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生“佛系”心理成因与矫正策略

作者: 谭淇尹

[摘 要]现阶段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从实际情况来看,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问题多发的时期。在高中生的心理问题中,“佛系”心理较为突出。文章以研究过程中获得的结论为依据,分析高中生“佛系”心理的表征,并从心理角度对高中生“佛系”心理进行解读,指出高中生“佛系”心理出现的原因以及应对的措施。

[关键词]高中生;“佛系”心理;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21-0075-03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佛系”是青年群体中较为常见的心理状态。简单来说,“佛系”可以视为一种顺从心理,这种心理主要表现为内心对外界的刺激毫无波澜,不会及时做出反抗或者相关的反应。“佛系”作为近年来的网络热词,反映出部分青年在上升型社会的快节奏中出现的低欲望表达。从实际情况来看,“佛系”心理已经不再局限于社会青年群体,已逐渐蔓延到高中生群体。从长远来看,“佛系”心理会对高中生的成长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高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佛系”心理的表现,认真分析学生出现“佛系”心理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逐步帮助学生矫正“佛系”心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高中生“佛系”心理表征

高中生的“佛系”心理具有如下比较典型的表现。

第一,世界观避世绝俗。世界观所表现的是对客观世界的整体认知。具有“佛系”心理的部分学生会表现出一种逃避的倾向,比如面对较大的学习压力时,主动将自己与外界隔离,减少与其他人的往来,或者逃避现实生活,沉溺在网络世界中。

第二,人生观悲观沮丧。高中时期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面临一系列的人生选择,同时身边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内卷”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具有“佛系”心理的学生表现出迷茫和无所适从的状态,进而出现意志消沉的情况。

第三,价值观模糊狭隘。价值观可以反映出学生的追求以及对客观事物价值的判断。具有“佛系”心理的学生,价值观往往会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出现错位与迷失。比如部分学生的拜金心理比较明显,将财富的多少视为衡量人成功的标准,具有这种心理倾向的学生容易责任感缺失。

二、高中生“佛系”心理透视

通常来讲,“佛系”现象只是一种表象,在这种表象背后,蕴含着深层的心理表现。

第一,习得性无助心理。这主要是指在经历连续的挫折、失败之后,个体在行为、思想、心理等方面表现出悲观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是判断学生“佛系”心理的重要依据。学生在努力学习之后,仍然难以提升自己的学习质量,会感到无奈与苦闷。

第二,补偿性享受心理。这一心理是指个体在某一个方面出现不平衡或者内心不安时,会寻求其他方式对这种不平衡与不安状态进行抵消。如果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由于压力过大造成放松时间被大幅压缩,他们就会愈发渴望轻松与自由的生活。但在过度追求轻松的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佛系”心理。

第三,防御性悲观心理。学生在面对压力时,有可能会通过降低期望来维护自尊以及减少学习与生活中的受挫感,这实际上是个体的内心防御现象。

三、高中生“佛系”心理成因

结合“佛系”心理的心理学解释以及高中生实际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可以发现“佛系”心理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成长环境对“佛系”心理的出现有助推作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丰富,这无疑推动了价值观、思想规范等方面的更新与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各种观念很容易出现冲突。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以上情况为“佛系”心理的产生提供了“温床”。

第二,朋辈群体中的“内卷”使学生的自我意志消解。朋辈群体是学生互动交流的重要对象,所以朋辈群体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以及精神状态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高中生面临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再加上朋辈群体中的“内卷”现象比较突出,部分高中生被迫参与竞争,从而产生恐慌以及焦虑的心理,并削弱自信心,使其自我意志受到打击。

第三,自我认知和现实的落差弱化自我效能。一方面,学生对未来进行规划时容易出现发展定位过高的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容易出现自我认知不足的情况,当发展结果与期望不相符时,学生容易弱化自我效能,进而产生“佛系”心理。

第四,家校合作不畅对学生的教育产生不利影响。家庭与学校协同配合是构建完整教育体系的关键。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在现阶段的高中教育中,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衔接并不顺畅,部分家长在教育活动中的互动感与参与感严重不足,这同样是学生产生“佛系”心理的重要因素。

四、高中生“佛系”心理矫正策略

(一)加强环境建设,优化成长氛围

由于认知能力不足的高中生在成长过程中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矫正学生“佛系”心理的过程中,需注意成长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应重视环境建设,营造适宜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氛围,从而为矫正学生“佛系”心理奠定基础。

为了对学生的成长环境进行优化,学校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学校要加强校园配套设施的建设,比如,重视乒乓球场、篮球场等硬件设施的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设立一些社团,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充分的发展。利用这些措施,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感到轻松愉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佛系”心理的产生。

