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衔接探究
作者: 朱文余[摘 要]小学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由于课程内容、目标等具有差异,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恰当实施教学目标衔接、教学内容衔接、教学方法衔接、教学资源衔接和教学评价衔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增强他们的道德修养与法治观念,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36-0033-03
小学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的关键课程。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认知水平,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究,以期实现小学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顺畅过渡和高效衔接。
一、教学目标衔接
小学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的有效衔接对学生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的培养至关重要。
(一)明确教学目标,做好课程规划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考虑小学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知识点衔接,做好课程内容的过渡和转化。例如,教师可以给小学阶段的学生教授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可以给初中阶段的学生进一步讲解法律知识,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更系统的法律素养。
(二)把握目标重点,实现精准对接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行为习惯和初步的法律意识。教师可通过开展课堂讨论、情景模拟等活动,使学生深入理解道德的内涵,培养其感恩之情和友爱精神;通过设立行为规范、进行行为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自觉遵守纪律、举止文明、诚实守信等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案例分析、游戏互动等手段,激发学生对法律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形成基本的法治观念。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法律素养和公民责任感。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学习道德理论,并开展案例分析、辩论等活动,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地面对各种价值冲突和道德困境;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以及剖析实际案例,使他们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深刻体会公民责任的重要性,促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关心社会的公民责任感。
(三)合理调整目标,注重能力培养
小学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都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合理调整教学目标,使教学得到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目标,即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目标。
二、教学内容衔接
小学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差异。教师需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明确内容异同,把握教学关联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关注学生基本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初步形成,内容相对基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则关注学生对道德观念的深入理解和法律知识的系统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增加。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都涉及道德、法律、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但侧重点不同。小学阶段更侧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需求,强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例如尊重长辈、爱护环境、乐于助人等。初中阶段则更侧重学生的成长过程和认知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使学生能够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正确面对挫折、合理规划未来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更系统、更深入地讲解法律知识,有助于学生增强法治观念。
(二)梳理内在结构,把握教学衔接性
梳理教学内容的内在结构并确保其有序衔接是教师的一项关键任务。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教学,可以通过分析和讨论真实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还可以通过小组实践活动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在小学的基础上逐步引入更深层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开展更深入的公民责任教育。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对社会和法律的认知能力逐渐增强,教师可以针对他们的发展特点设计更具深度的教学内容。例如,在道德修养方面,除了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全球性的道德难题;在法律知识方面,可以从简单的法律常识出发,引导学生了解相关法律条文;在公民责任方面,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公民责任的重要性,并明白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三)整合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连贯性
教师需要关注不同学段教学内容的连贯性,避免小学和初中教学内容重复或脱节,确保教学内容有效衔接。在备课时要制订明确的计划,将各个学段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可以利用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等工具来帮助学生梳理教学内容,并厘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个性化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地衔接和理解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应重视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拓展,结合小学和初中学段的特点,将实际生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教学方法衔接
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风格,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实现教学方法的衔接,以适应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一)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小学阶段,情境教学和游戏化教学是理想的选择。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也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在初中阶段,案例教学则更为有效。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分析和讨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此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等适当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强化师生互动,注重学生体验
在小学和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都应注重与学生进行互动,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道德与法治知识。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辩论赛、游戏等互动性强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深化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组织小组讨论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对某一道德与法治问题展开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举行辩论赛时,组织学生围绕某一道德与法治主题展开辩论,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开展游戏时,让学生在互动性、趣味性强的游戏中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评价,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三)创设探究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道德和法治问题,并在情境中思考、解决问题。例如,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真实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引导。
四、教学资源衔接
(一)挖掘教学素材,实现资源共享
在小学和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部分教学资源是可以共享的。例如,个人品德、公民责任、法治意识等方面的教学资源,可以运用到不同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学段教材中相同的主题,找出其中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使教学更加连贯、深入。小学和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德育目标上存在递进关系,教师可以通过厘清不同学段德育目标之间的关系,将德育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过程,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二)整合校内外资源,提供教学支撑
教师可以积极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学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收集、整理并更新各类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案例与实验设备等,以满足自己备课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拓宽教育渠道,丰富教学资源,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三)利用数字化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数字化资源的应用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当合理利用数字化资源,借助网络平台、在线课程等资源,打破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字化资源具有实时更新的特点,方便教师掌握最新的资料和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评价衔接
在小学和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评价的有效衔接也需要高度重视。教师应建立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机制,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情况。评价方式可以多样化,包括考试、作业、课堂表现、实践报告等,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情况。
在小学阶段,评价应重点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参与集体活动时的态度和行为来评估他们的道德情感发展状况。在初中阶段,评价除了要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还要关注他们的道德认知能力、法律素养和公民责任感。教师可以通过讨论伦理问题、模拟法庭审判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和法律素养;还可以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责任。在开展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听取学生的意见、收集家长的反馈等方式来获取评价信息,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总之,教学目标的衔接是基础,可以保障学生在不同教育阶段都能获得发展;教学内容的衔接是根本,可以确保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教学方法的衔接是关键,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实效性;教学资源的衔接是补充,资源的互通共享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学评价的衔接是保障,能够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持续进步。有效落实以上衔接,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朱小超,张德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初探: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21):70-73.
[2] 李蔚昕.“一体化”背景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衔接的比较研究:以“法治教育”专册为例[J].辽宁教育,2021(3):53-57.
[3] 胡莉英.中小学法治教学一体化课堂实施策略:以中小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9):55-56.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