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高阶思维培养的初中语文诗意语言创作教学

作者: 葛小静

[摘 要]诗是人生观,读诗闻知、写诗入境、用诗洗练。文学创作应贴近时代生活,融入诗意元素,彰显诗意精神。文章主要探讨指向高阶思维培养的初中语文诗意语言创作教学,通过深入分析当前初中语文诗意语言创作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创作案例,提出一系列具有梯度性的符合学情的诗意语言创作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阶思维;诗意语言;创作;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36-0058-04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的快速更新,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在初中阶段,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思维的重要课程,其中有关诗意语言创作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指向高阶思维培养的初中语文诗意语言创作教学,以期为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提供实用的指导。

一、初中语文诗意语言创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学问题:1.格式化明显,缺乏多样性和互动性,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与创作能力的培养,难以激发学生创作语言的兴趣和提升学生的创作思维。2.欠缺系统性考虑,未构建完善的语言思维训练体系,导致学生难以形成连贯的语言思维链和系统的思维结构。3.过分强调精美语言的识记,使得学生的创作成为精美语言的堆砌品或复制品,华而不实或晦涩难懂。

学生问题:部分学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把“遵守”看作目的,忽视个性发展;把“遵守”等同一律,导致对新鲜事物缺乏兴趣。这些学生很难体会人生百态、万物美妙。因此,他们的创作语言,要么平淡无奇、平铺直叙;要么单纯复制美词美句,语意模糊。

二、初中语文诗意语言创作教学策略

陶行知说:“学校生活只是社会生活一部分。学校不是道士观、和尚庙,必须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要有化社会的能力先要情愿社会化。”而诗意生活正逐渐成为推动人们社会化的重要工具。2018年,一首《知否知否》广受大众青睐;2024年,一首《上春山》火遍全国。很显然,贴近时代生活、融入诗意元素的艺术创作,能传达积极乐观的诗意精神,展现社会生活的美好。

为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教师需要构建有效的思维训练体系。可通过“读、写、用”三步走的方式,将诗意语言创作贯穿初中语文教学,形成系统的思维训练体系。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读诗闻知,牧养学生的诗意生命

读诗与生活有什么关系?叶圣陶说:“作文绝不是把一些很好听、很漂亮的花言巧语写在纸上就算完事的,必须根据经验,从实际生活里流注出来,那才合乎所以要作文的本意。”

《墨辩》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闻知是从旁人那儿得来的,或由师友口传,或由书本传达。说知是推想出来的。因此,可以用“闻知”践行“诗的教育”,牧养学生的诗意生命,倡导学生树立“诗的人生观”,促使学生过“诗的生活”。

怎么读?一是有兴味地读。陶行知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学校要有计划地开展常态性读诗活动,激发学生对诗的兴味。每年有“新年新诗诵读活动”,每学期有“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每个季节有“季节诗语活动”,每个班级有“弦动我心——我喜欢的那些诗展示活动”……国学传统历来倡导“三诵”:朗诵、默诵、背诵。读诵相连,读解相通,以诗性唤醒人性,以诗美感化心灵。这样,写作时,才不会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竟无语凝噎”的情况。二是融入想象地读。诗歌作为一种高度精练的语言艺术,可以拓宽学生创作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观察和思考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通过探究诗歌中的意象与修辞手法,学生能培养象征性思维。这有助于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将抽象的概念和情感具象化,使创作语言更生动、形象。三是批判性地读。读诗时,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与思考诗的主题和表达方式等,进阶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读什么诗?不同类型的诗歌对学生的语言创作有不同的借鉴意义。中国古典诗讲究韵律和节奏,有助于提升学生语言创作的敏感度;中国现代诗注重自由表达和个人情感抒发,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语言创作思维;外国诗有助于学生立足不同的文化视角培养诗意语言创作能力。通过阅读不同风格的诗,学生能接触到更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创作思路。

读诗有用吗?笔者认为,观经典、品名作可积淀文化底蕴。教师应培养学生读诗的习惯,让读诗成为常态,牧养学生的诗意生命。这样,学生才能用充满诗意的眼光欣赏自然万物,更好地体会生活的诗意与生命的可贵。

(二)写诗入境,滋养学生的诗意精神

学写诗,有用吗?陶行知在《关于诗的谈话》中写道:“我要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我并不是要学生每个都成为诗人,那太困难了,但我却要由我们学校做起,使每个同学、先生、工友都过着诗的生活,渐渐的扩大去,使每个中国的人民、世界的人民,都过着诗的生活。”当前,虽然大部分人不写诗,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生活里没有诗。教师应促使学生知晓好诗是在大自然中长出来的,是在社会与生活中长出来的,是在身体里长出来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虫鱼鸟兽琴棋画,悲欢离合喜怒乐,饮酒品茶送外卖,皆是诗。如《赶时间的人》就是王计兵在送外卖时有感而发所作的诗。

从空气里赶出风/从风里赶出刀子/从骨头里赶出火/从火里赶出水/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 世界是一个地名 /王庄村也是/每天我都能遇到/ 一个个飞奔的外卖员/ 用双脚锤击大地 /在这个人间不断地淬火

由此可以体会到诗是人生观。陶行知说:“我们处在任何环境里面,必抱有坚强人格,不可自由摇动。”王计兵诗歌里流淌着坚韧与希望,灌注着善良与爱意,有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有对人生如逆旅的折射。另外,不管怎样的诗,都应体现诗人的生命情怀。陶行知还说:“做诗的人,不能把生命放在诗里,不能把诗放在生命里,不能把诗和生命合而为一,换句话说:‘没有诗的生命,决做不出生命的诗。’”

