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衔接策略研究
作者: 向柳蔚
[摘 要]写作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尤其在初一年级,该如何引导刚结束小学阶段学习的学生适应初中写作,该如何做好写作教学的衔接设计,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以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作教学为例,探讨中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衔接策略,以期帮助初中语文教师更好地开展写作教学。
[关键词]七年级;写作教学;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36-0039-04
初一是学生从小学阶段步入中学阶段的起始阶段,也是过渡阶段,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大幅提升,相关的学习难度也逐步加大。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
初一年级的写作教学尤为关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进行更具实践意义的表达与交流。通过对比笔者发现,第四学段与写作有关的要求较第三学段有了质的飞跃。第三学段要求: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写作素材,写简单的记实作文与想象作文。第四学段要求: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抓住事物特征,真情实感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与思考,且力求有创意。对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写作要求的骤然提高会令他们感到不适,对写作的无措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要想帮助学生顺利度过这一阶段,为之后的写作奠定基础,教师便要通过易于理解且具有实效的写作任务,降低起始阶段的写作难度,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这样看来,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教学就显得尤为关键。以下以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作教学为例,探讨行之有效富有趣味的写作教学设计。
一、单元写作任务分析
新课标对写作的要求可总结为两点:一是基于真实生活,二是应用于真实情境。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关注学生是否能置身真实情境,从真实生活中汲取素材,将熟悉的事物转化为写作内容。此外,教师还要有所取舍,聚焦学生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以使写作教学落到实处,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作板块的主题为“热爱生活,热爱写作”,考查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能力,要求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细节,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写作积累素材,还要求学生将所积累的素材以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且不仅要形象准确地描述,而且要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融入其中。
教材设定的写作任务难度并不高。从学生身边随处可见的场景设题,无论是对九月这一特定时节的感觉描绘,还是定格新学期的所见所闻,抑或是回忆成长过程中难以忘怀的瞬间,都是源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写作状态,培养学生捕捉生活细节的能力。记叙文写作是初中写作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本单元的写作任务通过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升观察能力,促使学生初步奠定记叙文写作基础。
二、单元写作教学设计
教师所进行的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作教学设计要以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与学习基础为前提,同时要符合新课标对学生所提的要求。简而言之,这一单元写作教学中的学习任务不能过难,也不能过于烦琐,应该是学生有能力且有兴趣完成的。由此设计以下四个学习任务。
(一)捕捉生活,定格瞬间
1.前置训练
在教学正式开始前,教师需要明确学生的写作水平。小学阶段对学生写作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能简单叙述周围事物即可,但是初中阶段对学生写作的要求有所提高。因此,给出题目让学生即刻进行描写的写作教学方式是不现实的。教师需要开展前置观察训练,以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去关注身边事物的细节与特征。
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前置观察训练借助表格落实更直观,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观察对象应循序改变,从静物到动物,最后到人物。表格的设计要围绕观察对象的细节、特征展开。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观察对象的相关细节与特征尽可能详细且生动地展示在表格中。观察表设计具体见表1。
学生通过填写观察表,能逐渐积累生活素材,有意识地关注周围对象的细节与特征。随着观察能力的提升,学生能逐步摆脱对观察表的依赖,对事物进行准确的描述,从而极大地提高自身的概括能力。
在学生完成观察表后,教师应提供相关标准给学生进行评估与考量。评价标准应涉及语言、表述、内容等方面。可由此设计评价表(见表2)。
以A等级为例。这一等级表示学生在描述观察对象时语言流畅且富有逻辑性,能精准概括观察对象的特点,能灵活运用各种表达技巧使表述更加生动,更加贴切,且所写的内容具有真实性。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能根据评价标准对自己的观察行为与描述内容进行改进,逐步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
评价模式要多元化,以使学生能够获取更多反馈意见,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例如,学生先根据评价标准修改、完善观察表,再与同学相互评改观察表,从不同视角评估同学对观察对象的描述是否到位,进而提高评改能力。若观察对象是人,可让观察对象本人进行评价,以使学生能更为清晰地知晓自己的观察、描述是否准确。还可给其他班级的学生或教师展示观察表,请他们提出意见。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观察训练的成效。学生获取的反馈越多,就越能完善表达的框架,在反馈中汲取写作的力量。
