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维导图:让“学”真正发生
作者: 王成[摘 要]“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思维导图是授学生以渔的有效工具和良好载体,是让学生的“学”真正发生的催化剂。文章提出利用思维导图来教学,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组织学生展示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完善思维导图等步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真正发生。
[关键词]思维导图;学会;真学;乐学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36-0049-03
著名教育家刘道玉曾提出“学以致慧”,说明学习的价值在于获得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智慧,即思维、方法、习惯、兴趣等。这要求教师不能只从自身角度出发,“以为教师的教就等于学生的学”,以为自己懂的、会的,学生也该懂、该会;自己不懂的,学生肯定也不懂。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学习、去感悟、去探寻、去掌握。思维导图是一种具有创新性和高效性的思维工具,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种将复杂的思维过程以直观、形象的图形方式呈现出来的手段,通过运用色彩、线条和符号等元素,将知识、概念、想法等有机地串联起来,进而构建清晰的思维脉络。基于此,笔者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中,利用思维导图教学,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组织学生展示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完善思维导图等步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真正发生。
一、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让学生“学会”
笔者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课“责任与角色同在”时,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基本掌握了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与应用技巧。因此,笔者在组织学生学习上述教材第七课第一框“关爱他人”时,先带领学生复习第六课的内容,利用思维导图把第六课两框的内容呈现出来,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接着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第七课的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思维导图,然后展示给同学看、讲解给同学听。学生一开始很惊讶,心想怎么与以前的上课步骤不一样了,但他们很快就投入看书、做笔记、思考和绘制思维导图中。事实证明,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学习是存在无限可能的。不管思维导图绘制得好看与否,所有学生都快速绘制出来了,而且大多数学生都绘制得相对正确,基本知道从“是什么”出发解决“关爱”的内涵定义问题,从“为什么”出发解决“关爱”的意义作用问题,从“怎么做”出发解决“关爱”的行动落实问题,还有不少学生绘制得生动形象、别具一格。
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本身就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当学生着手绘制思维导图时,他们需要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将各个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组合和排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理解相关知识,还能够发现知识之间的关联,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此外,绘制思维导图还有利于学生记忆和巩固知识。将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直观地记忆知识点及其之间的关系。当需要运用某个知识点时,他们只需回忆思维导图,就能迅速找到相关信息。而且,学生不断完善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不断巩固知识的过程。
能够将思维导图绘制正确,说明学生基本“学会”了,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实现知识结构化。关于知识结构化,有学者是这样定义的:把所学的知识按其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方式和秩序组合起来,使知识由繁杂变得简化,让学生对知识的体系、结构产生形象化的感觉和认识。其中重点体现了三个方面:知识的组合、知识的概括、知识结构的形象化。知识结构化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学生深度学习,即深度处理知识信息、深度重塑逻辑结构、深度探寻价值意蕴。
二、组织学生展示思维导图——让学生“真学”
在学生绘制出思维导图后,笔者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在班里给其他同学大声讲解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在此过程中笔者适当追问、提醒、点拨。笔者在这个环节中对学生提出三个要求。第一个要求是展示。即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厘清教材知识脉络,阐述自身对相关问题的见解。这样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第二个要求是讲解。讲解能促进学生手、口、脑并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其主动钻研相关知识,从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在讲解过程中,学生需对知识进行梳理与整合,从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讲解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拓宽学生思维视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第三个要求是大声讲解。大声讲解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其敢于在课堂上展现自我,克服内心的胆怯;有助于学生清晰地梳理逻辑、组织语言,使其表达更具条理性与连贯性;有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互动学习环境;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在日后的人际交往与社会生活中更从容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给学生设置一系列紧密相关、层层递进的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向深处、向远处扩展。这样层层递进的问题能够形成问题链,促使学生全面地思考问题,准确地表达观点,提升思维力和创造力。如在“关爱他人”的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在讲解关爱他人的意义作用时表述不清楚、不全面,于是设置以下问题链:“一件事情的意义作用一般从哪几个角度来思考?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回顾旧知,为探究新知服务;“关爱他人的意义作用可以重点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为什么?”——新知生成,并究其原因;“教材中是从哪几个方面阐述关爱他人的意义作用的?我们还可以补充吗?”——回归课本,同时拓展课本知识。