初中三年,笔者引导学生从花草树木写到虫鱼鸟兽,可谓生活处处皆诗文。如校园中的枇杷熟了,有学生因此创作了以下诗句:“一棵金黄的枇杷/倚在枝头浅笑”“五月的枇杷/用它的甘甜/蜜了我的嘴角”“研磨金黄的果实/弥补了一个时代的念想”。又如运动会开幕式上,有学生朗读了《少儿壮志》这首原创诗歌:“只此青绿/给我千里好江山/生于华夏/我心向党盛世安/愿实验/好儿郎/钟楼巍/翰墨香/豪情壮志/志坚如钢。”

《论语》记载:“不学诗,无以言。”学诗对人的健康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夏丏尊、叶圣陶认为:“凡是文章,都是从作者的笔下写出来的,作者在自己的经验范围以内,对于一事、一物或一理、一情,有话要告诉大家,这才写出文章来代替言语。”教师应引导学生跳出逼仄的思想空间,在生活中感受“三月看山,山也妩媚;四月看水,水也轻柔”的自然风光,感受“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历史风情,感受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可贵,并落笔成文。写着写着,学生作品的语言就精练了,文采就凸显了,内容就厚实了,诗意精神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三)用诗濡染,净化学生的诗意灵魂

1.巧用诗文,体现意蕴美

关于写作,叶圣陶先生这样说:“单是写出自己的经验还嫌不够,要更进一步给经验加一番洗炼的功夫,才真正做到下笔绝不随便,合乎正当的写作态度。”通过浏览名家作品或中考优秀作文不难发现,它们均构筑了独特的语言世界:有的气势磅礴,壮阔豪放;有的清新隽永,独抒性灵;有的凝练生动,富有想象;有的委婉得体,情理相生;有的庄谐并出,言词灼灼…… 平铺直叙的文章让读者感觉索然寡味,一成不变的语言味同嚼蜡。

怎么濡染?课堂是教师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董一菲老师认为,理想中的语文课堂应该充满文学气息和浪漫情怀。在充满诗意的创设中,教师应以缤纷的语言引领学生走向对文化的赏析,使学生在幽默而又蕴含智慧的思维探索中体悟语文的无限魅力。如课前用课件呈现一段精美的诗文,或精心准备一些课堂诗意评价语、过渡语等,以提升学生的诗意思维,促使学生构建新的表述。

笔者在教学中展示选自新浪微博账号“德卡先生的信箱”发布的诗文“把所有的夜归还给星河,把所有的春光归还给疏疏篱落,把所有的慵慵沉迷与不前,归还给过去的我。明日之我,胸中有丘壑,立马振山河”,并让学生以朗读者的身份铿锵地读、自选配乐读、想象式地读等。通过读诗,学生可以体悟表达自我情感与思想的独特方式。在之后的习作训练中,学生就写出了这样铿锵的文字:“我忘不掉琴音里曾迷失的自我,也感动于找回生机的我。我愿把‘所有的夜归还给星河,把所有的春光归还给疏疏篱落’,愿所有的困难,都不过如此,我心中永立努力的坚定信念”“若心中有丘壑,那一切便不过是一句‘不过如此’而已”。化情为诗,可读之如饴,品之如沐,熏之如香。这种情思与经验,源自诗意文学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源自学生真情实感的迸发。学生沉醉于美词佳句中,心灵就会畅达,甚至会进入写诗写文的“巅峰状态”,产生突如其来的灵感,而在这个过程中,还能逐步养成高阶思维。

2.巧用诗行,体现音韵美

诗,讲究节奏感和音韵美。比如“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为什么作者不这样分诗行——“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很显然,前者变换节奏,讲究押韵,更富音韵美。

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曾这样谈自己的感受:“我读音调铿锵、节奏流畅的文章,周身筋肉仿佛作同样有节奏的运动;紧张,或是舒缓,都产生出极愉快的感觉。如果音调节奏上有毛病,我的周身筋肉都感觉局促不安,好像听厨子刮锅烟似的。”

生活,本身就是一首诗,既有古典的美,又不缺现代的美;既有快节奏的动感,又有慢节奏的旋律;既讲究意味和韵味,又讲究情味与理趣。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虽然不能避开困难和挑战,但可以依循心境所需,在不同的生活境遇中,均保持诗意与快乐。做到像苏轼那样,身处逆境能“一蓑烟雨任平生”地坦然面对;做到像李白那样,面对困境,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洒脱。

3.巧用色彩,体现画面美

“先看颜色后看花”,在视觉世界里,色彩在营造氛围、表情达意等方面有先天的优势。诗人岑参于白雪皑皑中送武判官归京,在他眼里,“暮雪”与“红旗”红白相映,色彩对比鲜明。词人梅尧臣观梨花落尽,翠草苍老,写下了“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他不写“春草亦变老”,反而写“翠色和烟老”,表现出不尽的苍凉之意,留给人想象的空间。

汤显祖曾说自己的词曲“俊得江山助”。笔者认为,学生的意象语言也应“俊得色彩助”。在讲解《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中的诗句“雪化后那片鹅黄”时,笔者追问学生:“鹅黄”是什么色调?能换成“金黄”吗?以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美术知识体悟诗人选词造句背后的深意。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以下生活化情境问题:如果把这句诗作为画的题款,你认为哪幅画配这句诗更合适?这一问题促使学生从意象、色彩、画面、意境等角度分析诗句,进而深入诗作,抵达诗作妙境。笔者这样做既能巧用色彩,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又能让学生全面整合相关写作知识学以致用,从而实现高阶思维的提升。

4.巧用意象,体现情意美

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意象,是诗中的精灵,要让学生知晓意象的重要性。比如为什么写“孤蓬万里征”,而不写“枯草万里征”?为什么写“槲叶落山路”,而不写“树叶落山路”?意象寄托着作者无限的情意。因此,在写作时意象的选择需要细细思量。