,影响了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有些地区存在过分强调全面素质培养的问题,在具体的评价标准制定上过于笼统,难以具体到每个方面。在这种情况下,评价变得缺乏具体指导性,学生和教师难以厘清评价的重点和侧重点。当前各地的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课程修习与学业表现、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五个方面。事实上,除了课程修习与学业表现方面学校能获得一手信息外,其他四个方面的信息需要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校外活动、社会实践等获得。相关评价信息的收集主要依赖学生提供,而学校或教育管理部门基本上没有专门的信息采集渠道。这导致艺术素养和创新精神基本上成为学生展示特长的平台,而实践能力则容易被篡改。一些教师和家长认为,高中学生的学业已经十分繁忙,让他们参加所谓的社会实践活动会影响学习,社会实践只要提供有盖章的证明及实践照片等就会被认为是合格的。

(四)综合素质评价的公平性受到质疑

在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然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公平性方面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评价标准的制定难以科学、客观,存在主观性和随意性,导致评价的公正性得不到保障。过于注重学科知识,忽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非学科因素,使得评价偏重知识而忽略综合素质。由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一些学校可能因条件有限而无法提供内容丰富的素质教育,使得学生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受到不良影响。地域差异导致评价标准不一致,使得不同地区的学生在同一评价体系下面临着不同的挑战,难以建立一个公平的比较基准。家庭背景也是影响评价公平性的重要因素,一些学生因家庭条件较好而能够接触到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从而在评价中占据一定优势;而一些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制约,难以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充分展现个人潜力。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应该积极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和专业的评价体系,以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要关注学科知识,而且要重视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非学科因素。教育部门应加大对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力度,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到内容丰富的素质教育,尽可能减少因地域和家庭背景差异而导致的评价不公平。

三、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策略

(一)构建多元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考查和评价。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构建多元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落实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项关键举措。在这个体系中,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一个重要的考核方面。道德品质包括爱国情怀、尊老爱幼、社会责任、诚实守信、集体活动、遵纪守法等11个层面。为了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清晰度,每个层面都被划分为A、B、C三个等级,其中A等代表“优秀”,B等代表“好”,C等代表“尚需努力”。教师可以设定具体的比例,如A等不超过班级人数的25%,C等不超过班级人数的5%。通过制定这样明确的标准,评价体系会变得科学且具有操作性。在学业水平方面,评价主要包括学习过程表现和模块结业成绩,学习过程表现占总评的40%,模块结业成绩占60%。这种分配体现了对学生全面学业水平的考量,既注重了学习过程,又充分考虑了结业成绩。与此同时,在对运动健康开展评价时需要注重课程修习和达标、运动技能和体育特长等评价。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使他们的运动技能和体育特长得以培养,让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有更好的表现。为了能够更好地评价学生的课程修习,教师应当为他们设置关于体育锻炼、体育课、出勤课时数等方面的考核,排名前25%的学生计50分,排名最后20%的学生计40分,其余学生计45分。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够精准地反映学生在课程修习方面的实际情况,并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和培养提供参考依据。此外,教师应当重视学生艺术素养方面的评价,并将评价内容与学生的艺术特长、技能表现、鉴赏水平和课程修习相关联。课程修习方面应当包括课堂表现,排名前25%的学生计50分,排名最后20%的学生计40分,其余学生计45分。教师在每学期都需要对学生的美术鉴赏、音乐鉴赏能力进行评价,排名前25%的学生计30分,排名最后20%的学生计20分,其余学生计25分。学校还需要多开展运动会、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按学生的表现计分,分别为20分、18分和15分。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提升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

(二)强化统筹安排,完善地方综合素质评价平台

为了充分发挥地方教育部门的整体统筹规划功能,相关部门需要各级明确相关的准则和规定,确保评价工作顺利开展以及评价结果客观公正,同时借助信息技术完善地方综合素质评价平台。结合教育的大数据集成,深入了解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线上线下的行为以及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信息。对这些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的资料进行搜集、分析、归纳和评价,教师能够获取对学生相对科学、全面的认识。这种全面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监督和管理平台应当整合各类评价信息,确保评价结果真实可靠,严格落实相关规定,以保障评价的公正性和公开性。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应发挥中心指挥作用,通过协调统筹社会资源,为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弱势群体学生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缩小这部分学生和发达地区、优势学校学生之间的软硬件资源差距。这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结合这一系统且全面的评价体系,教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利用学校社团、班级活动等学生综合素质展示平台

综合素质评价的本质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方式、方法。传统的评价方式只呈现总分和各科目的考试分数,这样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素质能力。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社团、班级活动等学生综合素质展示平台,为每位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潜能的机会和平台。学校应当在政策和时间上给予支持和保障,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学校需要将学生的各项活动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协调各相关部门,使学生活动能够按期保质地开展。活动设计需要做到具体化、多样化、校本化,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意愿,以课程建设、课外活动等形式呈现。构建学生综合素质展示平台应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以确保学生综合素质展示途径畅通。例如,北京中关村中学将社会大课堂的方式运用到学校社团班级活动中,鼓励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在与中国科学院建立友好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大讲堂”活动中,与科研人员承担科研项目。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激起浓厚的兴趣,展示自身的潜力。与此同时,学校还要鼓励各个年级、各个班级的学生开展个性化的班级活动并展示活动成果。相对于全校性的活动,班级活动参与面广、规模小、灵活性强,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参与,不断挖掘他们的潜能。通过这样的综合素质展示平台,学校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帮助学生适应新高考改革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闪光点,迎接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