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归原生态学习 开启互动式课堂
作者: 张志东[摘 要]为使学生在愉快、自然的氛围中获得全面发展,教师需要采用科学的引导与启发方法,有效推动学生自主探究、交流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基于此,文章围绕学习生态理念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互动式课堂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原生态学习;互动式课堂;初中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36-0046-0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革新,互动式课堂的构建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其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针对这一情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需求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带领学生回归原生态学习,以有效实现互动式课堂的构建。在互动式课堂中,教师通过采取聚焦问题、案例分析、情境体验等策略,促进学生主动与他人展开交流与合作,有效实现学生互动、合作、人际交往等能力的提升。
一、聚焦问题,开启合作探究
问题驱动是当前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通过问题驱动学生展开合作交流的一种方法,具有自主性、实践性的特点。基于此,教师要探究学生的认知规律,概括教材整体内容,继而合理设置具有统筹性与核心性的道德与法治问题,有效推动学生自主探究、交流互动,让学生体会与他人协同解决问题的收获感,进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互动式课堂中,体验互动式课堂的价值与魅力。
(一)统筹性问题,引领整体分析
统筹性问题是指基于教材内容所建构的具有统领性质的问题,它能够驱动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整体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教材内容。因此,教师要合理利用统筹性问题指引学生自主交流、协同分析,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坚持改革开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基于自身对改革开放的了解进行阐述、相互交流,以此营造课堂互动氛围。然后,结合学生的基本认知设置统筹性问题:“促成改革开放的历史因素是什么?改革开放的作用与意义是什么?改革开放的成就有哪些?”接着展示相应材料,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思维碰撞,从多个角度探讨改革开放。在学生有进一步的认知后,展示相应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最后,结合学生的回答,呈现有关“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富起来的历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图文资料,引导学生将图文资料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带领学生深度解析知识,以深化学生对改革开放的理解与认知。通过这种方式落实学习生态理念下的互动式课堂,营造民主、和谐的交流氛围,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核心性问题,驱动交流分析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为有效促进学生互动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引入核心问题,带领学生深入解读相关知识,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在协同分析中掌握知识、提升技能。
例如,在“追求民主价值”的教学中,教师先引领学生讨论“你心目中的民主是什么样的?”,了解学生的观点,如“我认为民主就是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民主就是在选举活动中可以采用大众投票的方式”等,然后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整理,明确学生心中民主的样子。接着,呈现核心性问题:“民主的价值是什么?人们追求民主价值的历史进程是怎样的?你能够用自己的话说明新型民主的含义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什么?”基于上述问题,依次呈现有关民主价值、中国近代民主进程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图文与视频材料,带领学生将问题与材料结合起来,展开深入交流与探究。通过这种方式有效营造课堂氛围,助推学生深度学习与探究,实现互动式课堂的顺利展开。
二、案例分析,立足实践交流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引入实际生活案例与社会热点案例,引导学生从多元化的角度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案例,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联系生活,深度理解知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理论性、人文性较强,且知识点烦琐复杂,不容易理解。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需要基于教学内容探寻相应的生活案例,让学生联系生活案例开展互动式学习,以帮助其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实现深度学习。
例如,在“同住地球村”一课中的“开放互动的世界”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实际生活展示澳大利亚游客预订中国家庭旅馆、中国的电视剧正在坦桑尼亚热播等相关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了解当今世界,并说一说自己的看法,以此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有效营造课堂交流氛围。而后,围绕“全球经济”与“文化多样性”展示案例,让学生结合案例阅读教材内容,进行交流探讨,了解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带来的重要影响,明确“经济全球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出各具特色的文化,展示与之相关的综艺节目视频、照片,让学生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帮助学生树立包容、理解的心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联系热点,增强课堂互动
学生对社会热点信息通常有较大的兴趣。在互动式课堂中,为营造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教师需要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以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互动式学习中,实现协同探究、直观解读和全面理解。
例如,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课中的“推动和平与发展”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教材内容搜集近几年世界上关于战争与冲突的案例,然后展示相应的图片与视频资料,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有学生说:“战争是非常残酷的,它让很多的家庭流离失所。”有学生说:“我感到非常的庆幸,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在学生意识到和平的重要性后,教师展示相应的地图,让学生将发生战争的地区标注出来,并选择一个战争国家展开深入的探析活动。接着,教师聚焦“发展”,展示相应的图文资料,让学生探究当前世界的贫困问题,继而引入经济对比图以及相关政策,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深入探究与分析,了解贫困形成的原因和解决贫困问题的措施。通过这种方式引领学生交流沟通,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
三、情境体验,践行互动教学
在教学课堂中,由于角色的单一性,学生通常无法大胆自由地进行交流沟通、互动表达。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打造能有效引领学生参与情境体验的互动式课堂,通过情境分析、角色模拟等方式加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助推学生合作、分析与交流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故事情境,进行合理引导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较多的法律元素、人文元素与道德元素,教师可聚焦这些元素探寻相关的小故事,巧设故事情境。通过音乐的渲染、图文素材的解读,带领学生融入故事情境,进行深入体验与感悟。在这一过程中,合理构建交流情境,可有效营造课堂氛围,深化学生情境体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例如,在“少年的担当”一课中的“走向世界大舞台”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我们是如何走向世界的?走向多彩世界的意义是什么?”并通过以上问题引导学生交流沟通,以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随后,展示“小玲向外国网友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小宾与父母一起去国外旅游”等相关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想一想是否有相似的经历,引导学生交流沟通,说一说自己交往的朋友与圈子。在学生对“走向世界”有了初步认知后,教师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入小故事:“杨婷是一个性格内向、害羞的女孩,每天过着平淡、稳定的生活。但她有一个很大的梦想,那就是成为一名滑雪运动员,她希望有一天能够去到自己向往的……”接着,引导学生感悟杨婷为自己的梦想所做的一切努力,并询问学生:“你们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我们走向世界的方式还有哪些?”让学生结合小故事谈一谈自己曾经为走向世界而付出的努力,并和同学交流走向世界的多种方式。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合理开展互动式课堂,深化学生的交流与探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角色情境,立足实践迁移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互动式课堂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教材内容中的情境元素,将其有效提炼出来,带领学生开展分角色表演活动,促使学生在切身体验、表达交流中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内化。
例如,在“守望精神家园”一课中的“凝聚价值追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效传承并弘扬民族精神,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谈谈你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同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对民族精神的理解。而后基于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上册第68~69页的“探究与分享”,让学生说一说其中包含什么样的民族精神,促进学生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播放宣扬民族精神的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让各小组学生解析其中的人物特点,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扮演好观察者、辅助者的角色,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各小组围坐在一起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活动中体会动画片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从而有效传承并弘扬民族精神。角色扮演活动能促进学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及综合素质的发展。
总而言之,在学习生态理念下,互动式课堂的合理构建能够有效营造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互动交流,使学生在各类互动情境与合作情境中提升综合能力。因此,教师要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基本特点,结合学生的兴趣点与发展点,打造互动式课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交流与合作机会,使其在充分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同时获得交流和合作能力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谭红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教学模式探讨[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二届全国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七.[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2023.
[2] 段婷.试析初中道德与法治互动式教学研究[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育与创新融合》研讨会论文集二.[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2023.
[3] 卢仁镇.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态型课堂互动教学实践分析[J].家长,2023(11):111-113.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