2.写作准备
这一单元的写作任务有三个,均考查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力,要求学生抓取某一瞬间,并准确描述那一瞬间的场景以及自己的真情实感。初一学生刚结束小学阶段的学习,其中有一部分学生还未能很好地适应初中生活,也尚未与身边同学建立深厚的友谊。基于这一考量,教师可围绕单元写作任务以“分享真实生活”为主题设计相关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真实生活,展示自己的相关技能,以帮助学生更快地了解彼此,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教师设计了一个“摄影展”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定格的画面对日常生活的瞬间进行展示。定格的画面可以是相机拍摄的,可以是手绘的,也可以是剪裁、编织的等,且不论是自己制作的还是小组合作制作的,唯一的要求就是取材于真实生活。
(二)厘清关系,概述事件
在学生制作好相应的作品后,教师需要在课堂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作品写故事,以使他人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作品。
1.厘清关系
学生要先厘清作品所涉及的观察对象之间的关系,包括观察对象的身份信息和他们出现在同一画面中的原因,可以绘制关系图做简要的介绍。作品通常展现的是一件核心事件,因此要准确把握该核心事件,梳理核心事件的前因后果、矛盾冲突,将关系网补充完整。可基于掌握的信息绘制表格(见表3)。
2.口语表达
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叙事角度(如不在画面内的第三人、画面内的第一人等),将关系网进行重组,并立足这一关系网组织好的故事说给他人听。
3.书面表达
要求学生根据上述关系表的提示,正式构思故事,并完整且有序地把故事写出来。教师可进行适当的提示,如使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表现观察对象的性格特征等。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区分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杜绝学生在写故事的过程中出现语言啰唆、过于口语化等问题。
(三)发挥想象,补足内容
1.制造亮点
雷蒙德·钱德勒认为,唯恐天下不乱,乃作家职责所系,责无旁贷。乱即冲突,是一个故事吸引读者的关键所在,有冲突才有戏剧性,才能更好地吸引人。初中学生生活阅历不足,写作技巧有待丰富,因此所写内容易平淡乏味,缺乏亮点。
因此,教师将本单元写作教学重点之一设为“如何制造冲突,使故事更有吸引力”,并以学生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为例进行引导。这一故事中最具看点的冲突在于:大人们对“新装”的缄默与孩子一语道破虚假的直白。孩子直截了当揭示“新装”骗局的行为,增强了故事的对抗性,使故事达到高潮。《皇帝的新装》中的冲突四要素分别为:对立人物、对抗原因、正面对抗、反转结局。将故事中的冲突进行剖析,有利于学生参考与模仿。对立人物是皇帝、大臣与孩子。对立原因是一件只有聪明的人才能看见的透明的“新装”。正面对抗是皇帝上街展示“新装”时,被诚实的孩子揭穿所谓的“新装”并不存在。这部分内容虽着墨不多,但由于前期作了大篇幅的铺垫,仍将大臣的虚伪展现得淋漓尽致,也使得皇帝的愚蠢一览无余。反转结局是按照常理,在孩子说“他什么也没穿啊”,且老百姓都纷纷附和之后,皇帝应在众人的嘲笑声中落荒而逃,但他并没有这样做,反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大臣们也像无事发生一样更加毕恭毕敬地捧着皇帝不存在的后裙。这样写既增强了结局的荒诞性,又使故事更有可读性。
由此得出设置冲突的方法:首先设置一个主要对象,并为其设置一个对立对象,这有助于塑造主要对象的形象,突出主题;其次创设合理的情境,凸显他们对立的原因,并围绕原因添加相关内容,使两者的对立符合逻辑;再次在对立双方相遇时要着重刻画两者间的激烈冲突,使故事达到高潮;最后结局的设置可以适当反转,但必须符合主要对象或对立对象的行为逻辑,以增强故事的吸引力。
2.修改草稿
学生根据冲突四要素对自己的故事进行补充、修改。学生之间将完成的故事草稿相互交换并评价、讨论。教师可提供作文评价表(见表4)供学生参考。
学生将根据评价结果修改、完善的故事随“摄影展”作品一起展出。
(四)新型评阅,激发热情
将“摄影展”作品与相应故事展示在班级外墙,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推荐给其他班级的教师与同学,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还鼓励学生评阅其他学生的作品与故事,并给出建议。
评阅结束后,组织学生按类型选出本次“摄影展”的优秀作品,并填写表格(见表5)。
将优秀作品上传到班级博客,扩大优秀作品的展示范围,这样做不仅能引起更多学生、家长及教师的关注,还能激活学生源源不断的写作动力与热情。
新型的评阅方式打破了教师批改这种单一写作批改模式的局限,使评价更全面、更多维。
基于新课标提出的写作教学要求,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进行取材与选题,并立足生活对作文进行批改,以全面建立写作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中小学的写作衔接教学如果不以生活为桥梁,那么就难以引导学生建立坚实的写作基础。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开展之初,教师便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取材,立足生活进行评改,以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完成写作学习目标。为引导学生完成“走向生活,为社会服务”的最终任务,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力与创造力等,初中语文教师还应继续探讨写作教学改革之策。
[ 参 考 文 献 ]
[1] 高行亮.记叙文写作教学应拾级而上[J].中学语文教学,2017(11):25-28.
[2] 贾锋,于龙.完整地记叙一件事情: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09(7):53-54.
[3] 孙洳冰.浅析义务教育阶段记叙文写作教学:以《记一件 事》写作教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0):115-118.
[4] 王清.写作教学:从笼统概念化走向分层可操作:以叙事记叙文写作教学为例[J].语文建设,2017(13):67-70.
[5] 王伟华.关键知识:叙事写作教学的有效支架:记叙文写作指导案例反思[J].中学语文教学,2013(11):34-36.
[6] 张倩,邱道学.洞察名作修改匠心,探求记叙文写作要义[J].中学语文教学,2023(12):42-46.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