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榜样教育的策略与实践

作者: 柯向华

[摘 要]文章在分析榜样对青少年成长起到的积极作用的基础上,针对现代中学生榜样教育的时代特征和传统道德榜样效应的弱化,以班级建设中榜样教育的实践为例,提出现代中学生榜样教育的策略:关注当下,细品时代人物,提升人生境界;关注现实,让偶像变成榜样,提升精神依托;关注身边的榜样,寻找最值得学习的同伴,培养良好的习惯与品格。

[关键词]德育教育;榜样作用;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21-0072-03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与渗透的有效途径。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精忠报国的岳飞、遭遇挫折而矢志不渝撰写《史记》的司马迁等,这些都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成长最好的教科书。榜样教育不应局限于这些历史人物,更应关注身边、关注当下,将榜样教育渗透在整个教育过程之中。

一、榜样对青少年成长起到的积极作用

(一)榜样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

2023年10月,广州市第四中学花地学校的张沛芊同学荣获广州市荔湾区第八届“最美南粤少年——才艺好少年”称号。在获得这一称号的人当中,有的身处逆境,仍自强不息,在健康成长的同时,还积极帮助身边的人;有的勤奋好学,在同学中掀起了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浪潮;还有的多才多艺,勇于承担责任,富有号召力和奉献精神,成为同龄人眼中的楷模。他们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成为一批又一批中学生奋斗的动力。

(二)认可榜样的过程体现了一种价值取向

可以说,一个人认可什么样的榜样,说明这个人拥有什么样的追求。以上“最美南粤少年”活动的评选结果正好说明了当代中学生对优秀传统美德的认可,他们的精神面貌是积极向上的。如果教育者采取合理的方式来引导中学生发现和学习榜样,会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现代中学生榜样教育的时代特征和传统道德榜样效应的弱化

研究现代中学生榜样教育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时代特征。

首先,现代中学生年龄在12~15岁,他们对周围的人与事有自己的看法,而且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的影响,通过传统的说教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这种做法收效甚微。即便是教师树立的鲜活的榜样,他们也未必完全认可。这中间存在一个知道与接受的问题。

其次,现代社会信息量大,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多,中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榜样或偶像去学习,不管家长是否赞同他们的想法。

最后,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现实社会中,传统道德观念的宣传与渗透不能完全有效覆盖所有中学生。能够有效影响中学生日常生活的不只是社会上为数不多的风云人物,还有他们心目中的偶像,或者是他们身边的好朋友、好同学,后者可能对他们的影响更大。

目前,一些地方的榜样学习活动存在形式化、表面化现象,使得榜样教育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现代社会的榜样观应该与时俱进,榜样教育应追求可亲、可敬、可信、可学。

三、现代中学生榜样教育的策略

(一)关注当下,细品时代人物,提升人生境界

有一群人,他们对社会的进步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身上散发出巨大的人格魅力,这些都是榜样的典范。比如,邓小平在祖国最需要他的时候挺身而出,领导全国人民努力奋斗,通过改革开放使国家的经济得到腾飞,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霍英东先生历经苦难,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智慧成为商界巨子,他是受人尊敬的慈善家、爱国主义实业家;丛飞在自己病重时仍不忘帮助他人。这些榜样的力量给我们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时刻激励我们艰苦奋斗、感恩社会、回报祖国。

(二)关注现实,让偶像变成榜样,提升精神依托

有些人虽然长期生活在媒体的闪光灯下,但还是能给不少中学生带来正能量。教师应正确引导中学生看待身边的偶像,让他们充分了解偶像的成长之路,认识到偶像的成功也是用艰辛的汗水换来的。其中固然有机遇的因素,但机会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教师平时可以留心一些名人偶像的事迹并和学生一起分享,让他们知道,只有努力付出才能获得成长路上的回报。顺其自然、顺势而导,使偶像变为榜样,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接受,这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精神依托。

(三)关注身边的榜样,寻找最值得学习的同伴,培养良好的习惯与品格

最有说服力的榜样是身边的同伴(同校或同班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能为集体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身边的榜样会影响到周围同学的品格和习惯等。同时,身边的榜样可以是多样化的,不一定要品学兼优,有某项特长或者某方面比较优秀也值得学生学习。另外,身边的榜样是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能被身边的人感受到。

四、班集体建设中榜样教育的实践

笔者根据自身的工作实际,介绍关于榜样教育的一个实例。通过榜样教育的实践,笔者所带班级的凝聚力得以形成,创造力得到不断提升。

(一)新班情况

2016年9月,新一届初一学生报到。笔者刚接手这个班时发现,班上的部分学生表面上看起来安静平和,但内心比较冷漠,对班级没有认同感。因为他们认为这个班级不优秀,成绩也比不上其他班,在集体活动中他们消极应对教师、班干部的安排,学习信心不足。

(二)析因

由于刚来到新的学校,学生之间基本上互不了解,大家都不知道自身的潜力,加上几次考试的成绩都不理想,于是大家私下就认为这个班不行,对班级丧失信心,导致班级没有凝聚力。

