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史料研习教学
作者: 汪登伦[摘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史料研习既能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又能促进学生实现理解性的深度学习。为此,教师需要深度挖掘史料内涵,提升辨析史料的能力;依据史料精心设计问题,创设符合学生发展的情境;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注重开展过程性评价。
[关键词]深度学习;史料研习;高中历史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21-0049-03
高考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深度学习是时代对历史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追求的新方向。高中历史教师应引导学生增强史料实证意识,开展史料研习,使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分析和认识的能力,增强学生实践和探索的能力。
一、深度学习与史料研习的含义与意义
深度学习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需要确定符合学生发展情况的学习主题,使学生主动围绕学习主题进行探究,进而提升自身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历史学科而言,深度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具备知识串联和迁移的能力,通过分析史料,正确认识重大历史事件,并理解其本质关系和深层内涵,最终实现历史思维的培养和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对史料进行研习和分析是实现深度学习必不可少的方式与手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方面。史料实证素养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辨析史料的能力,并具备求真求实的历史学习态度。史料并不单单指文字史料,还包括图片史料、音频史料、视频史料。史料研习要求学生能在研读与学习史料的过程中,得出正确的历史解释。高考试题是高中教学的风向标。在近年的高考中,考查学生研读史料能力的试题逐渐增多,亟须高中历史教师引起重视,探究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史料研习教学策略。
二、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史料研习教学策略
(一)深度挖掘史料内涵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必要前提
1.深研史料,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高中历史学科相比初中历史学科,难度进一步增大,更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提升历史核心素养。要想实现学生深度学习,教师首先要加强对历史学科的理解,提升专业素质,深度挖掘史料内涵。教师在备课时只有将所用的史料理解透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史料的作用。当下,部分历史教师只单纯熟悉教材内容,历史知识掌握不丰富、不充足。而要想加大历史教学的深度,教师就必须提升自身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关注最新学术动态,多读学术刊物。教师只有提升自身素质,才能在学生面前不露怯,在史料分析过程中做到条理清晰。在新的高考形势下,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和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以前以专题史为主,转向大单元、主体化的专题史与按时间顺序编排的通史相结合的模式,这就更需要学生提升史料研习的能力,实现深度学习。
2.明确课标要求,依据学情选择史料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史料研习,需要教师重视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教师在选取教学史料时,要以科学性和真实性为首要原则,且要符合课标要求。教师应通过研读课标,明确教学的目标与重难点,在明确课标要求之后,在教学中合理安排史料研习环节,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高中学生虽通过初中阶段的历史学科学习对一些基本史实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初步形成了分析材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他们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的能力仍然比较薄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教师应该把握好学情,选择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史料,让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获得成就感。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要求学生了解汉朝削藩、尊崇儒术等举措。此项要求显然需要通过史料研习来实现。教师首先应当明确,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所涉猎,在高中阶段应进一步要求学生理解汉武帝实施相关政策的政治目的和原因。教师可从这一角度出发选择史料,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3.植根教材史料,用好课外史料
吃透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对高中历史教材进行全面的分析,深挖其编写意图,是有效开展教学的关键。高中历史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文字史料与图片史料,这些史料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最佳素材。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就包含了《时局图》这一图片史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该图所表达的含义,自然就能分析出清政府被强敌环伺的状况,从而对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有一定的认知。高中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不同类型的课外史料,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历史事件,提高思辨能力,实现深度学习。教师在选择史料时,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收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史料。除传统途径外,教师还可通过线上博物馆、线上图书馆、网络古籍库等方式收集新颖的史料,以引起学生兴趣。
(二)依据史料设计问题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必然选择
1.设置启发式问题,采用阶梯式设问
深度学习的核心是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只采用讲述法进行教学,应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设置启发式问题,开展启发式教学。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以“问题带问题”的方式将整堂历史课串联起来,让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研究史料、寻找答案。例如,在教学《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时,教师可出示以下史料。
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处在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找出路……他们在维新运动中的种种实践活动,为后来的改革留下了历史的起点。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在学生阅读史料后,教师采用阶梯式设问,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百日维新结果如何?这场运动虽然失败,但是不是毫无意义?为什么说它“为后来的改革留下了历史的起点”?