第二个环节是将绘制了相似思维导图的学生分进一个小组并引导其进行小组合作,大家同组讨论、共同配合、集思广益、完善提升。各小组对组内任意一名成员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修改、完善,然后派一名代表展示成果,让其他小组进行评价与建议。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笔者发现有小组将“关爱他人的意义作用”这部分用鱼骨图表示,一节节的脊骨分别表示自己、他人、企业、社会、国家等,脊骨上面标明“关爱他人的意义作用”,分别与自己、他人相对应,脊骨下面标明之前学过的“诚信的意义”,分别与自己、他人、企业、社会、国家相对应。该图说明绘制该图的学生学会了类比方法。有小组将“关爱他人怎么做”这部分用树状图表示,从树干分叉,再补充关键词。该图说明绘制该图的学生掌握了拓展技巧。还有小组将“关爱他人怎么做”的第三点“讲究策略”用流程图表示出来,从“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到“分析周边的情况”,及“善于作出明智的判断”,再到“采取果断和理智的行动”,最后是“评估行动,总结经验教训”。该流程图不仅把这部分内容与上述教材中第六课中的“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第五课中的“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性、批判性和建构性的思维,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相统一。
第二个环节要求学生在讲解思维导图时要列举生活中的例子。道德与法治课的知识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指导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深入思考道德与法治课的知识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知识和理念,提高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
接下来,笔者在教学上述教材中第七课第二框“服务社会”时,给学生布置了学习任务:“今天我们不看书预习,也不自主学习,就围绕‘服务社会’编教材、找情境、列提纲。”学生一开始感到不可思议:这流程走得太快了吧?但当笔者引领他们用刚学过的绘制思维导图法构建框架、整合素材、梳理内容后,他们认为这样的学习任务也并不难完成。通过完成学习任务,他们实实在在地“真”学习了一回。
三、引导学生完善思维导图——让学生“乐学”
学生能主动完善思维导图,使其图形优美、色彩鲜明,说明他们在绘制过程中是高兴的。有研究表明,人大脑的本能不是思考,而是记忆;人的大脑是不愿意思考的,一使用就会累,就想停止。那么如何让学生愿意动脑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创造合适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思维导图的魅力就在于通过关键词、图画以及色彩展现知识脉络,与人的思维模式相契合。有了画面的还原,就有了生活的场景;有了生活的场景,就有了设身处地的感受;有了设身处地的感受,就能激发真切的情感,进行真实的表达,这时学习就能真正发生。当学习真正发生,学生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而是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对知识的探索与建构。思维导图能极大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当学生深入学习并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时,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其对世界的认知更全面、深刻,不再局限于狭隘的视野。同时,思维导图有助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推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多种思维方式,使学生在遇到复杂情况时能够更有条理、更具创造力地去应对。此外,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取得进步,不仅能对自身的能力有更清晰的认识,还能增强自信。这种自信会伴随学生的一生,促使学生在各个领域勇于尝试、积极进取。
在学生讲解思维导图后,笔者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结合现实生活,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并用彩笔描绘出来,不断完善思维导图。完善思维导图需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对相关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唯有如此,方能在思维导图的架构搭建上做到有条不紊、层次分明。其次,关注对色彩的运用。巧妙搭配不同的色彩,能够赋予思维导图鲜明的视觉冲击力,使其更加生动且易于吸引注意力。再次,注重线条的流畅性。笔直且顺滑的线条能够增强思维导图的整体美感与逻辑性。最后,精准且恰当地添加图标、符号等元素,以进一步丰富思维导图的内涵,增强其表现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兴致都很高,调动了多维感官,专心致志地构图、润色与绘制,不亦乐乎。例如,把中心词“关爱”用红色的心形图,或用两个人相互搀扶的图标,或用志愿服务的标识等来表示。再如,表示“关爱他人”“不能伤害别人的自尊心”时,有学生用举起小拳头抗议的小孩来表示,也有学生用掩面流泪的人来表示。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提醒和帮助。
综上,“真”学习能让学生深入挖掘知识的本质与内涵,而非浅尝辄止。通过“真”学习,学生将知识真正内化为自身的素养与能力,在不断的质疑、探索和思考中,培养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作为教师要认识到“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思维导图就是授学生以渔的有效工具和良好载体,是让学生的“学”真正发生的催化剂。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