(三)措施

针对班级存在的情况,开学不久笔者就进行了一次名为“理想对话”的调查,结果发现,班上70%左右的学生都希望去更好的高中就读。这表明,即使是普通班学生大部分还是很有上进心的。于是,在第一次班级家长会上,笔者将这一调查结果公布,并将学生写给父母与自己的激励的话语在现场投影出来,学生和家长看到后都大为震惊,并为之感动。他们这时才发现,身边的同学也都是想有所作为、积极上进的。另外,笔者严抓班风,使得班级秩序和班干部工作逐步走向正轨,然后便开始有步骤地在班级开展一项寻找榜样的活动。

首先,寻找榜样提升班级凝聚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在接手班级之初,笔者就通过表扬的方式对全班学生的闪光之处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教师要注意表扬的艺术,最好借别人之口来进行表扬,用事实说话,让其他学生真正佩服得到表扬的人。有些学生从小到大得到的表扬比较多,他们获得表扬习以为常。这时,教师要将表扬用在关键时刻,使被表扬者获得继续前进的动力。笔者常用科任教师提供的事实在全班表扬那些优秀的学生,如,道德与法治教师说,李××同学是全年级最好的政治科代表;数学教师说,王××同学三年来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年级长说,初三(3)班的纪检委员是很不错的等。这些榜样极大地鼓舞了班上的同学,逐步奠定了一部分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他们自然而然地成为评优、评先时同学们的投票对象。

其次,重视评优、评先活动,让榜样在学生的推选中浮出水面。每次评优、评先前,笔者都要精心准备发言稿。如在评选全校“每周之星”的时候,笔者把它作为班级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告诉全体学生:这是学校一项重要的传统活动,每个班都要评出品学兼优的学生,接受全校的检阅;评价标准是品德好、学习态度好,你最喜欢和最想向他学习的人。结果两次评选结果都令笔者感到意外,因为评出的学生虽不是班上学习成绩最好的,但是这两名学生——张××、刘×都是品学兼优且乐于助人、有上进心、有责任感的,是理想的榜样人选。评选结果出来后,笔者立即让全班推选出“笔杆子”来讲述他们的故事,并在全班分享,最后上报学校。这个过程让学生很开心,因为“笔杆子”将榜样学生写得很好、近乎完美,这让他们既感动又有点不好意思,同时这也激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努力做得更好。后来这两名学生进步都非常大,分别在期中与期末考试中获得班级第一名的好成绩,还差点在班干竞选中被选为班长。他们强大的影响力刺激了班上的其他同学,大家都开始暗暗使劲。

有正义感、乐于助人又勤奋好学的榜样在班上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示范效果,到了初三,笔者所带班级的班风越来越正,很多学生都在进步,部分学生开始敢于和其他班的优生比拼。学生慢慢发现,身边原来并不十分优秀的同学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而这些同学进步的诀窍就是向榜样学习,养成上进、谦虚、踏实的习惯。这让各位科任教师对班级的未来充满信心。

最后,寻找榜样,让人人争做榜样。考虑到品学兼优又能被学生认可的榜样毕竟有限,笔者尝试扩大榜样的范围,让学生广泛寻找身边的榜样。笔者在班上设立了一个演讲会,每两周一场,演讲会的主题为“喊出我的理想,说出我的行动,讲述身边的榜样”。笔者提前两周精心选择两名学生,告诉他们笔者的意图,其中第三项内容就是认真观察班上的同学,讲述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感人故事,分析他们值得学习的地方。这个活动效果很好,有的学生讲到数学很棒的何××同学每天早到教室晚回家,学习如何刻苦;有的学生讲述聪明可爱的曾××同学如何善于听讲、善于记笔记、做归纳;有的讲述陈××同学每天帮同学解答问题耽误了很多时间,但他却从不拒绝。笔者发现,学生认可榜样的过程就是最好的学习过程,这种从学生口中说出的事很容易被大家接受。

榜样可以是多样化的。学习虽然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但并不是全部,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也要不断学习。其实,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我们要懂得欣赏和学习别人的优点。每学期评“三好学生”“积极分子”,笔者都采用了一种评价方式,即将全班分为6组,每组7个人,让他们按笔者的要求讨论15分钟,然后评选出本组最值得学习的1~4名同学和全班最值得学习的4~6名同学,并当众讲述他们最值得学习的原因,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学习态度、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在同学中的认可度等。讲述结束后,被提名最多的同学作为“三好学生”“积极分子”的候选人。

每学期的这个活动学生都表现得非常积极,如提名最自律的叶××同学、最优雅的郑××同学、学习上会钻研的张×同学等。这些由衷的赞美让笔者感动,班上并不是只有学习最好的学生才受到尊重,大多数学生的闪光之处都能被别人发现,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提名,获得别人的肯定。当然,榜样的发现应该渗透在班主任工作理念和日常管理中,成为班主任的一种习惯和全体学生的习惯。

五、结语

长期以来,榜样激励法在管理界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教育领域的运用相对较少。榜样教育作为一种实操层面的教育方法,其作用毋庸置疑,但有些时候这种教育方法还停留在表面,缺乏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操作策略。因此,用心总结这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   参   考   文   献   ]

[1]  程一兵.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中班级管理建设[J].神州(下旬刊), 2011(3):159.

(责任编辑 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