在这个例子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材料的内容切入,首先形成对百日维新结果的认识,此后从史料中“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可知这场运动并非毫无意义,再继续进行深度研习,与已有知识进行衔接,分析这场运动与后续资产阶级革命的联系。如此,便完成了一次以启发式问题为基础的史料研习活动。
2.开展探究式教学,设置生成性问题
成功的历史课堂应该是充满趣味性和探究性的。在教学中,教师若想引导学生史料研习,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不能仅仅依靠教师讲授和学生背诵,而是应该让学生亲自参与学习,开展探究式教学。同时,教师要破除“唯一答案”的思维定式,通过设置生成性、开放式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辨析精神,让学生真正形成孤证不立、论从史出的历史观念,培养史料研习的能力,实现思维成长和深度学习。同时,探究式教学的开展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团结协作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共同提高。例如,在教学《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时,教师可出示下面两则史料。
材料一 现在为求得与国民党的精诚团结,巩固全国的和平统一,实行抗日的民族革命战争,我们准备把这些诺言中在形式上尚未实行的部分,如苏区取消,红军改编等,立即实行,以便用统一团结的全国力量,抵抗外敌的侵略。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材料二 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
——蒋介石《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
教师设置问题:根据上述材料,蒋介石的对日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为解决问题,教师可鼓励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否定和批驳,要尊重学生对史料的不同看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如,材料一中,中国共产党为了两党合作作出的努力,是蒋介石对日政策改变的原因;材料二中,战况的变化也引起了蒋介石认识的改变。学生如果能根据两则材料联想到西安事变、国际背景,指出英美的援助、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也是蒋介石对日政策变化的原因,教师也应该给予表扬,因为这也是对问题的合理解释。在史料研习中,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史料进行多角度分析,通过知识的前后联系与迁移得出自己的结论,提升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是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保障
1.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深化过程性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诊断和调控的基础。传统的教学评价一般采用以定量考试、测验为主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的优点是直观性、操作性强,但难以检测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深化过程性评价。首先,教师应改变以往以自身为评价主体的情况,增加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的环节。高中学生的思维水平正逐步提高,普遍有能力针对同学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后,教师可安排小组互评的环节,让学生说说组内成员在对史料的认识上存在什么问题,或在分析中有什么值得学习的优点,使学生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解放思维,认识不足和亮点。其次,教师应不断丰富评价内容,关注学生对史料进行收集、认识和分析的过程,重视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不断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深入、细致的过程性评价能使学生在史料研习中得到满足感,产生深度学习的动力。
2.开展反思性学习活动,做好自我评价
开展反思性学习活动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史料研习过程中,教师如果不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估,往往会使史料研习流于形式,也难以实现对学习成果的巩固。由于科目多、任务重,部分高中学生对自我反思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教师可帮助学生制定反思清单,如:“关于这部分内容,我此前有何了解?我知道哪些关于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在这部分内容中,我感觉最难理解的内容是什么?在这部分内容中,我对什么最感兴趣?”例如,在教学《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时,由于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平等条约”等内容已经有所了解,但对“开眼看世界”的相关历史人物了解较少,笔者利用反思清单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明确自身在学习中需要注意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史料研习是在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历史深度学习必不可少的选择。为此,教师应在深度理解史料内涵的基础上选择史料、用好史料,并根据所选史料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教师可通过设置启发式问题和生成性问题,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在探究中提升思维能力。此外,教师应积极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并引导学生开展反思性学习活动,做好课堂教学结束后的自我评估和自我审视工作。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应平.指向深度学习的历史课堂教学策略改进[J].中学历史教学,2023(1):36-38.
[2] 陈德运,骆孝元.像史学家一样研读史料的意义与实践[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2(5):71-76.
[3] 许晓帆.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的史料选取与研习:以《中外历史纲要》为例[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1.
[4] 陈德运,赵亚夫.论史料研习新路径:指向深度学习的模型构建[J].教育科学研究,2020(7):73-78.
[5] 万旭亮.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14):54-55.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