第二,加强对学生网络生活的引导。网络世界的虚拟环境同样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网络生活进行适当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正确辨别网络中的信息,在网络环境中获得积极的体验。

总之,在矫正“佛系”心理的过程中,良好的成长环境是极为重要的。

(二)注重德育指导,引领价值观念

德育是一种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认识、践行以及体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高中教育中,德育无疑是矫正学生“佛系”心理的有效措施。教师可通过开展有效的德育活动,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正确的引领。

通过德育矫正学生的“佛系”现象,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加强理想教育。在理想教育中,可以将一些优秀的人物作为学生的榜样,宣传这些优秀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第二,加强劳动教育。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意识,增强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同,通过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找准人生的坐标,激发其潜能,培养其意志力。

第三,加强纪律教育。责任意识缺失所导致的自我放纵容易滋生“佛系”心理。纪律教育可以使学生明确自身的社会属性,了解自己在学校集体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应承担的责任,从而使学生能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总之,德育指导是矫正学生“佛系”心理的重要措施。

(三)优化人际关系,进行良性互动

前文提到朋辈群体中的“内卷”导致学生自我意志消解是造成学生“佛系”心理的重要因素,事实上,除朋辈群体外,其他与学生存在密切联系的群体同样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使学生与其他人能够进行良性互动,这对矫正学生的“佛系”心理无疑具有积极影响。

第一,教师要帮助学生优化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首先,教师要组织丰富多样的集体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团结协作,认识到集体的重要性。其次,在学生面对困难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引导学生依靠集体的力量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与身边同学的竞争,尽可能形成良性竞争,减少“内卷”现象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二,教师要优化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首先,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避免用命令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以免学生出现抵触情绪,进而引发“佛系”心理。其次,教师对待学生要做到公平,对不同性格、不同成绩的学生要一视同仁,以免学生由于感到不受教师重视而产生“佛系”心理。最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关爱。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教师要关心与爱护学生,进而感化学生,使学生产生积极奋进的情绪。

(四)尊重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育

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是不同步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矫正学生“佛系”心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并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从而帮助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教师在矫正学生“佛系”心理的过程中,首先,要结合日常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观察,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分析学生是否存在“佛系”心理。其次,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针对存在“佛系”心理的学生,要认真分析他们产生“佛系”心理的原因,并据此调整心理指导策略。最后,高中生的心理状态是多变的,所以他们的“佛系”心理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学生“佛系”心理的最新情况,从而使心理指导策略更加契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帮助学生实现心理健康成长。

(五)完善育人评价,调整教育方向

评价作为教育活动中的关键环节,会对最终的育人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一般来说,评价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育人方向。因此,教师要根据“佛系”心理矫正的要求对评价环节加以改进,进一步提升教学活动的质量。

首先,教师要将学生的心理表现融入评价环节,着重评价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是否产生积极的情绪状态。其次,教师要在评价环节中体现育人目标的调整。简单来说,教师在进行评价时,不要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免对学生造成较大压力,加剧学生的“佛系”心理,而是要关注学生在不同方面的优势。最后,教师要发挥教育评价的激励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信心,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情绪参与学习与生活。

(六)强化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作为学生最亲近的人,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产生重要影响。教师需要依托家校合作模式形成教育合力,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强化“佛系”心理矫正的有效性。

在家校合作中,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帮助家长转变一些错误的教育观念,使家长充分认识到矫正学生“佛系”心理的重要性。其次,要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给家长介绍一些比较简单和实用的心理健康指导策略,从而为学生营造适宜的家庭成长环境,更有效地矫正学生的“佛系”心理。最后,将社会教育资源引入高中生“佛系”心理的矫正过程中,积极构建“三位一体”的家校合作模式。比如可以邀请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人员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专业性的指导。

当前,高中生的“佛系”心理已成为一种比较突出的现象,这一心理问题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学校、家长以及社会要密切关注高中生的心理情况,不断思考帮助高中生矫正“佛系”心理的策略,从而促进高中生健康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许纪霖.躺平:代际冲突下的“后浪”文化[J].探索与争鸣,2021(12):8-11.

[2]  侯振中.“躺平”亚文化的生成及反思[J].人民论坛,2021(35):123-125.

[3]  范荣.莫用“躺平”误读奋斗着的年轻一代[J].中学生阅读(高中版)(上半月),2021(10):8-9.

[4]  唐星星.高中心理健康课现状调查分析[J].智力,2020(34):165-166.

[5]  郑银鹤.基于积极心理学探究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试题与研究,2020(31):158-159.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